作者:笔下宝宝
杨队长怕葛小虎真下死手,他就过来拉葛小虎,葛小虎一镢头就砸在了二蛋的脑袋旁边,地上被砸了一个大坑。这下二蛋可真怕了,爬起来撒腿就跑。
从那之后,二蛋见了葛小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老远就躲。被葛小虎教训了一顿,二蛋不但不敢欺负老实人了,干活也不偷懒耍滑了。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天葛小虎的一镢头要是真砸在他脑袋上,他就彻底报销了。
来杨家沟快一年了,葛小虎没有跟其他的知青一样,出现种种的不适应。
就像一起来的刘光天,他简直就是在度日如年,白瞎了他那颇为那壮硕的身材。
而葛小虎却如鱼得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农村里出来的,根本不信他是大城市里来的小青年。
刘光天完工后,疲惫不堪地瘫倒在炕上,望着简陋的四周,不禁哀叹:“小虎哥,这苦日子何时是个尽头?没电、没水,连公园和电影院的影子都见不到,我快撑不住了。”
葛小虎望着刘光天那副慵懒而沮丧的模样,心中五味杂陈,轻轻摇头。两人本是同院哥们,一同报名前往S北,梦想着新的生活。
然而,命运弄人,他们与闫解旷、闫招娣、棒梗、易援朝等人到达后便分道扬镳,只有他们二人被分配到了一个村。
在这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尤其是在S北这样的偏远角落,信息闭塞得如同荒漠。
葛小虎对同伴们的近况知之甚少,只能通过偶尔的书信往来,勉强维系着那份遥远的牵挂。
在这陌生之地,他们作为同院哥们,彼此间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因此,葛小虎对刘光天格外关照,倍加呵护。
“葛队长、刘光天有您们俩的信……”一名知青拿着一摞信有了进来。
原本萎靡不振的刘光天,猛然间从土炕上蹦起,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兴奋地喊道:“竟然有我的信!真是太好了,不知道是不是家里寄来的……”
女知青微微一笑,递过信件,轻声道:“给你的,不过并非家人所寄,而是来自一位名叫闫解旷的陌生人。”
“哦,多谢了!”刘光天闻言,神色略显落寞,他向对方道了声谢,接过信件一看,不禁笑道:“嘿,还真是闫解旷这孙子给我们寄来的信,真是破天荒了!“
刘光天的惊讶也情有可原,毕竟闫解旷与他们这些学业不精的学生素来少有交集,他更亲近的是学霸易援朝。
尽管大家同出一地,平日里也鲜有往来,今日竟破天荒主动来信,实属难得。
葛小虎也是有些惊讶,他们家搬来这个院更晚,与闫解旷、易援朝等人不是很熟。
况且人家是学霸,与他们这些调皮捣蛋的玩不一起去。
“哦!闫解旷信中说了些什么?”葛小虎并未多加留意,他背对着刘光天,正忙着洗漱,随口向后者抛出了这个问题。
然而,他静待片刻,却未见刘光天有任何回应。“光天?光天?你这是怎么了?”葛小虎终于按捺不住,轻声呼唤,随即转身望去,只见刘光天面色凝重,一脸阴沉。
葛小虎见状,快步上前,关切地询问:“咋了嘛!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了?”刘光天不耐烦地将信件甩到炕上,冷冷地丢下一句:“你自己瞧瞧吧!”随后,他一头扎进被子里,显然心情跌到了谷底,满脸不悦。
“呵,瞧瞧你这副模样,还自诩京城爷们?也罢,我倒要探个究竟,究竟是何事让你如此沮丧……”葛小虎轻叹一声,拾起信封,细细品读起来。
信毕,葛小虎短暂地陷入了沉思,随后嘴角勾起一抹不自然的笑意:“嘿,这岂不是喜事一桩?易援朝能回去当兵,比我们在此地蹉跎岁月强多了……你该是替他高兴才是。”
刘光天一听,怒火中烧,猛地掀开盖在头上的被子,怒斥道:“易援朝他凭什么?当初咱们可是一起报名来这兔子不拉屎弄地方的,现在他倒好,成了逃兵?”
“要走就走,好歹跟我们打个招呼,这样一声不响地离开,算什么东西?”
“他把我们当成什么了?”
“若非闫解旷来信揭露真相,我们至今还被蒙在鼓里,真是可恨!”
“我跟他没完……”刘光天咬牙切齿地道。
面对刘光天的愤恨,葛小虎欲言又止,嘴唇微张,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回应。
片刻之后,他勉强挤出一句话:“或许,他有着难以言说的苦衷,只是没来得及向我们透露。”
刘光天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不屑:“老葛啊,你总是把人往好处想。我告诉你,这小子八成是怕咱们也动了离开的念头,影响他回去当兵的计划。”
葛小虎一脸难以置信地嘀咕道:“怎么可能?易援朝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挺不错的人啊,待人接物都无可挑剔,连我刘叔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应该不会做出这种事吧。”
刘光天满脸不悦,毫不犹豫地跳下炕,愤愤地说:“不行,我也得给我爸写信,让他也去找刘之野帮忙,把我从这鬼地方弄回去。我真是受够了……”
葛小虎连忙拉住他,急切地说:“光天,光天,你先冷静一下,别冲动。咱们好不容易才到这儿的,好不容易适应了环境,你……”
刘光天一把甩开他的手,坚定地说:“你要是喜欢这儿,你就留下,别拦我。我是一分钟也不想再待下去了……”
葛小虎厉声喝道:“你冷静点,行吗?想回去,当然可以,但你得深思熟虑。你以为回去的路会那么平坦无阻?”
“易援朝之所以能回去,是因为他抓住了参军的机会。而今,那扇窗已今年关闭,若想再启,需待来年春天……”
刘光天大哭道:“我不管,凭什么他易援朝可以回去,我就不可以,呜呜……小虎,我想家了,就是回去天天被俺爹揍,我也想回去。”
“唉……”葛小虎见状,无奈地将情绪崩溃的刘光天紧紧揽入怀中。
…………
刘家庄,这片土地在秋风起时,再度迎来了农忙的季节。
尽管其繁华景象不输城市,但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那份纯朴的农村韵味。
此地,工业与农业并蒂花开,为村民们编织着生活的经纬。
因此,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几乎找不到闲散的身影,更无需远赴他乡,体验上山下乡的艰辛。
这里的村民们各司其职,共同绘制着属于刘家庄的繁荣画卷。
地处京西偏远之地,自然也不乏“劳动大队”的存在。
刘之野这两年隐匿于刘家庄,全身心投入到警卫二师的严格训练中,同时遥控指挥着村庄的稳步发展。
他巧妙地利用这片土地的独特优势,不仅“安置”了众多人士,更在暗中给予了他们坚实的“保护”。
与别处截然不同,刘家庄地区的学校始终坚守岗位,未曾间断教学。特别是那些专科学校,更是倾注心力,不懈地培育着未来的栋梁之才。
究其原因,乃是刘家庄的工业发展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对人才的需求如同无底之洞,永远难以满足。
“竟斋,我真羡慕你呀,早知道我也来刘家庄来教学就好了。”闫埠贵看着依旧忙忙碌碌备课的刘竟斋,他就羡慕不已。
刘竟斋嘴角微扬,轻松说道:“如今也不晚,你若有意,入职手续我来安排便是。”
闫埠贵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随即笑着回应:“此事容后再议,我们今日专为拜访刘师长而来,他今个可有空暇?”
第411章 受阅 从军
第411章 受阅 从军
1969年,李抗战已步入军旅生涯的第五个春秋。
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懈的训练热情,他在次年便脱颖而出,荣获保送资格,踏入S市陆军指挥学院深造。
学成归来,他重返警卫二师炮团,迅速晋升为排长,并以其卓越能力兼任副连长之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军旅传奇。
这年,刚过完“八一”节李抗战就听说了,为纪念夏国建国20周年,京城市准备“国庆节”那天,在京城市人民广场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集会检阅活动。
由于警卫二师的训练是全军出了名的严格,所以此次阅兵承担受阅部队方队的任务。
消息传来,整个部队都沸腾了,战士们纷纷写了请战书,要求参加这次活动。
果然,没过几天,炮兵团加农炮营一连集中在饭厅里进行了动员,会上指导员讲了这次大型检阅活动的政治意义和任务,李抗战与战友们的任务是,组成60×60的陆军方队,通过主席台接受检阅。
最后,指导员要求全连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军令如山倒!会议一结束,大家就开始行动起来了,有的忙着整理行装,有的忙着写决心书和日记,有的则偷偷给父母写起了家信。
可是几天过去了,李抗战他们连火热的气氛却渐渐淡了下来。
外面已经传来四、五、六团相继出发的消息,后来亲眼看到装甲团的车队开走了。
没多久,李胜利见防空生化营的一哥们也背着背包在他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出发了。
这小子还挺气人,他还学着《南征北战》小胖子的腔调,说李抗战他们团再不走,“仗”早打光啦。
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部队都开拔了,李胜利他们只能心里干着急。
有的干部忍不住,就去找团司令部询问,无果。
炮兵团仍按兵不动,没有一点动静,偌大的警卫二师只剩下稀稀拉拉没几个营的兵了。
真急煞人!正当大家快按捺不住时,连队又在饭厅里集中了,连长向大家宣布了团司令部的命令:加农炮连原地待命,执行机动任务。
什么叫机动呀,战士们的情绪一下子跌进了低谷,郁闷的气氛笼罩着整个连队。
不知什么时候,李胜利排里的一名新兵脱口而出说了一句:“机动,机动,到时候是机而不动。”
很快传到了指导员的耳朵里,成了他进行思想教育的典型材料。
指导员在后来的大会上说到,有的同志思想不稳定,对上级的命令理解不深,执行不坚决。
说得李胜利排的所有人恨不得挖个坑钻下去,但指导员最后一句“这种求战心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总算让李胜利松了口气。
就在“方队”即将合练的前一个晚上,连部突然接到团部命令,让李胜利连立即抽调身高在一米七以上,正步走得好的50名战士,到京城人民广场参加集训。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李胜利与战友们背着背包登上了早在路口等候的军用车队,朝着京城市人民广场进发了。
此时,抑郁很深的心情如开闸的潮水,一下子得到了释放,战友们相互拥抱在一起,李胜利还发现有人流下了热泪。
李胜利心里都明白,担负的任务是光荣的,更明白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
出发前曾看过影像资料片,京城人民广场那威风凛凛,英姿飒爽,走出了军威,走出了国威的军人风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胜利他们连驻扎在“王府井”附近的一招待所,离人民广场很近。
他们每天的训练十分辛苦,一天10多个小时,有人说“眼睛一睁,练到熄灯”。
开始大家还有点新鲜,一二一,正步走,天天这样机械、单调地重复,几天下来,个个腰酸背痛,两腿红肿,站立不稳,直打哆嗦,到后来连睡觉骨头也像散了架似的。
满怀的信心大打折扣,实在太苦了!
“训练场就是战场”,“给京城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的大幅标语高高悬挂在广场上空,“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参军当兵为了谁!”的口号此起彼伏。
关键时刻,警卫二师阅兵部队指挥刘之野师长号召各连利用训练空隙,组织开展学习XXx的哲学思想。
“摆正30天与3分钟”的辩证关系,即训练一个月(9月初到9月底)与从人民广场东侧入场经过天安门3分钟时间的关系。
战士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的战士双腿肿得像馒头没掉一滴泪,有的战士晕倒在训练场上没叫过一声苦,一位北河籍战士咬破手指,写了血书……
李胜利脑子活,他跟指导员商量可以下,叫了几个有文化的战士,把这些好人好事编成了文艺节目,在训练间隙给大家演出。
经过近一月的艰苦训练,连队的正步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每次全团合练时都会得到师首长刘之野的表扬。
接受考验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国庆节那天,警卫二师的受阅官兵们凌晨两点半起了床,拿出了最新的军装、军帽,佩上鲜红的领章、帽徽,穿戴一新早早来到了集结地。
这天,广场上红旗如林,人如潮,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上午10时,在热烈的会议仪式之后,检阅活动就开始了,在红旗方队的引导下,工、农、商、学、兵的方队依次进入会场。
在夏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音乐伴随下,警卫二师受阅官兵们挺着胸迈着正步,高呼“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主席台接受了检阅。
整个方队动作规范划一,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赢得了主席台首长和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警卫二师无疑是成功了。
国庆阅兵结束后,表现异常出色的刘之野以及警卫二师受到了军委的再次全军表彰。
其实今年的这一次阅兵是有目的性地。
因为在这一年,夏国开始以非常高的姿态进行全民“备战”,这个“备战”就是为赢得“三战”而做好的全国备战工作。
特别是奉天、京城这两大军区,这次出动的兵力实在是太惊人了。
在这些部队中,奉天军区新成立了2个卫戍步兵团,1个炮兵师,京城军区新成立了5个步兵团,2个卫戍步兵团,1个炮兵师。
各大军区也开始了大量的野外兵力扩充。
在新成立的28个野外单位和2个野外单位的基础上,夏国人民解放军的野外兵力将会比原来多出400,000人。
二炮新建了一个新的战斗阵地,大量的驻地、补给和补给都得到了扩充,空中飞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建立了八个航空师,两个高射炮单位。
空中防空导弹力量也大幅扩充。
王牌“三十八军”也被改造成了一支现代化的摩托化军队,拥有59坦克240台,各种军用车辆3000余辆。
一个机枪军下辖三个机枪师,每一个机枪师又有三个机枪营、一个坦克营、一个步兵旅、一个火炮营,这是人民军队向全面备战迈进的一个重大步骤。
在扩大正规军的同时,也在大力扩充民兵。
从今年开始,隶属于奉天军区的部队大约有两百万人。
而位于奉天军区的三个省份的所有城镇,也都成立了自己的民兵团,这些民兵团的规模达到了一百多万。
如果在战争时期,由民兵组成的师、团和营将被扩充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单位。
所以,他们的培训方式是完全依照野外作战的方式进行的。
装备有突击步枪、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等野外装备,以便在战争时期协助正规军执行反坦克的任务。
民兵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农业劳动,但一旦进入战争状态,他们就会被全部纳入到人民军队的各个层级。
而在每一个关隘上建立起一座由55000人组成的反坦克旅,则会给入侵的敌人带来一场无法摆脱的梦魇。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