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112章

作者:笔下宝宝

  邓茹笑着点头道:“哎!这玩意儿好吃是好吃,摘多了也不成啊,它不耐存放。”

  刘玉翠闻言接茬道:“要不然,也卖不上价,就是因为它不耐放,也不好运输……”

  刘之野对着邓茹说:“妈,你们摘就行了,摘多少都没事,我有用……”他心里想,储存不便、运输困难这些都不是问题,他有空间呢。

  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对呀,他还可以将水果储存起来呢。

  毕竟他的空间越来越大,根本填不满。要是将当季的水果储存起来,等到反季节再拿出来,那绝对会带来巨大的利润。

  比如说,在炎炎夏日,西瓜的价格可谓是十分便宜,几分钱一斤就能买到。

  然而,如果你在这个数九寒冬,能拿出西瓜来卖,哪怕价格再公道,恐怕也得卖到几毛钱一斤,绝对是稀罕物。

  在北方的冬季,这年头能吃的水果只有苹果,或者从南方运来的香蕉橘子等,而且价格还特别贵。

  这要是你送礼,拿出一个大西瓜或者一兜新鲜的桃子,或者樱桃、杏、草莓、甜瓜什么的,绝对倍有面子。

第169章 想在村里起宅子了

  第169章 想在村里起宅子了

  晌午,日头太毒了,刘之野等人只好返回了老宅子。

  虽然才五月底,但是山里的气温的就已经攀升至30度了。他们一路匆匆忙忙,汗流浃背,实在无法忍受这酷热的天气。

  老宅子位于村子的边缘,地势高,周围绿树成荫,环境清幽。

  刘之野等人一踏入宅子,立刻感受到了一丝凉意,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他们几人,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的石板凳上,喝起了冰凉的山泉水,先歇歇脚。

  迟登一会儿,见时候也不早了。

  “你们先坐会儿,我来做晌午饭……”大伯母说着,便走进了厨房。

  大姐刘玉翠见状,也连忙身朝厨房走去,说道:“妈我来帮你吧,二婶你们先坐会儿啊……”

  “嫂子!我也给伱搭把手,人多做的还能快些。”邓茹也去帮忙去了。

  刘之野拦住了也要去帮忙的甘凝,他笑着说道:“你就在旁边歇着吧,这么多人,用不着你。”

  大伯母无疑是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总是能把普通的食材烹饪出美味佳肴。此刻,她正在案板上切着蔬菜,准备着丰富的食材。

  厨房里弥漫着淡淡的菜香,让人感到温馨而舒适。大伯母熟练地掌勺,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一道道美味佳肴陆续出锅。

  不一会儿,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有红烧肉、清蒸鱼、炒时蔬、炖鸡汤等等,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

  在此时,爷爷和他俩儿子一同返回家中。

  大伯耸耸鼻子,赞叹道:“嚯!真香啊!”

  刘之野和甘凝以及小妹欢快地喊道:“爷爷!”

  老爷子笑呵呵地问:“小凝和小若,你们来了啊?山上好玩吗?”

  刘之若搂着爷爷的胳膊,笑嘻嘻地说:“山上可好玩了,我们还摘樱桃去了呢!”爷爷慈祥地笑着,点了点头。

  老爷子慈祥地对甘凝说:“来,小凝,我给你把把脉……”

  “好的,爷爷!”甘凝笑着扶爷爷坐在石凳上,老爷子动作熟练地搭上他的手腕。这情景,如同电影中的一幕,温馨又感人。

  “最近,你的饮食和睡眠情况如何?”老爷子把脉后问道。

  甘凝回答道:“爷爷,我食欲良好,睡眠也良好,心情更是愉悦……”

  听着甘凝的回答,老爷子微微点头,满意地笑了笑。然后点头肯定道:“胎儿发育健康,你身体也无恙,你们就放心吧!”

  刘之野听到这话,笑着回应:“既然爷爷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他转向刘竟斋,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道:“爸,您老可真是闲不住啊,这是去哪里溜达了?”

  “我在学校的工地上呆了一上午,看着这即将建成的学校,心里别提有多喜欢了。”刘竟斋满脸感慨地说道。

  “这学校要是建起来,孩子们就有好去处了。”他补充道,“看着这一切,我真心觉得咱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小妹刘之若笑着说:“爸,如果您喜欢,回村里教书就行了。咱们村里挺好的,不愁吃穿,住的地方也宽敞……”

  这说着无心,听着有意。

  刘竟斋听到这里,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但随即又想起一些事情,摇了摇头说道:“哪有那么简单。不说别的,就说我这个组织关系已经调到城里了,想回来可没那么容易。”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你们兄妹三个不还在城里吗?”

  刘之野听闻此言,心中一动,暗想:“父亲,似乎也希望回到村里开,如此一来,倒也省去了过几年还要费心劝他们回来的麻烦。”他这般想着,不禁对未来充满期待。

  他接话道:“爸,如果您真的想回家,也不是没办法。我能够帮您处理调动关系”

  刘竟斋听到后,点点头说:“如果能回家,那就再好不过了。现在你已经有所作为,老二也即将面临毕业分配,我无需为他担忧。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妹妹,只要她能考上大学,我的心里就踏实了。”

  “这样吧,等过个一两年再说吧。说实话,我是真住够了城里了,房子狭小逼厌不说,空气还不好,漫天沙尘,还有灰霾……”

  刘之野深有感触地听着,他不仅感受到了他爹的回归渴望,也怀揣着同样的心愿。若不是为了追求事业上的进步,加上他还未到彻底回归养老的心态。如今,他的家底丰厚,足够他安享几辈子清闲。

  他想象着在村里建个四合院,过上悠哉悠哉的小日子。而且,他们村虽然偏僻,但离市区也不算太远,也就是几十里地的距离。

  这住在这京城周边的环境,比起市里来,真是强太多了。现在的京城空气质量确实不太好,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京城的春季特别短,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个专门术语,叫“春脖子短”,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有时候岂止是“春脖子短”,简直是没脖子。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往往是最美好的季节,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但京城几乎没有春天,这难道不是很悲剧吗?

  春天短,秋和冬就显得长,但京城的秋冬季节,最大的问题是风沙多。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说,京城的秋冬季节“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老京城人说,“风三儿,风三儿,一刮三天儿。”

  京城刮起风来,往往就要连续三天才肯作罢,夹杂着沙尘的七、八级大风很常见。

  还有很多在京城住过的作家,都写过BJ的风沙。鲁迅在日记中形容北平刮沙尘暴的情形:“风挟沙而昙,日光作桂黄色”;梁实秋在《北平的街道》中写道:“‘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是京城街道的写照。

  

  还有人说,京城下雨时像个大墨盒,刮风时像个大香炉,不仅风沙大,空气也很脏。

  除了风沙,还有灰霾,刮风时漫天沙尘,下雨时一地黑泥。

  1949年重新成为首都之后,京城人口逐渐增多,这么多人吃饭、取暖都要烧煤,还建了不少厂矿企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都可以望见烟囱林立,空气质量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话题有点儿扯远了,不过刘之野萌生了一个在村里建造一座大型院子的想法。

  这个院子不仅可以让他以后的生活更加舒适,还可以为将来亲朋好友们来此隐居,提前做好准备。

  中午,三大爷和姐夫刘福生回来了,刘竟斋等人自然又是一番热闹。他们喝着酒,聊着家常,这时刘之野提出了心中的想法。

  “三大爷,我想在咱们村盖房子,想问问您有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呢?”刘之野认真地说道。

  “什么?你要盖房子?”三大爷惊讶地道。

  刘之野点点头,回答道:“为了以后,方便家人们回来住。我爸他们也希望以后能落叶归根。”

  三大爷不解地问:“竟斋,城里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回来啊?”

  刘竟斋解释道:“其实就是在城里呆够了,我也不是马上就回来,还得等几年。大体情况是这样……”

  “嘿!那感情好啊!回来也不错,咱们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也没有外面的烦心事。如果你想教学,完全可以在村里教,咱们村正缺你这样优秀的教师。”三大爷听到消息后,兴奋地说道。

  刘之野问:“那建房子难吗?”

  三大爷皱着眉头说:“审批宅基地是要按户口数审批的,你们家户口不在村里,可能有点麻烦。”

  一旁的大伯见状,急道:“你这孩子,还建什么房子啊,这家里的老宅不够你住的,还是咋滴?”

  他补充道:“虽然你父亲已经把户口迁出去了,但这老宅里你父亲那一半的家产可还在呢。”

  刘之野笑着安抚他:“大伯,我并无此意,请您放心。建此房是乃有所图,实有重要事宜在老宅不便处理。”

第170章 办集体小卖部

  第170章 办集体[小卖部]

  三大爷又问道:“你想盖几间房?”

  刘之野回答:“最好起个二进或者三进的四合院。”

  一听这话,爷爷、大伯和父亲等人惊得目瞪口呆。

  “什么?要建这么大啊?”大伯惊讶地说道。

  “你敢想倒是挺美,别说有没有钱建得起,就是那些材料,你也未必能弄得到……”刘竟斋说道。

  “关键上面不会批的,私人建这么大,简直比地主老财还土豪啊?”三大爷闻言,冷汗直冒。

  刘之野明白他太想当然了,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私人大兴土木是不被政策允许的。然而,他又不甘心就此放弃,毕竟这里并非城市,隐蔽性相对较好。

  “那就没有别的法子了吗?”刘之野叹了口气,满脸不甘地说道。

  三大爷沉吟片刻,开口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刘之野立刻精神起来,急切地问道:“什么法子?您老给我说说?”

  “这法子说起来复杂,其实办起来却简单得很。伱瞧,咱们可以这样操作:咱们以村办企业为由申请一块宅基地盖个院子,上面批准后,你再租下来。租期嘛,可以长一些嘛!”三大爷低声神秘地说道。

  刘之野越听越觉得这个想法可行,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采取先租后买的策略。

  他想象着,等到时机成熟,再额外支付一些费用,就可以把这个院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万一有上面来检查,他也有对策,就是在院子大门口挂一个单位的牌子。比如说,挂“中医药研究站”就挺合适。

  “三大爷,这事儿就拜托您了,这是事儿劳驾您老尽快解决……”刘之野慎重地提醒他道。

  三大爷刘元海欣然接受了委托,他严肃地表示:“我会全力支持你,虽然我闹不明白你到底想干什么。”

  刘之野看着眼前的爷爷、三大爷、大伯和爸,无奈地说道:“你们相信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家好,有些事情我也没法解释清楚。”

  “之野,我们深信你的能力。自从你回来后,所做的一切无不显示出你的英明至极。在此,我表个态,未来我们村的大事大非上都将由你做主,我们相信你能带领我们刘氏一族走向繁荣昌盛。”三大爷刘元海严肃认真地表达了他的态度。

  刘之野的话语让爷爷、三大爷、大伯和爸感到有些困惑,但他们还是选择相信他。

  他们知道刘之野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相信他一定能够处理好一切事情。

  刘之野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他掏出烟来,每人先洒上一根,再递给老爷子。

  然而,老爷子摆摆手拒绝了,他更喜欢抽烟锅子。很快,众人便开始吞云吐雾起来。

  大伯笑着说:“家里虽好,但与繁华的城里相比却略有不如,便利条件也有限。对年轻人来说,回来玩玩倒也无妨,但若是长期居住,可能会觉得乏味。”

  他轻吐一口烟圈,接着说道:“别的不提,买东西这事儿在城里就方便多了,哪儿哪儿都有供销社和大商场。”

  “要是咱们也跟城里一样,不出远门就可以买到东西就好喽!”三大爷也笑着道。

  刘之野却建议道:“这个好办,咱们村也去申请办个供销社商店就是了,这个政策上是允许的。”

  “是吗?这注意好啊,要是成的话,咱们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可就方便多了。”三大爷惊喜道。

  “不过,咱们村够条件办理这个供销社商店吗?”大伯接着问道。

  刘之野微笑着说:“大伯放心,我们村是附近山区的人口大村,附近的人隔三差五来赶大集,再加上训练营的存在,消费能力不低。此外,也方便了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的需求,所以办下来的机会很大的。”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供销社商店在,可谓好处多多,既可以将山外的东西买进来,还能将山里东西卖出去。而刘家庄作为周边村子的中心,其影响力也将随之扩大。

  公社目前只有一所中学,考虑到未来人口的增长,就会面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那么,刘家庄是否也应该考虑增设一所中学呢?

  在这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红星公社的供销社商店可谓是方圆几十里内的商业中心。

  附近的居民,无论是购买日常用品,还是寻找一针一线的需求,都得跋山涉水,走十几里山路来到这里购买。

  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供销社商店可谓是零售业的巨头,几乎所有的乡村都有它的身影。

  尤其在农村,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可以生产自己的口粮、蔬菜,但生产资料所需的农具、化肥,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布匹、针织品、棉花,儿童读书的文具、图书等等,都必须通过供销社这个唯一供货渠道,才能获得供给。

  这时候的人们,对供销社有着特殊的情感,它不仅是满足生活需求的场所,更是连接城乡、传递物资的重要纽带。

  这听刘之野的意见,要在刘家庄开设一个供销社商店,此提议一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兴奋。

  这无疑是为村民们带来的一大福音,想象一下,村民们可以在自己村里就方便地购买到所需的各类物品,无需再为购买一些日常琐碎而烦恼,那该多美好啊。

  刘之野继续说道:“三大爷,有一件好事要告诉您。咱们村的樱桃已经熟了,也到了采摘的时候。

  往年,除了小部分卖掉的,大部分的樱桃都是社员们自已吃掉的,也有一些是因为来不及采摘而掉在地上烂掉的,十分可惜。

  今年,就不用怕浪费了,我来全部包销。”

  三大爷刘元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说道:“那行,我这就回去安排社员们开始采摘,采摘好了再送到老地方等你来拉。”

  

  小樱桃虽然美味可口,深受大家喜爱,但因其不易储存且运输不便,导致收购价格相对较低,一斤仅价值三分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