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99章

作者:无垠石

  从一开始,他的对手,已经不再是唐军。

  而是底层的百姓了。

  这是无产阶级和他们贵族门阀势力的矛盾被激发了出来。

  李承乾给所有人分发土地,减轻税务。

  而如今的高延寿,则是又想重新创建高句丽旧时体系,奴役劳苦大众。

  这就是一个大的矛盾点。

  哪怕他们不敢反抗,但也不会在那样甘心的被剥削。

  既然还有选择,他们当然会选择投靠唐军。

  国家,对于一个三餐不饱的人来说,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活的更好。

第161章 总有人贼心不死

  “已经展开了调查,但是效果奇微。”

  高惠真摇了摇头,那些细作宛如无孔不入,哪里都找到他们的蛛丝马迹,但又在找到最后的线索之时,便销声匿迹。

  “那就不管了,整顿军队,攻袭辽城,活抓太子李承乾。”

  高延寿自知这样的战机难得,唐军兵力分散,此时正是攻取辽城扩大战果的时候。

  一旦能抓住太子李承乾,那么将会攻守易之,高句丽也会因此占据主动。

  至于如今的军心民意,已经不是那么多重要了。

  “弃城而战,是否太过于冒险了?四周都是唐军围绕,恐有不妥。”

  高惠真考虑的则是更加的稳妥,并不赞成主动出击,毕竟他们现在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之中。

  一旦攻打不下辽城,盖牟城三城主力尽出,反而最有可能被唐军趁虚而入。

  局面也并非他们想像中的那般,韦玄贞夺取辽东军权,使得唐军内部陷入混乱之中,让他们有喘息之机。

  最好的办法就是,拒城而守,以待更多反唐势力的加入。

  “置于死地而后生,一旦攻陷了辽城,生擒李承乾,本王就会名声大噪,也能号召更多的人马反唐,复国将指日可待,趁如今唐军还尚未回援,机不可失。”

  高延寿有著敏锐的洞察力,能统领高句丽军政多年,实力自然不弱。

  只不过是因为其遇到了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李世民和李?这战神,才沦为了背景板。

  若是其他的对手,还是能较量上一番,胜负难料。

  “既然国主如此决定,那就传令各军,伐唐。”

  高惠真虽有担忧,但是面对这种不利的局势,还是需要冒险破局。

  是日,当即整顿七万人马,跨过浑河,急速向辽城而去。

  兵贵神速。

  星夜兼程,不到三日的时间,就已经到达了辽城之外。

  面对高延寿的突然大军压境,作为辽城守将的薛仁贵也不由大惊。

  七万多唐军军士分别驻守辽城、安市、建安以及怀远诸多重要,辽城的守备军士亦不足一万。

  数倍敌军压境,怎么能不感到压力。

  “殿下,高延寿远道而来,且还是急行而至,如今是疲惫之师,末将愿领一支精兵破之。”

  看著士气低迷的高延寿所部,薛仁贵当即请命。

  冲锋陷阵,他无可挡者,反而李承干的存在,让他左右为难,放不开拳脚。

  高延寿放弃其他城池,就是因为李承干的缘故。

  “高延寿精通兵法,想必也会想到,我军会在此时袭营,肯定有了防备,说不定还会反而中计。”

  李承乾摇了摇头,高句丽的复国军中,远观而去,军士是士气低迷,但行军有度,安营有法,军纪严明,没有可乘之机。

  现在是两军对垒之际,取巧的战术不合适。

  “这些高句丽军士反复无常,当初,就应该将他们全部斩杀了。”

  牛进达哼声道。

  当时也是为了稳定高句丽的军心民心,李?才没有治高延寿的罪,反而让其统领旧部,以显唐军恩德。

  在起初,反响确实是很不错,高延寿统领出战的十多万人马被很快平定,也间接的稳定了辽东局势。

  总体来说,不杀比杀的用处大的多。

  “高句丽复辟是在意料之中的,如今过早的反叛,我们还不至于太过于被动。”

  这一切都在李承干的预料之中,高句丽复辟,缺少的只是一个契机。

  历史上,高句丽复辟又不只是一二次。

  这还不被动吗?牛进达脸角微抽,都被包夹了。

  “太子殿下,高延寿来势汹汹,末将以为,应该及时向周围城池请援,转而合围高延寿部于辽城外,围而歼之。”

  牛进达谏言道,只需建安、安市等城出兵,便可将高延寿进行反包围。

  “我倒是觉得牛将军的提议有所风险,围点打援,本来是我唐军的行军特点,但是如今亦不能排除高延寿也会运营此法,对各个援军进行逐一击破。”

  薛仁贵反驳道,各大来援之军,数量肯定都不大,很有可能会被高延寿吃掉。

  原本投入整个辽东战场的唐军,都只有七万左右,如今分散防守,更是抽调不来更多人。

  “薛将军所言不错,高延寿怕是就要我们派兵请援,或是盼望其他城池过来救援,此时我们应该派人突围而去,但是不是去请援,而是要让所有唐军按兵不动,镇守自己的城池。”

  李承乾想了想后道。

  一旦其他重城抽调军士过来援助,势必就会导致防守空虚,也就给了城中反叛势力机会了。

  弄不好,如今占据有的高丽军城池,一夜之间就会易主。

  总有人是贼心不死。

  就如同当初薛仁贵出兵吐蕃之后那样,高句丽全境反叛。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双方甚至都还没有磨合,更容易爆发冲突。

  李承乾对高句丽门阀氏族的大动作,是引起此次动荡的终极原因。

  “殿下,还请三思,如此一来,我们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殿下的安危是重中之重,万不可如此。”

  牛达进当即反对道。

  “我大唐军士,向来都是以少胜多,如今有本宫在,反而不行了吗?”

  李承干笑道。

  “这…”牛达进语塞,话是不错,但是也要看是谁指挥的不是吗?

  而现在那些牛人,不是被你徒刑了,就是被你架空,谁还能以少胜多呢?

  自己吗?

  多个一倍还可以,现在是多了七倍,自己这个小身板是扛不下来的。

  薛仁贵冲锋陷阵可以,指挥这样的大型军团作战,牛达进也没有多少的期待。

  一人之勇,不可夺三军之志。

  至于李承乾如今的成就,在牛达进看来,也都是手底下将士的功劳。

  “对了殿下,薛万彻将军,如今还在城内,他久经战阵,说不定能有破敌之策呢?”

  牛达进想到了破局之法。

  “薛仁贵将军,你以为如何呢?”

  李承乾看向了薛仁贵问道,没有直言回答牛达进的问题。

  薛万彻是他有意孤立出去的,所以并不想重新启用。

  毕竟不是自己人。

第162章 战乱起

  薛仁贵微微一顿,接著挺起胸膛向前迈了一步。他心里清楚,李承乾并不打算重新启用薛万彻等旧将。

  现在正是自己创建功勋,展现才华的绝佳机会。

  “殿下,末将认为应当打开城门迎接敌军,壮大我们的军威气势。一旦两军交锋,率先斩杀敌首,以夺敌志。”

  “薛将军有把握做到这一点呢?”李承乾询问道。在勇猛无畏方面,自然无人能够与薛仁贵匹敌。

  “只要高延寿进入一百步范围内,末将有十足的把握,一箭将其射死!”

  薛仁贵最为擅长的就是箭术。

  “既然薛将军有这样的把握,那么如果高延寿前来侵犯,就打开城门迎战。”李承乾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殿下,此举可否太冒险了,拒城而守,我们军能占据优势,出城迎敌,是为不智。”

  牛达进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两个年轻人布置的战术,是要把自己坑死。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高延寿部虽人数众多,然也只是临时拼凑,一群乌合之众罢了,不足为虑,若敢来犯,出城迎战之。”

  唐军武器装备精良,占据优势。

  一日之后,高延寿部得到了短暂的休整,便领兵袭来。

  夜长梦多,高延寿也想尽快的结束战斗。

  “啧!”

  伴随著一声清脆的声响,辽城那紧闭的城门缓缓打开。

  只见薛仁贵一马当先,率领著一支身披重甲的精锐之士出城。

  这支军队整齐地排成一列,宛如一道坚固的防线,与敌军遥遥对峙。

  “国主,唐军向来以狡诈著称,如今却出城迎战,我等需要小心提防,恐怕其中有诈。”

  站在中军之处的高惠真神情凝重,语气中充满了忧虑。

  与唐军交战多次,深知唐军的狡诈和多变,因此对眼前的局势保持著高度警惕。

  “是啊,我们已经吃过太多次唐军的暗亏了。这次面对他们如此奇怪的打法,实在让人费解。”

  一旁的高延寿也不禁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一股警惕之意。

  正面一战,反而让他们奇怪了起来。

  “那么,有没有探听到辽城的主将是谁呢?”

  高延寿急切地问道,希望能从对手的身份中找到一些线索。

  “据说是唐军的一名年轻将领,名叫薛仁贵,年仅二十出头。在战场上勇猛异常,所以得到了李承干的特别提拔。”

  高惠真回答道。

  “只是个没名气的小将军罢了,这么说来,李?和李道宗应该真的被徒刑起来了。这下好了,天助我也。传我命令,让前军准备攻城。”

  高延寿的脸上闪过一丝欣喜之色,因为他一直担心的正是李?和李道宗这样的强敌。

  随著他的命令下达,高延寿的军队开始蠢蠢欲动,军旗挥舞,士兵们迅速整队,准备发动攻击。

  “殿下,高延寿部大军压来了,末将领一支精兵前去接应薛将军。”

  牛达进忧虑道,他看著远方密密麻麻的敌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

  数万军士如潮水般冲锋而来,他们的脚步声仿佛能震动大地,让人感到一阵恐慌。人均不由心生胆寒,毕竟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谁都会有些紧张。

  然而,在前方的薛仁贵却显得格外镇定。他挺立于军阵之前,目光坚定地望著敌人。他身后的士兵们也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的百战之师,他们并没有被这股强大的气势所迫。相反,他们紧紧握住手中的武器,面露激动之色,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杀敌建功。

  就在这时,薛仁贵突然举起手中的宝弓,眼神专注地瞄准著前方。

  刹那间,他松开弓弦,一支利箭如闪电般飞出。只见那支箭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准确无误地射中了一名敌将。敌将惨叫一声,从马上坠落下来,倒地不起。

  “战!”薛仁贵高声喊道,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响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