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28章

作者:无垠石

  “回了,我下徐州而来,主要就是为了我这脚疾。”李承乾闭著眼,并没有看到孙若诗脸色上的不自然之处。

  “不过,这次瘟疫能好的这么快,你也有很大的功劳,你创造的小口罩,起到了大作用。”孙若诗道。

  “其实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外物的协助。”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著。

  “你说能看见微小病虫的眼睛,真的存在吗?”

  “当然存在,用不了多久,应该就能创造而出了。”

  玻璃的烧制工艺也不是很复杂,给这些老祖宗们一个启示,他们用不了多久就能创造而出。

  又过了几日,李承干的脚疾已经全好,也就要踏上了回程,他已经出长安有一个月了。

  “孙神医,你如此高超的医术,流落在民间,简直就是明珠暗弃啊。”

  临行之前,甄立言想要挽留孙思邈。

  “甄太医著相了,我等医者立世,当是一视同仁,民之命也是命,官之命也是命,救民之命也是救,怎么能说是明珠暗弃呢?”

  “而且,行走于民间,见过的病症多了,也能提高自己的医术,不如甄太医也与我流迹民间如何?”

  孙思邈反向发出了邀请,这半个多月来,两人的医术观念碰撞,两人都是受益匪浅。

第48章 力排众议 独霸朝纲

  “如果我不是有官职在身,说不定真的会和孙神医一样,悬壶济世呢!”甄立言一脸惋惜地拒绝道。

  “我听闻孙神医想要编写医书,不如随我们一起回长安吧,不然就是孙神医你一个人编写,那又不知道会到何年月。”李承乾真诚地邀请著孙思邈。

  “对,孙神医立书写传,流传后世,福泽万世,太医院也自当尽一臂之力。”

  甄立言立刻附和著李承乾,表达出对孙思邈的支持。

  “这是救治万民乃至万世之举。”李承乾再次强调道,眼中满是敬佩之情。

  孙思邈虽然没有入朝为官,但却有著一颗真正心怀天下万民的心。

  孙思邈不仅有著高超的医术,更甚撰写了两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这些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实践经验,成为了中医史上奠基之作。

  此外,他还曾在唐高宗时期担任太医令,并参与编撰了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这部药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甩了西方国家不知道多少条街。

  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魁宝知识。

  因此,可以说孙思邈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行医救人,更在于他的著作和学术成就,以一生之力,救万世之民。

  盛唐强盛的并只是军事,在文化、医学乃至其他的各个领域之上,都是碾压级别的存在。

  “也好,我游历多年,是有很多的病症需要整理,也要借鉴太医院的书籍。”

  孙思邈点头,同时他也需要国家药典知识的借鉴。

  最后,一行人也准备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回程。

  李承乾如今的脚疾已经彻底的好了,走起路来,也是轻快了很多,也许是多年处于上位的原因,在无意的举动间,都会给人一样独有的压力。

  “诸位,徐州城得以恢复,都是依靠诸位之助了。”

  徐州都督李贞于河岸之上举手示礼,目送李承乾一行人上船。

  “恭送神医!”

  岸边的无数百姓齐声喊道,都来给他们送行。

  “孙神医,名声在外啊!”甄立言也不由眼露羡慕之色。

  孙思邈在徐州一年之后,深受百姓爱戴,还在城中,为孙思邈立了碑。

  “都是大家之力,更是要多亏了李小友的口罩隔离之法,不然还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呢?”孙思邈摇了摇头,他不敢居此大功。

  “孙神医莫要客气,江面风大,我们入里屋在详谈医术吧。”李承乾举手道。

  ……

  “怎么,朕现在说话是一点都不算数了吗?”

  太极殿上,李世民帝威荡荡,呵斥出声道,眸光无比的迫人,似乎要择人而噬。

  “陛下,许侍郎无功,却从四品的侍郎跳跃至正二品的左仆射之位,这何以服众啊。”萧瑀直言不讳,并没有迫于李世民的气势。

  “陛下,如此而言,确实不合礼法!”崔仁师也上谏道,这跨级太大了。

  许敬宗是谁,一个只会动动嘴皮的黄门侍郎,要资历没有资历,要功绩没有功绩。

  “还请陛下三思!”接著又有数人站了出来,向太宗李世民进言。

  而站在后面的许敬宗低著头,余光一一扫过,将这些人都记在了心中。

  “你们都说许敬宗无功,但是在之前的谋反案之中,就是许敬宗向朕告密的,要不是如此,朕现在就不会站在这里了,你们也不会出现在这里了。”

  “许敬宗有大功,对你们也都有大功,如此功劳,还当不得这左仆射吗?”

  “你们说许敬宗无资历,他是秦王府的十八学子之一,怎么会没有资历呢?”

  李世民寒声道,如今自己任命一个人员,都要受到百官的钳制,之后呢?那只会更甚。

  李世民也在恍惚间,察觉到了隐晦的危机,可能是他这些年太从善如流了,每到朝事都听取这些人都建议了。

  让朝中人,都忘记了,他曾是独闯敌营,大杀四方的秦王了。

  “虽是如此,但是臣还是觉得不妥。”萧瑀再道。

  聪明人都能听的出,这是李世民的借口,至于谁向他告的密,那么只有李世民他自己清楚了。

  “朕,这次不是在和你们商量,而是在宣告,自今日之后,许敬宗任左仆射之位。”

  李世民霸气侧漏,独断专行。

  这些士族谏言,也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已,因为这就是士族的天下。

  士族门阀就是如此,会限制皇权,在选官任官这一方面,都是要经过他们承认的,垄断仕途。

  “尊皇帝令!”

  当李二正真的发狠起来,还是没有几个人敢像魏征那样敢直面硬刚。

  现在的李二,哪怕是魏征上,也要脱下一层皮来不可。

  “臣叩谢陛下圣恩!”

  许敬宗连忙大拜,太宗能为他如此力抗朝堂,他怎么会不感动。

  恨不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还有要事要议,无事便退朝!”李世民再看向众大臣。

  他近来一直憋著一口气还没有吐出来呢?现在就看谁让他撒气了。

  ……

  “恭喜许仆射荣升了!”

  太极殿下,一些官员,很快就向许敬宗道喜,话语之中,还都是酸溜溜的。

  他们原本的职位都要高过他,但是许敬宗会高攀啊,一飞冲天。

  “多谢!多谢!”许敬宗笑得合不拢嘴,对各个道喜的大臣也一一回礼。

  “右仆射,陛下这是何意,这许敬宗可是一个小人,让他站在左仆射之位,这是不在祸乱朝纲吗?”

  褚遂良走近,小声点询问向长孙无忌,这样的大事,按理来说,李世民都会事先和他们通气商量的。

  “不知!”长孙无忌也有一股不好的预感,感觉李世民这是在乱来。

  “会不会是魏王造反,给予陛下打击太大了呢?才会做出这样的决断。”李?也快步走了上来。

  在他们几人的眼中,许敬宗是什么东西,能和他们与李世民一起攻打天下的功臣比吗?

  “走,我们一起去觐见陛下。”

  长孙无忌说道,他也想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第49章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六月的太阳非常之毒辣,烧烤著大地,炽热的气息让人十分的烦躁难耐。

  李承乾也回到了长安,但是此时他在入宫的路上。

  至于孙思邈几人则被留在了驿馆之中,大唐最不缺的就是驿站,在长安城中,设立有很多接待使臣的驿站。

  “承乾来了!”

  两仪殿中,李世民抬眼,目光中多了一丝喜色,毕竟李承乾去的是疫区,怎么能不让他担心。

  “父皇,我回来了。”李承乾龙行虎步,健步如飞,快步的走进了殿内。

  “承乾…你,你的脚疾好了!”李世民站了起来,惊讶非常。

  “好了,此徐州之行,刚好遇到了孙思邈神医。”李承乾回道。

  “好!好!承乾,你好气运,竟然遇见了孙神医,也都怪朕,没有想到找孙神医给你治腿疾。”

  现在,还有谁能在诟病自己的太子,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储君了。

  “承乾,此番民间体验,可有什么感受?”李世民又接著问道。

  在贞观十二年之时,他曾令李承乾下入民间感悟民情,但是被李承乾当做了耳边风。

  李承乾正色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什么?”

  李世民大惊失色,这可是盛世,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是难以想像的。

  “不可能,朕励精图治,大唐无比昌盛,四夷皆服,五谷丰登,国库无比的充盈。”

  李世民摇了摇头,这句话,不是对他功绩最大的否定吗?

  “陛下也知道,大唐境内,还有乞丐,为什么就不会有冻死饿死的百姓呢?”

  李承乾反问道,大唐昌盛是事实,但是富裕的也只是那一层人,而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百姓,日子还是那样的艰苦,只不过饿死的人少了一些罢了。

  他所见,如今都是历历在目,贵族夜夜笙歌,百姓水深火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唐一直连年战争,死的也多是百姓之子,穷还是那样的穷,而富足的,在李世民的治理之下,贵族也越发的富裕。

  被掠夺者千万别对掠夺者心存幻想,幻想他会高抬贵手。

  “可是国库充裕,钱粮无数,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李世民摇了摇头,很是不解。

  “龙武卫,龙武卫!”李世民大吼著。

  “太子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大唐境内,还有饿死冻死的人?”

  “有,太子殿下说的不错,据不良人粗劣统计,每年饿死之人,还可达近千人。”龙武卫首领低著头道。

  “那你们为什么不禀告朕呢?”李世民目瞪口呆,这真的超出了他的预料。

  盛唐如此,还是未能使得天下居民全部都安居乐业。

  “父皇,这已经算是很好了,要是在乱世,死的人只会更多。”李承乾说道。

  唐朝富足的是氏族贵族,底层百姓还是过著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

  分到手的土地,也一直被觊觎著。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天下物资丰富,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事情的?”

  李世民实在想不通,各州道都有余粮,怎么还会有饿死之人呢?

  “这是分配不均所致,有的人吃不完,但也有的人没得吃。”

  “大部分的资源,都掌握在氏族贵族的手中,底层的百姓也是一直没有改变,父皇做的惠济底层百姓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此番他下徐州,确实看到了大唐昌盛的一面,但也看到了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父皇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此浮肿的繁华之下,唐朝亦能耸立到几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