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23章

作者:无垠石

  苏妃一边轻声细语地叮嘱著,一边小心翼翼地帮李承乾梳理头发。她的眼神充满了关切与爱意,展现出了一个贤惠妻子的风范。

  “不过是一群只会耍嘴皮子的文臣而已!”

  李承乾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

  “他们若能提出合理的建议,本宫自然会听取;但若只是胡言乱语,本宫手中的刀可不会留情面。”

  对于那些谏臣,李承乾心里清楚得很,真正像魏征那样忠心耿耿、直言不讳的人并不多。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劝谏,目的是限制帝王的权力。

  听到李承干的话,苏妃的脸色变得有些紧张。她连忙劝道:

  “殿下,万万不可如此!现在你担任监国,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如果被那些谏臣抓住把柄,传到陛下耳中,对你极为不利。”

  李承乾沉默片刻,然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苏妃的意思。

  “放心吧,本宫会注意分寸的。”

  李承乾拍了拍苏妃的柔荑,让其放心,便在龙武卫的护卫下出了东宫。

  今日,李世民并未临朝,而是由李承乾临政。

  此时的李承乾端坐于太极殿上,不过距离那龙椅还有一步之遥,只能坐在一边新立的椅子上。

  百官礼拜之后,便进入了正题。

  老太小步走出,张开圣旨:

  “魏王李泰谋反,罪大恶极,但念其制《括地志》有功社稷千秋,特免其一死,贬为平民,发配黔地。”

  “魏王府司马苏勖怂恿魏王起事谋反,当为罪首,斩其首,抄其家,以儆效尤。”

  “中郎将房遗爱辜负皇恩,参悟谋反,判斩立决,房玄龄管教不严,剥夺其所有官职,但念其功高,保留去国公爵位,但不得再参与朝议。”

  ……

  随著老太监念完,群臣也都不由大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有惹祸上身,这些人在之前或多或少都与魏王有过往来。

  “启奏殿下,对于魏王之判,是否过轻了呢?魏王谋反,他应该才是主谋,如此判决,有失公允,更重要的是,谋反而不死,这是否会引起…”

  宋国公萧瑀进言道。

  “对,此判甚轻,不足以服众,也不足以震慑天下。”

  中书侍郎崔仁师也站出队列,他还是谏臣,不过是为了什么利益就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民。

  与魏征、马周、褚遂良、王圭等人以勇谏而闻名,甚至拜相。

  在唐时,一般任仆射之位(宰相)的人有很多,因为这和唐的任职方式有关系,这个位置就是几年换一次,属于轮流任职的。

  所以在贞观年间的那些出名的,都担任过仆射之位,有李靖、褚遂良、杜如晦、房玄龄、裴寂、魏征、萧瑀等等。

  “裴国公,请慎言,主谋乃是苏勖,魏王年少,只是被欺瞒了而已,要是不信,国公可去大理寺一趟。”

  李承乾目光扫过,冷冷的说道。

  这是君王的决定,还是要受到臣子的质疑,让李承乾很是不爽。

  谏臣为什么有这样的权利,还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势力有关,萧瑀与崔仁师便是出自五姓七望。

  朝中诸多大员也都是属于这五姓七望之人,他们有左右朝堂的力量,李世民也时常被其牵制。

  李世民几次大改《氏族志》也想消除他们的影响力,但是还是效果奇微。

  最后还是黄巢一刀断了姓氏等级,不然阿三,都得叫一声大哥。

  他们两人现在的进言,如何又是不为了消减皇室的声望呢?

  “大理寺卿可在?”萧瑀转后,望向了后排。

  啪!

  李承乾大力一排皇案,怒视道:“宋国公,你敢质疑陛下的公允,你是要干嘛?”

  “臣不敢!”萧瑀立即躬身赔罪,把头低下,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没有选择再顶撞。

  “那此事就没有任何异议了,若是无事,就退朝了。”李承乾道,给人一种独断专行的模样。

  “臣还有事要奏!”高士廉躬身道。

  “请奏!”李承干的脸色顿时宽和了很多,高士廉应该不会给他找不痛快,毕竟都已经打过招呼了。

  “徐州去岁发水,流民失所,如今又加之疫情横起,徐州都督请求赈灾。”

  高士廉道,原本这事是应该左仆射房玄龄报告,但是其已经被大理寺撸去了。

  大灾之后,便是大疫,这是古时不变的定律。

  大灾难之后,灾民失去食物来源,便大多数会被饿死,至于朝廷的赈灾钱粮,那就不知道喂了谁,肯定是很少能让灾民吃到。

  造成大批死亡,处理不善,从而导致了瘟疫横行,使得受灾面积进一步扩大化。

  “如今为了应备高句丽战事,朝廷之中,已经没有多余的钱粮发放了如果发放,怕会影响战事。”

  长孙无忌也站立出来说道。

  左右仆射是六部的上司,对于六部之大事,也都是要有了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承乾正式重新监国第一天,就给他上了这样的一个难事。

  “兵事还有一年才举,先调动部分钱粮赈灾救民,另外在从其他各个州道调动物资支援。”李承乾当即说道。

  “那派谁为宣抚使呢?”长孙无忌再道。

  在唐朝,对于受灾之地,朝廷派往的官员去进行救灾,而这类官员被称为宣抚使,如同钦差大臣一般。

  闻言,群臣瞬间激动,短短时间内,就举荐出了十数码官员。

  因为这宣抚使的油水太多了,随便扣那么一点,都足够发家致富了。

  “退朝,人选,本宫心中已经有数。”李承乾直接宣布退朝,没有给予群臣半点商量的余地。

  看著李承乾转入幕后,所有人都不由错愕,这是不是太霸道了。

第40章 佞臣许敬宗,以毒攻毒

  大唐之所以能够在后人口中被广泛传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辉煌的盛世景象。

  然而,即使在贞观之治时期,大唐王朝依然存在著许多问题。

  实际上,唐朝的皇室力量并不像人们想像中的那样强大。在众多皇帝当中,只有唐高祖和唐太宗能够对朝堂局势保持绝对的掌控力。

  唐高宗李治曾经被长孙无忌长期架空,后来更是悲惨地被武周政权篡位。

  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本身相当完善。

  但其中大部分官职都由士族出身的官员担任,这就导致了皇权被削弱,同时世家大族的权力却得到了加强。

  因此,每当朝廷提出一项政策可能会损害士族利益时,往往会遭到门下省或中书省的否决。

  尽管制度本身良好,但执行的人却属于士族大家之人。

  作为后来者,李承乾自然对这些都十分的清楚,他步伐显得有些沉重,当他站到那个位置之时,才知道皇帝之位的不易。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太子殿下,陛下请殿下移步两仪殿!”一个老太监挡在了李承干的面前。

  “带路吧!”李承乾点头道,李二还是不太放心自己吧。

  “承乾,入座吧!”

  两仪殿内,李世民头枕在武媚才人的玉腿之上,见到李承乾来到后,才微微睁开眼来。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是昏庸,还是说,老东西,真的会享受,老牛吃嫩草。

  李承乾也是盘坐于作案前,这李二看似已经退于幕后了,但是对于朝中大事,肯定都是了如指掌。

  “承乾,你很不错,是该表现强硬点,不然那群老东西可不会服你。”

  李世民一改松散,正襟危坐了起来。

  “不过,你把房玄龄撤走了,现在空缺的左仆射之位,你想让谁来担任呢?褚遂良、高士廉都不错。”

  李世民漫不经心道,就如同在聊家常一样。

  “如果让儿臣来选,不会任用他们其中的一人。”李承乾摇了摇头,这并不是他理想中之人。

  “哦,朝中还有何人能胜任这个位置呢?”

  李世民越发感兴趣了,以如今李承干的表现来看,绝对不是胡来。

  “检校黄门侍郎许敬宗!”李承乾开口道。

  许敬宗591年生人,武周篡唐,他居首功,人送雅号——大唐第一大汉奸,也是被史书明确的第一奸臣。

  可谓声名赫赫。

  他真正的做到了,不能流芳百世,亦要遗臭万年。

  同样是留名青史,只不过他是反面教材。

  当然,他的事迹远不止如此,高宗李治能掌权,也有他的功劳,长孙无忌独霸朝纲多年,也是被他推翻,最后也是被他逼的自缢而亡。

  “此人朕了解,写了一手好文章,不过能力却不如何,溜须拍马倒是有一手。”

  李世民摇了摇头,他并不负知人善用之名声,对于许敬宗很是了解。

  无他,许敬宗也是秦王府十八学子之一,文学造诣很高。

  其也是刚刚修成《武德·贞观实录》,被李世民封为高阳男、检校黄门侍郎。

  《武德·贞观实录》之中,疑似都是经过李世民查阅之后,才拍板写下来的,先后改过七八次。

  也是因此李世民被后世人诟病为篡改历史的由来之一。

  “非也,此人有大用,不是五望七姓之人。”李承乾颇有所指。

  “你想要破局?”李世民眸光变得凌厉无比起来。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五姓七望根深蒂固,传承久远,历朝历代之中,都有他们都人在,破不了的。”

  李世民的目光随即便黯淡了下来,朝堂之中,离不开五望七姓,没有他们,朝廷和国家都运转不过来。

  “那就让朝堂之中,不再都是他们的人便是了。”李承乾杀意流露而出,其意在明显不过。

  “杀了,谁来顶他们之职位,这天下又有几人能顶替之呢?”

  李世民讥笑,感觉李承乾异想天开,他为帝多年,一直被这些士族所制衡。

  改个《氏族志》也花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李姓放在了第一等。

  而天下读书之人,也多出于名族世家,官员是直接被士族给垄断了,不然也不会有“士族”之称。

  “改革科举!”李承乾沉言道,这是唯一的办法,让天下其他人,来顶替士族的地位。

  “你当朕没有改革完善吗?但是无任如何改,出名的还是大姓,平民百姓哪里有时间来攻读诗文,勤练武艺呢?”

  “承乾,以前朕让你去往民间体查民情,也是有诸多的考虑,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理想当然的那样,纵使朕为一国之君,也有很多的迫不得已。”

  “为了巩固政权,朕都要和那些大族联姻。”

  李世民不由得苦笑一声,作为一国之君,竟然要依靠联姻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是多么讽刺啊!

  “也不难,于民间开办学堂,使得平民有机会读书写字,这样的弊处会得到缓解。”

  李世民听后,默默地点头表示认同。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平民百姓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打破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从而通过科举入朝为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但是这个局面,李世民是看不到了,实施起来也会困难重重。

  平民读书,就意味著他们要少了一份劳动力,他们可不像大姓那样丰衣足食。

  “不过,当朝,儿臣需要一个酷吏来限制他们。”李承乾说道。

  李世民微微皱眉,思考著李承干的提议。酷吏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同时也容易引发更多的矛盾

  “许敬宗能行吗?”

  李世民露出了担忧的神色。他知道,五姓七望之中,有许多杰出的人才,岂是一个随便扶持上来的人能够轻易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