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随著李承乾一声令下:“点火!”
他自己则迅速地向后退去数步之远,同时双手紧紧捂住耳朵,生怕被那即将爆发的巨响所伤。
刹那间,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仿佛天崩地裂一般。
熊熊烈焰从炮口喷涌而出,如火龙狂舞,火星四处飞溅。
与此同时,巨大的响声犹如雷霆万钧,震得人耳膜生疼,就连脚下的大地也随之剧烈颤抖起来,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战栗。
毫无防备的那几个人,猝不及防地被这突如其来且惊天动地的巨响吓得心惊胆战,他们一个个面如土色,惊恐万分,仿佛见到了什么极其恐怖的景象。
然而,曾经身历经数次火药战役洗礼的李震以及武行等几人,面对如此骇人的声响却显得颇为镇定自若。
他们只是微微皱了皱眉,脸上并未流露出过多的惊慌失措,似乎对这样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几人纷纷抬起头来,将目光投向远处的校场。
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校场上的那些靶子竟然完好无损,连一丝一毫的损伤都看不到。
正所谓“雷声大,雨点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看似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佳的状况,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次的火药根本就没有装弹!
要知道,对于炮弹的设计可是个棘手的难题。由于炮弹需要具备更远的射程,所以对它的各项性能指标自然也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严苛要求。
而且,根据具体用途的差异,炮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弹和散弹两种类型。
在应对各种不同的敌情时,装填的弹药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
通常情况下,实弹更多地应用于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作战当中。这种炮弹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滚动冲击力来杀伤敌人,并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至于散弹,则类似于我们熟知的散弹枪,主要通过发射出大量的碎片来击中并消灭目标。
“阎立德听令!此次枪、炮试验已然大获成功,接下来需加大对枪炮弹的生产力度。除去必要的军需铁器之外,所有新开采出来的铁矿资源,务必悉数投入到枪炮弹的制造当中去。此事关乎我军方变革之关键,万不可有丝毫懈怠。”
李承乾面色凝重地看著阎立德,郑重其事地下达命令。
接著,他将目光转向李震,高声道:
“李震听令!著你从军中精挑细选出一批忠诚可靠之士,组成一支神机特种部队。而后全力以赴训练这批士兵熟练掌握枪炮的操作技巧与战术运用,打造出一支特种部队。”
想要让全军都配备上先进的枪炮装备显然不太现实。并且,枪械本身也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之中,或许用不了几年时间,现有的燧发枪就会被更先进的武器所取代。
所以目前,只能分派给各部军部使用。
“遵令!”阎立德与李震齐声应诺,躬身抱拳领命。
李承乾微微颔首,紧接著又补充道:“此外,关于今日之事,对外务必要严守机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半句有关枪炮研制及相关事宜的消息。”
“阎立德,你只需专注于锻造各类精良器械;而武行则需严密护送调配火药等物资的运输工作。两司各司其职,切不可出现任何疏漏。”
“并非本宫不信任诸位,实乃是刺探情报之手段层出不穷,望尔等切莫辜负本宫之重托!”
“殿下放心,我等只会做好份内之事。”
阎立本当然知道这其中的隐秘,他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又有几样是可以对外说呢。
对此也早就见怪不怪了。
“臣属先行告退!”
见李承乾几人还有要事相商,阎立德也就识趣的准备告退。
“阎大匠,听说你已经在百家学堂那里授学了,很不错,一人之力终有尽,如果这边的事情不多的话,就去学堂那里多授学技吧。”
李承乾突然间,又冒出了没头没脑的话来。
“殿下说的是,老臣定会倾囊相授,将墨术发扬光大。”
阎立德严肃的回道,当做李承乾是在关心墨术的发展。
这是当然,墨术现在就相当于科学,能带领时代的潮流。
“你能如此想,是百姓之福,也是国家社稷之福,来日,本宫会在百家学堂之中开碑立传,也好让世人铭记诸位的功绩。”
开设一个武庙并不够,这些在文治方面有功绩的人,也要开设一个碑记。
这样也能极大刺激其他人的治学力度。
从武庙的设立来看,是极大的激励军士们的从军热情。
“传承技艺,乃是我辈人士,应尽之责,还需要感谢殿下给予如此一个机遇,开碑立传,万不敢当。”
阎立德激动的回绝。
“本宫并不是为你而设,而是为了天下人而设,是为了千万种绝学而设。”
“然,以你如今的功绩来说,也足可以名留青册了,单独开碑立传也不无不可。”
李承乾不吝夸赞道。
同时,也是在向天下传达他治理天下的理念。
“此外,官属上的设立,也根据百家学堂的科类划分,规定考试的专业,官职的录取,主要以百家学堂为渠道。”
百济这片新试验地上,改革是一波接著一波。
但是,仔细观察,便都会发现,这些变故都朝之一个方向,那就是阻止阶级的垄断。
阎立德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李承乾对百家学堂的重视,远超过了他的想像。
晋升空间,直接与百家学堂挂钩,这如何能不迅速发展起来。
天下学长所学所武,不都是为了货予帝王家吗?
如此一来,专研儒学,也非是唯一晋升通道了。
对于百家学术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臣代表天下学子以及百家学堂,谢过殿下的大德之恩了。”
阎立德摆动衣袖,对著李承乾持礼,以示恭敬。
“本宫也就动动嘴皮子而已,至于如何运作,那就是你们自己商量了。”
在大唐王朝的学堂被阻止了,但是这还是不能影响到李承干的布局。
在这里,一切的实施,更显得得心应手,推行的都非常顺利。
“殿下为天下苍生谋福,我等自当竭尽全力,为殿下分忧。”
李震也在一边支持道。
三人边说边走,很快就走出了军需处,望城东方向而去。
渐渐的行人便多了起来。
由于一行人都是便装出行,所以也便没有引起过多的轰动。
在行人的眼中,也不过可能是一群富家子弟罢了。
第226章 兵临城下,李治的困境
熙熙攘攘的人声鼎沸,嘈杂喧嚣之声不绝于耳,各种交谈声在空气中交织回荡。
熊津城,这座之前被战火摧残的百济重城,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超越了战乱之前的繁荣景象。
以往那些贵族门阀对资源和权力的垄断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
无论是商业贸易还是手工业制造,亦或是文化艺术与教育领域,每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机遇。
尽管目前熊津城的繁华程度尚无法与长安城相媲美,但它已初现规模,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冉冉升起。
这座城市得天独厚地拥有著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重要的港口城镇,它扼守了百济海上交通要道,商船往来频繁,货物吞吐量巨大。
正因如此,这里逐渐汇聚了来自响应新政而来的八方商人,日益成为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新中心。
沿著街道继续前行,一座气势恢宏的学府赫然耸立在眼前。
这座崭新的建筑庄严肃穆,透露出了些许的学术气息,它就是刚刚落成不久的百家学堂。
百家学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遥远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诸侯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故有“诸侯异政,百家异话”之说。
所谓百家学说,并不仅仅局限于确切的一百家学术流派,而是一种广泛的统称。
实际上,这些学说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深邃的哲学思考、实用的农学知识、精妙的军事战略以及高深的医学理论等等。
进一步细分下来,又可以归纳为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以及阴阳家等十大主流学派。
每个学派都有著独特的理念和观点,彼此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推动了古代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
而一般,兵家又由于其特殊性,并不通常列入此列,又将百家之学,称为了九流百家,只有九家。
三教九流也因此而成。
所以在这百家学堂之中,便只设有九堂。
李承乾一行人鱼贯而入。
此时的学堂之中,依稀可见到学员的身影。
“殿下,学院只是起步阶段,如今能开设的,也只有数类,不过随著时间的推移,百家学术,会再次绽放。”
看著门可罗雀的一些堂口,阎立德略微尴尬的解释道。
如今盛行的,也便是儒学和医学,加上李承干的有力推行,墨术也传扬进入了正轨。
但是,如同纵横学术这等权谋之学,在这里却很难实行了。
现在想要找出一个纵横家的代表来,也是极为的困难。
但这也无伤大雅。
李承干的初衷只不过是为发展科学,更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
“万事开头难,对于任课老师以及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要加以重视,提高待遇,有教无类。”
不难发现,这些学员都是来源于贵族。
“李震,先在熊津城试行义务教育,凡是附近七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儿童,全部要送往百家学院学习,并且,是免费教学,伙食费用,都由官府负责。”
搜刮过贵族,现在都府库还是很充裕,足够李承乾这样挥霍几年了。
加上土豆和红薯的推行,一切都将会迎刃而解。
外界局势紧张,却给予了李承乾一个相对良好的发育时间。
百济百家学堂建成,即将迎来文化上的革新。
高句丽平壤城外,一条崭新的大道通向天际,全部都是由水泥浇筑而成,成为了建筑史上的又一大奇迹。
在李承干的治下,区域内形势一片大好。
而往日里那繁华至极、热闹非凡的长安城,此刻却被一片紧张恐怖的气氛所笼罩,仿佛末日即将来临一般,处处都是风声鹤唳之声。
自长安城头观去,便能看见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人潮。
在烈日的照射,盔甲武器散发著阵阵寒光。
张亮听取了程公颖的妙计,先派出一小部分士兵,佯装成求援之人,成功地骗取了沿途守军打开城门。
就这样,他们一路畅通无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抵达了长安城下。
在那冷冷清清、寂静无声的太极殿上,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原本的沉寂,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显得格外响亮刺耳。
房玄龄神色匆忙地快步走上皇帝所在的高阶,双手恭敬地捧著一封密封严实的密信,来到了李治的面前。他微微躬身行礼后说道:
“太子殿下,此乃叛贼张亮派人送来的信件,请您过目。”
然而,李治只是淡淡地瞥了一眼那封密信,便挥手示意道:
“不必细看了,本太子与那逆贼之间毫无可商谈之处!诸位爱卿,如今局势危急,不知尔等可有什么良策能够击溃这股叛贼军队?”
他那略显稚嫩的面庞之上竟看不出丝毫慌乱之色,反而透著一种超乎年龄的沉著冷静。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们面面相觑,谁都无法从这位年轻太子波澜不惊的表情中猜出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即便是那些平日里最为擅长揣摩人心、察言观色的大臣们,在此刻面对如此镇定自若的李治时,也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著头脑。
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李治已经能够完美胜任这个位置了。
淡淡的帝王威压散发而至,让诸人都不敢正视之。
虎父无犬子。
如今李治表现出来的强势,与史书上记载的软弱模样大相迳庭。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