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68章

作者:无垠石

  紧密的锣鼓声也起伏不断。

  星星点点的火把,宛如夜空的星辰,多到数不清。

  “这是唐军主力到了!”

  大度设惊容难定,想到了一种最为糟糕的可能,那就是唐军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将他们团团包围起来了。

  多弥可汗惊怒交加,但又是感到深深的无奈。

  大势已去。

  “可汗,突围吧,否则就冲不出唐军的包围圈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大度设横拦到了其的跟前,一手抵住了马头。

  其余的骑兵,也纷纷停下前进的步伐,看向多弥可汗。

  他们是亲卫,但并不是死士。

  在明知是死路一条的时候,他们肯定不会在进行冲锋了。

  “这是天不助我成就大业啊!”

  多弥可汗在悲愤交加之际,仰天大吼,怨天尤人起来。

  南下之时,踌躇满志。

  经过几次打击之后,多弥可汗已经变得心灰意冷了。

  如今,他只有逃回漠北的想法,唐军这样的神出鬼没,和部下的离心离德,让他知道,南侵是何等的艰难。

  在深沉如墨的夜幕笼罩之下,四周此起彼伏的喊杀声以及惨叫声不绝于耳,仿佛无数恶鬼在咆哮嘶吼一般。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让身处其中的薛延陀军卒们个个心惊胆战,宛如惊弓之鸟,惊慌失措地向北逃窜而去。

  “陛下,夜晚的寒风愈发凛冽,您还是赶紧入营帐歇息吧,战局已然明朗,薛延陀的军阵已被我方冲得七零八落,后续只需逐步围剿歼灭即可。”

  尉迟敬德满脸关切地说道,并小心翼翼地将一件金黄色的厚重披风轻轻地披在了李世民的肩头。

  微弱的夜风悄然拂过,轻柔地抚摸著那件披风,使得披风瞬间泛起层层褶皱,宛如湖面上荡漾起的涟漪。

  李世民就那样静静的站立著,目光始终盯著薛延陀大营中斑斑点点的火星。

  然而就在下一个瞬间,李世民突然像一根失去根基的木桩一样,直挺挺地向前倾倒下去。

  “陛下!”

  尉迟敬德见状大惊失色,好在他反应迅速,身手敏捷,千钧一发之际及时伸出双手,堪堪接住了即将倒地的李世民。

  “切勿声张,切不可因此扰乱了军心!”

  李世民的气息此时已经变得极其微弱,仿佛风中残烛一般,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此前他一直都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在苦苦支撑著。

  如今,令他最为担忧的薛延陀隐患迎刃而解,心中紧绷的那根弦骤然松弛下来,身体便再也无法承受住身体上沉重的负荷了。

  “好的,陛下放心,老臣这就搀扶你进营帐好好歇息!”

  尉迟敬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算镇定自若,但实际上他那双紧紧扶住李世民的手却止不住地颤抖起来。

  因为他心里清楚得很,李世民此次病倒,已经是病入膏肓,难有好转之日了。

  “朕还撑的住!”

  李世民再次强撑起身体,支开了尉迟敬德,在这个时候,他不能表现出半点虚弱的模样。

  李世民缓慢向前走去,终于走进了车辇之中。

  “这该死的袁天罡,竟敢欺瞒陛下,回去之后,老臣定立砍了他不可。”

  尉迟敬德气呼呼的说道,怒目圆睁,没有人怀疑他是在开玩笑。

  半年的时间,到如今都还不到一半,这不是欺君又是什么。

  “朕不是还在著的吗?”

  李世民没好气道。

  “是老臣急糊涂了!”

  尉迟敬德一拍大手,一脸的憨笑。

  “陛下,是要有什么吩咐吗?”

  尉迟敬德问道,看出了李世民的些许心事来。

  “可是前太子李承乾?”

  作为贴身的近卫,尉迟敬德或多或少,都能从猜出,事实并非像他们如今看到的这样。

  其中朝中,能猜到内幕的,大有人在。

  不过,因为李承乾已经被废去太子之位,所以,也便没有人追著不放。

  同时,关于前太子李承干的话语,也仿佛变成了禁忌一般。

  很少被人们提起。

  “外忧易定,内患难平啊?”

  李世民不由的感慨道。

  “陛下,是怕前太子李承乾在之后,会兴兵夺权吗?”

  尉迟敬德看著李世民,无比严肃的问道。

  李世民摇了摇头,嘴角微动。

  “承乾所谋过大,纵使是朕,也不敢想之,朕谓著的内患,非是如此,而是千古以来的内患也。”

  “朕不是想让你阻挡之,而是,如果在将来,承乾若能成事,你还需助其一臂之力。”

  “若是没有可能,你则尽心辅助稚奴,守住我们打拼下的基业。”

  李世民对于后事,也留足了手段。

  尉迟敬德满脸的诧异,这是什么操作。

  一向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怎么会准备两位后继之君呢?

  还和顾命大臣交代,你看谁顺眼,就支持谁。

  是嫌得国家还不够乱吗?

  “陛下,老臣虽不知道前太子所谋为何,但是在满朝文武,乃至是天下百姓的前面,已经废了李承乾,于情于理,都不能再有继承之权了?”

  尉迟敬德在私底下,还是敢直言,他不是愚忠。

  “承乾,是没有继承权了,但是你忘了,朕之前,也不是没有继承权,兵强马壮者,可谓之王,这是亘古不变的。”

  “年轻一辈之中,兵法韬略,谁能胜过承乾呢?”

  “一力荡灭三国,其威赫赫,不对,现在也可能是四国了。”

  谈及到李承乾,李世民满是欣慰,溢美之词难以言表。

  也只有在尉迟敬德的面前,他才敢流露出真实的情感。

  也许是时日无多了,他也不必在装的那么累了。

  “陛下之意,老臣明白了,如是李承乾举兵兴伐,老臣也是顺势而为,但是如此一来,就苦了如今的太子殿下了。”

  尉迟敬德点头道。

  “不,你还是不明白,如果承乾,只是要朕的位置,他何需如此费尽心思呢?”

  “朕早就说过了,承乾之志,犹在朕之上,他要的是一个万世之世,可惜,朕是不能看到了。”

  李世民摇了摇头。

  李承乾原本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不存在什么谋篡的。

  如果是时机允许,他真的愿意与李承乾内外合击,共创大世,流芳千古。

  他对大唐的功绩,已经是可谓了开天辟地了。

  大唐,说是其一人守下来的,也不为过。

  开创了如今的贞观之治,举世闻名,可谓文治武功兼备。

  但是唯有让他如今,心中有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可以影响千古的举措来。

  “老臣愚昧,并不知道什么万世之世,也不知道前太子李承干的志向,眼下的大唐,便是最好的了。”

  “如果再举刀兵,百姓就会由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

  尉迟敬德忧声道,像是在尽最大的能力去劝诫。

  “有些血,是必须要流的,当这些血流尽了,才是百姓的好日子。”

  李世民憧憬的说道,完全沉寂入了,之前李承乾为其构设的天下之中。

  那是没有世家左右的时代,帝王可以放开的施展拳脚。

  贤才也能出人头地。

  内部安宁,外敌不敢轻犯。

第223章 世道本该如此,本不该如此

  李世民虽是再次病倒了,然而唐军的攻击依然侵烈如火,对薛延陀部军,展开了围追堵截。

  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就此结束战乱的。

  在唐军风声鹤唳之时,高句丽的局势,却是迎来了逆转。

  见薛延陀大举进攻唐土,靺鞨、韦室和契丹也都退兵,旁观大唐和薛延陀这两个超级大势力的对碰。

  无论谁输谁赢,他们都有利可图。

  启时,进军战败国,分出一杯羹。

  这可远比去啃高句丽这块又臭又硬的骨头好太多了。

  高句丽也因此进入到了休养生息阶段。

  而立于南边的百济道,则更甚。

  熊津江岸上,今年与往岁大不相同。以往这里种植的皆是金黄的稻麦,但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绿薯苗,它们宛如绿色的海洋一般,充满了盎然的生机,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著百济的崭新开始。

  稍过片刻,平静的江面忽然有了动静。只见数面鲜艳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缓缓升起。

  紧接著,一艘艘巨大的船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其雄伟壮观的身姿令人惊叹不已。

  “是殿下回来了!“

  人群中的李震言满脸笑容地喊道。在此之前他就已收到了相关信件,并为此早早地做好了周全的迎接准备。

  这场灭国之战,从出征到凯旋归来,不过短短半年时光而已。

  此时,岸边传来一阵喧闹的铜鼓之声,犹如雷鸣般响彻云霄。

  这激昂欢快的鼓声,是在热烈庆祝大军胜利归来。

  李承乾站在高处,目光投向那片广袤无垠的薯地,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神色。因为他深知,这些看似普通的薯苗背后,隐藏著关乎千秋万代的重大意义。

  自古以来,限制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便是低下的劳动生产力。

  然而,随著土豆和红薯的引入及广泛种植,这种束缚将被彻底打破。

  它们不仅易于生长、产量极高,而且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成为百姓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

  如此一来,粮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口自然会随之增长,国家也必将迎来更为繁荣昌盛的明天。

  “殿下,江边水浅,还请移乘小舟上岸!”

  刘仁轨上前几步,小声轻道。

  将近一个月的航行,他又回到了百济道。

  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了倦意。

  相比身体上的疲惫,更多的是来自于战争的厌恶之情。

  “殿下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