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36章

作者:无垠石

  “苏定方与东突厥勾结,欲要图谋不轨,想要在薛延陀大军压境之时,复辟东突厥,传令三军,遇之尽可诛杀之。”

  “同时,发八百里加急信件,发至长安,将苏定方和执失思力反叛的消息,告知陛下和太子。”

  第二天一早,张亮便将军中将领全部召集在一起,行正义之大旗。

  苏定方和执失思力的逃亡,让他找到了一个借口。

  这也是一个时机。

  无论如何,真实的情况,是不能让底下的军卒知道的。

  因为无论如何,都要出师有名。

  如今大唐,四方来朝,高举昏君的大旗,显然是不能了。

  唯有,另辟蹊径。

  如今的大唐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已有了大厦将倾的危险。

  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的巨变。

  高句丽的边界,扶余城,也上演著争夺大战。

  扶余山城,是在汉朝之时,高句丽的先民建造的第一座山城。

  立城于山顶,四周都是峭壁,易守难攻,论险要程度,更胜于安市城。

  在也是高句丽的第一国都,面积不是很多,只能容纳下三五万人,不过城内却有山泉和充足的食物。

  只能强夺,不可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

  回纥、韦室契丹想要入侵高句丽,必须要拔除这座城池,不然会陷入腹背受敌以及粮道被缺断的危机。

  这是不可避免的。

  在古代,可不是村村通公路。

  可能通往一地,有且只有一条道路。

  开凿路径的代价太大了。

  所以并不是古人想不到可以绕开,而是条件不允许。

  单人,或许可以通过陡峭的山路,但是马匹和车粮却不行了。

  而城池,就是设置在大道的中间,也就是为何,攻城略地,要攻陷城池。

  诸国的联军虽多,但是却无用武之地。

  唐军只需要镇守上两人,望山下推滚木,就可以阻挡住了数万的大军。

  而山下的箭,也难以射上来,立于了不败之地。

  真正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多日进攻下来,已经让诸国联军出现了千余的伤亡数据了。

  却连唐军的人都没眼看清楚。

  这让诸国联军的士气很受影响。

  以联军如今的处境来说,是进退两难。

  诸国联军的士气,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

  战机已经出现。

  高侃这几日也一直亲自出到城头,观察著联军的变化。

  一站就是一天。

  “传令下去,让将士们轮流换睡,甲不下身,刀不离手,听令而行。”

  高侃严肃的说道,熬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

  没有唐军将领的统一指挥,这些联军散乱惯了,各自为政,已经出现了破绽。

  有想要南下劫掠,也有的有后顾之忧,欲要救就此离去。

  反正,诸国联军已经没有之前的团结了,甚至在军中玩起了心眼。

  契丹,韦室和回纥又都是邻国,之间的征战冲没有间断过。

  时间一长,冲突在所难免。

  别说一旦开战,他们会见死不救,甚至都会在你背后来一刀,让三方的将领,亦难以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对付唐军之中,相互提防著。

第197章 骑兵对战 安昙比罗夫最后的疯狂

  对于李承乾而言,北境的局势演变正朝著对他有利的方向发展。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倭国展开的战役,却未能如预期般顺利地向前推进。

  唐军在战场上展开的一系列血腥屠杀行动,非但没有让倭寇轻易屈服,反倒激起了他们更为顽强和拼死的抵抗。

  一时间,整个倭国战场之上,均是草木皆兵。

  “殿下,黑齿将军率领的部队由于孤军深入敌阵,此刻已然身陷倭寇精心布置的重重包围之中,我们是否要立刻派出援兵前去支援?“

  浮屠道琛神色匆匆,迈著急促的步伐赶来向李承乾禀报这一紧急军情。

  原先,黑齿常之在进攻时过于急切,推进速度过快,竟一时疏忽大意,中了倭寇设下的陷阱,导致所部被困其中。

  后续跟进的军队也因为没有展开屠杀,因此进军速度也异常迅速,与前方的黑齿常之所部仅仅保持了大约一天左右的行程距离。

  “伤亡状况究竟如何?是否十分严重?”

  李承乾面色凝重地开口问道,但他的语气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焦急之色。

  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不可能一切都如同预期那般进行。

  此时的倭国已然察觉到了唐军的到来,毫无疑问的他会集结大量兵力展开疯狂的反扑。

  对于这种情况,李承乾心中也早有预料。

  “目前,军队只是暂时被围困住了,伤亡并不惨重,而且黑齿将军率领的都是精兵,想要突围出来,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末将猜测,很有可能是黑齿常之故意以身犯险,将自己当作诱饵,要吸引住倭寇的主力。”

  “一但我们的后军跟进,便会与之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反而会将倭军进行反包围住。”

  浮屠道琛认真的分析道,虽然他并未清楚具体的实情,但也能猜出个大概。

  战场对战,很多的时候,是需要依靠将领之间的默契配合。

  毕竟,通讯不发达,要等消息传达,说不定战役已经结束了。

  听到这里,李承乾微微颔首,随后他果断下令:

  “立刻派出斥候,务必彻底查清倭寇的兵力部署以及其防御工事等重要情报!”

  确实如同浮屠道琛说的那样,黑齿常之手中所掌控精锐之师,如果仅仅是想要突破倭寇的包围圈,是必然能够成功突围而出的。

  “另外,大军保持前进,注意警戒。”

  李承干没有什么奇谋,只能稳扎稳打。

  反观,倭寇的行兵大营之外,每一个将领都表现出了急躁的神情。

  “安昙比罗夫,这些唐军的战斗力,就是你所说的不堪一击吗?”

  从这里远望而去,对面的山峰之上,宛如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将无数的倭寇绞杀。

  黑齿常之依靠山势,创建了防御工事,宛如又成了一座高句丽山城。

  只见平坦的道路,已经被挖断,让倭寇想要冲上前去,变得无比的困难。

  那山上滚落下来的圆木和巨石,才是最危险的。

  在巨势德多的算计下,黑齿常之确实走进了他们设计好的包围圈。

  但是面对几万人的围剿,唐军却没有半点慌乱的样子。

  黑齿常之更是随机应变,占据了一处高山,与数万倭寇大军对峙了起来。

  面对巨势德多的质问,安昙比罗夫脸面无光,不是唐军太厉害了,而是自己这方临时招募的兵卒要太弱了。

  很多人,连一把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如何去和武装到牙齿恶唐军拼杀。

  想要以气势压溃唐军的士气军心,但是人家完全不怕。

  因为他们都见贯了大场面。

  “巨势将军,唯今之计,就是要如何消灭掉这眼前的唐军,据探子来报,李承乾率领的大军已经逼近了。”

  “如果不在今日之内解决掉这支先头部队,我军有可能会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局面。”

  毛野稚子进言道,精心设置的包围圈,如今反而成为了己方的束缚。

  “消灭?你们倒是说说,怎么消灭,几天下来,我们的勇士已经伤亡了数千,但却依然攻打不上去,我真不知道是我们围困了唐军,还是唐军将我们围剿住了。”

  巨势德多只觉的无比的憋屈,这打的是什么战,明明是优势在我,但一打下来,却完全变了一个样。

  众人又不约而同看向了对面的唐军驻地,只感到一股无力感袭来。

  无从下手。

  山上的植被早就已经被全部砍光,杜绝了倭寇火攻的可能行。

  道路被毁坏。

  险要之地,有唐军军士驻守著。

  倭国的军卒根本就不敢靠的太近。

  “巨势将军,要不我们假意撤退吧,引这群唐军主动下山,再转过头来,将其袭杀之。”

  良久之后,毛野稚子灵光一闪,出口低语道。

  “我看可行,如果这唐军不追杀,那就借势退走,避免陷入唐军的前后夹击之中。”

  巨势德多,其实也已经没有战意。

  目睹了唐军的真正战力之后,他知道,正面的对战,他们赢的可能性太小了。

  这已经不是人数,所能填补的鸿沟。

  随著战旗挥动,倭寇们逐渐聚拢,而后向北退去。

  如此大的动作,怎么可能瞒得住黑齿常之。

  山顶之上的黑齿常之,陷入到了犹豫之中。

  倭寇撤退有序,并不是败退。

  就算是追击,倭寇必有防备,战果不大,还有可能会再次陷入到包围之中。

  如果不把这支倭寇大军拖延住,那想要消灭,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

  “整顿军队,派出千人精锐进行追杀。”

  黑齿常之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下达了追杀命令,为的就是拖住倭寇的大军,以待李承乾领军来援,将这数万人的倭寇军队,一口全部吃下。

  这是阳谋,也容不得黑齿常之不接。

  不过,他也进行了优化。

  一千人的追杀,也是不痛不痒,食之无味,弃之又会不断的被骚扰。

  确定山区下没有了倭寇的埋伏之后,山顶之上,才飞下了一根根绳索。

  部分的唐军顺著绳索攀爬而下。

  另外的人,则是在修补道路,以便马匹能够通行。“黑齿将军,倭寇确实已经退去,未发现有任何埋伏。”

  半山腰上,程名振一路疾行,终于来到了黑齿常之面前,气息尚未平复便赶忙禀报著最新情况。

  黑齿常之目光炯炯地远眺著倭寇撤离的方向。

  片刻之后,他转头看向程名振,果断地说道:“程将军,你领军压后,我亲自率领一千余精骑前去袭杀倭寇。”

  说罢,他握紧手中缰绳,作势就要策马前行。

  然而,程名振却笑著拦住了黑齿常之,拱手道:

  “将军乃是主将,应当坐镇军中统筹全局。此等冲锋陷阵、袭杀敌寇之事,就交给末将去吧。再说,此次倭寇主动撤退,必然是早有防备,其中恐怕少不了凶险,将军岂能犯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