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35章

作者:无垠石

  “你说的可是真的?”

  木可那还是有些怀疑道,唐人太狡诈了,一个比一个阴险。

  计谋也可能是一个扣著一个。

  “是真是假,我现在以贵军在草原上掌控程度来说,只要有所提防,很快就会得到消息的。”

  程公颖起身,转身便出了营帐,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

  所有的阴谋都见不得光。

  见光必死。

  “这使者的话,可信度有几分,不会是唐军设置好的陷阱吧。”

  良久之后,多弥可汗才开口道。

  他又何尝不想与张亮联合呢?但又怕是,唐军的计谋。

  “这怕是十有八九是真的,只要看到唐军将领的尸首,就可以断定了。”

  “而且,如果张亮真的有反心,这两日之内,就会有结果,如果没有,那就采取之前的计划。”

  “不过,也确实要关注草原的动向,就怕唐军是有意在这里与我们牵扯,而派出一支军队扰乱我们的大后方。”

  木可那也十分担心的说道。

  精锐全出,而草原又没有城池防御,以部落而生存。

  唐军如果是这样的话,后果可堪设想。

  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比他们两人想像的还要恶劣上不少。

  李大亮在这个时间段,已经深入了漠北腹地,之前的东突厥王庭所在地。

  因为李大亮早就熟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息规律,以及北边的牧场,很快的就找到了薛延陀的部落聚集地。

  没有了多少主力保护,漠北腹地,正在上演著一场又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血腥程度,并不比李承乾在倭岛实施的三光政策低多少。

  李大亮本著人道主义精神,平腰以下男子和妇女不杀,其余男子,尽数诛杀。

  犯我盛唐者,杀服之。

第196章 张亮兵变 格局将重新确立

  风云已变,战争的乌云几乎将全部的国家所笼罩。

  这无疑是一次大的洗牌,也将再次确立新的格局。

  薛延陀、、西突厥和吐蕃都想与大唐帝国一较高下,而作为导火线的李承乾所管辖的三国,也算是异军突起,有上桌的资格。

  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下,有很多人,也想要当乘风破浪,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张亮就有这样的想法,能力不大,但是野心却不小。

  “张副总管,究竟是何要事竟如此匆忙急切,以至于要在这夜深人静之时将我等传唤至此啊?”

  长孙涣紧皱著眉头,脸上满是不悦之色,一边说著一边与身旁的长孙温疾步走进了西烃关的城主府大厅。

  “难不成是那薛延陀准备趁著夜色发动突袭了不成!”

  长孙温问道,神色间,没有看出半点紧张之感。

  此时,坐在首位的张亮正神色凝重地看著二人快步走来。听到长孙兄弟俩的话语,他的脸色微微一沉,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只是眼神中的戾气却愈发明显起来。

  “长孙中郎将,请注意你们的言行举止!此地乃是军营重地,岂容得你们这般放肆无礼!况且此次召唤你们前来,定然是有十万火急的重要事务需要商议处理,否则张将军又怎会轻易惊动各位。”

  站在张亮身后的一名将领怒目而视,大声呵斥道。

  长孙涣心中暗自冷哼一声,对于这名将领的斥责丝毫不以为意。他斜睨了一眼张亮,冷笑道:

  “哼,有什么紧急要务就赶紧说吧,免得在此浪费大家的时间。”

  言语之间充满了不屑与挑衅,显然根本没把张亮放在眼里。

  其实,长孙涣对于张亮的职务早就心怀不满了。虽说张亮的官职比他们高一些,但在军中,凭借着家族背景深厚的优势,他们向来不怎么惧怕张亮。

  更何况,张亮在军中一直也未有重大功勋,其威望自然也就难以服众。

  所以,长孙涣一直在等待时机,想要在暗中给张亮使些绊子,好让他从副总管这个位置上狼狈下台。

  加上长孙涣的身份特殊,身上又多著多种光环,不是张亮所能压制的住的。

  只见那猪嘴座之上,张亮正襟危坐于案前,他微微眯起双眼,脸上挤出一抹看似和善的笑容,但那眼底却不易察觉地闪过一丝令人心悸的阴鹜之色。

  “今日本将军特意请来二位少将军,实乃有一项破敌妙计,还望二位能助我一臂之力啊!”张亮拱手说道。

  长孙涣与长孙温闻听此言,顿时来了兴致,原本浓浓的睡意瞬间消散大半。

  长孙涣忙道:“哦?不知是何事,若事成可有功绩可言?”

  张亮点了点头,转头看向身后站立著的张刚,吩咐道:“张刚,你来给两位少将军详细讲讲,此次需执行的任务究竟如何。”

  言罢,张亮像是一刻也不愿多待,确认过二人之后,便急匆匆地向著后门快步离去。

  然而,这长孙涣和长孙温二人,丝毫未能继承其父长孙无忌的半点城府与智慧。

  张亮这般匆匆离去,竟未引起他俩丝毫的警觉。反倒是双双将目光投向了张亮的义子张刚,眼中满是急切与期待。

  长孙涣更是按捺不住性子,催促道:“快快说来,到底是何等重要任务,竟要咱们一同前去执行?”

  他心中也未曾忘却临行之前,父亲长孙无忌的嘱托,留在此处牵制张亮之权势。

  毕竟,军中大权仍要牢牢掌控在他长孙氏一族之手。

  而,张亮他想要完全地掌控住这支军队,那么必须要将那一群出身于氏族的将领们统统铲除才行。

  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地掌握军权,实现自己的野心。

  因此,当多弥可汗提出要唐军将领的首级之时,程公颖才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对于他来说,这不过是顺水推舟之事罢了。

  “任务?嘿嘿,很简单,就是吾父,想要借用两位少将军的项上人头一用!”

  张刚阴恻恻地冷笑著说道。话音未落,只见数十位手持锋利刀斧的彪形大汉如鬼魅一般,突然从暗处冲了出来,

  眨眼间便不由分说地将长孙涣和长孙温二人团团围住。

  长孙涣见状,又惊又怒,瞪著铜铃般的大眼,扯起嗓子大声喝道:“大胆,张刚,你竟敢公然谋反不成?”

  也许是因为太过著急亦或是内心充满恐惧,他这声怒吼震耳欲聋,响彻了整个城头府上。

  然而,这里的士兵都已经被更换,哪怕他再喊的大声,也数是无济于事。

  面对长孙涣的怒吼,张刚却是不屑地撇撇嘴,缓缓后退几步,站定后脸上露出一抹讥讽的笑容,嘲讽道:

  “哼,长孙将军怕是搞错了吧,并非我张刚要谋反,而是吾父胸怀大志,欲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故而需要借两位少将军的首级一用而已。”

  说完,他还得意洋洋地扬了扬下巴,眼中满是轻蔑之意。

  紧接著,张刚猛地一挥大手,厉声吼道:

  “动手!杀了他们,但别伤到他们的脑袋!”

  他这命令一下,那些个刀斧手顿时如饿虎扑食般朝著长孙涣和长孙温猛扑过去,手中寒光闪闪的兵刃毫不留情地向二人砍去,根本不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和回旋的余地。

  “张刚,你这反贼,不得好死……”

  长孙涣气得双目喷火,破口大骂起来,然而,他的叫骂声很快就被一阵密集如雨的刀斧交击之声所掩盖,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之而来的,则是长孙涣和长孙温那惨绝人寰的凄厉叫声。但这叫声并未持续太久,便渐渐微弱下去,直至完全没了动静。

  “父亲大人,叛将已经伏诛!”

  张刚提著鲜血淋漓的两颗人头,走至张亮的面前恭敬的说道。

  说是义子,其实都是张亮豢养的死士。

  死士,都是不知道自己是死士的,而是心甘情愿的为那个上位者赴死的一群人。

  无关对错,只有他们心中所坚持的那个信念。

  死士,不是一群无情之人。

  恰恰相反,他们是被情感所裹挟的一群可怜之人。

  直到死去,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被利用的。

  “带下去吧。”

  张亮瞄了一眼,嫌弃的摆了摆手,转而问向一边的程公颖。

  “军中,其他的叛将是否也都已经控制了?”

  “都已经派人去围剿了,想必如今,该杀的也都杀了。”

  身边的程公颍回道。

  今夜发动了兵变,张亮豢养的义子们居功至伟。

  “不全杀了吗?留著有隐患。”

  张亮发狠了起来,事已至此,他是没有了半点退路。

  他不是世家大族,发动兵变,可不只是忤逆皇权,同时也将哪些贵族门阀得罪死了。

  杀一个也是杀,杀两个也是杀。

  他现在的情况,与李承乾一般无二。

  “将军,留著他们,日后还有大用,长孙无忌留下来牵扯将军的人员全部杀死就已经足够了。”

  程公颍则阴声道,他的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

  只要手持这这些贵族子弟,也能让门阀投鼠忌器。

  “你看著安排就行,另外,将叛将的首级送去薛延陀军中,引薛延陀大军入关。”“但不可放走一个叛将,消息能拖久些,就尽量拖久点。”

  张亮再次吩咐道,只能期望于薛延陀能够信守承诺。

  他要趁薛延陀入关之际,站立脚跟。

  随著张亮发动兵变,整个大唐的北境都陷入了战乱之中。

  “杀出重围,务必将张亮发动兵变的消息传出去。”

  一处军营处,战乱已起,唐军对战唐军,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何而战,只是遵令行事。

  “苏将军,这边。”

  执失思力大吼道,领著东突厥精锐的骑兵杀入战圈,营救被围攻的苏定方。

  此前,便是苏定方和执失思力镇守的关内道,熟悉军中事务,苏定方也敏锐的察觉到了军卒调动的异样,留了一个心眼,才没有被乱刀砍死。

  而执失思力是东突厥人,是番将,独领东突厥骑兵,有极高的自治权限,张亮所以鞭长莫及。

  事发时,才未马上就被擒拿斩杀。

  “走!”

  苏定方何等的勇猛,每战必冲锋,但是对于昔日的同僚,他没有下杀手,击倒几人之后,便领著亲兵,与东突厥骑兵汇合到了一起。

  “执失将军,张亮图谋不轨,已经发动兵变谋反了,我们还是快离去,将此事禀报陛下。”

  苏定方望了一眼身后的唐军,急忙说道。

  “全军突围!”

  执失思力大喝一声,突厥骑兵调转马头,将唐军的的队列冲散,便扬长而去。

  突厥骑兵,可是唐军的一支王牌部队。

  执失思力也是带领著突厥骑兵创建了诸多的功勋。

  哪怕是攻打吐谷浑还是西突厥,都有著其的身影。

  大唐还未崩盘之前,就是依靠藩属国的力量去打一个又一个敌对国家。

  借力打力,是非常高明的一种手段。

  就是当时的黑道大哥,谁不服,就号召小弟打服你。

  就如同李承乾陷入的境地一样,大唐军队未至,就高句丽四道,就已经四面楚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