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裴行俭不得不搬出李承乾来,在这里,还真没有人能压的下这两位的威望。
“李道宗啊,你我都老了,现在是这些后辈的天下,我们有吃的就不错了。”
李?一把拉过了李道宗,权势之中,若不能急流勇退,那就是粉身碎骨。
李?显然看到开多了,如今他也是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了,再立功也是如此。
“也罢,既然你能入李靖的眼,那也说明你的不凡,要是将英国公伺候好了,说不定其能传你两手。”
李道宗终于松口,他也是当然希望,大唐的军政,后继有人。
“多谢国公!”
裴行俭大喜,李?的兵法行军,也曾被李靖称赞过。
他们几人的打法行军都是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优点,很难分出个好坏,均是临场发挥。
若是能得到李?的传承,裴行俭也定会受益匪浅。
“你先别急著谢我,我看,李道宗想传你才是真的,别看他现在凶巴巴的,你是可造之材,为了大唐的江山,他会全部传授于你的。”
李?呵呵一声。
如今裴行俭站队在李承乾这边,他们也不知道教导后,是好还是坏。
两人均还是有疑虑,如果没有反叛这事,他们肯定都会倾囊相授。
“那守约就先行谢过两位老师了!”
裴行俭马上顺杆子往上爬。
“别,你是老药师的徒弟,我们可不敢抢,而且以你如今的成就,我们教也也教不了多少,更多是战场上的判断。”
李道宗说道。
随之三人离场,其余人均被收押盘问。
裴炎更是命大,也没有被一箭射死,只是落得了一个重伤的效果。
“薛将军,殿下有令,要从这群人之中找到幕后黑手,更要将与之有干系的人全部问出。”
辽东军中,在短短数日之内,竟接连发生了两次叛乱,这让他们深感危机四伏,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并未真正掌握军权。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暗中操纵著一切。
“传令下去,全军戒严,无将令,不得进出。”薛仁贵当机立断地下达命令,紧接著,一场新的清扫行动拉开帷幕。
在临时搭建的牢房内,悲惨的呼号声此起彼伏,各种酷刑轮番上阵,只为从这些战俘口中榨取最后一丝有用的信息。
此时的辽城,犹如惊弓之鸟,风声鹤唳。在严刑拷打下,一张张名单被逐一审问出来。
那些来自长安、潜入辽东的不良人,最终被一网打尽。
即使仍有漏网之鱼,也难以掀起太大风浪了。
“你是来送我上路的吗?”
一座营房之中,裴炎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脸上露出了一丝惨澹的笑容。
“殿下曾经说过,你有王佐之才,对您十分赞赏,但没想到,你竟然辜负了殿下的期望。”
裴行俭缓缓地走近,眼中闪过一丝惋惜之情。对于裴氏来说,现在正面临著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走上一条无比辉煌的道路。然而,裴炎却选择了自毁长城,自断了这个难得的机遇。
不然,极有可能,裴氏会出现双雄。
“辜负?”裴炎轻轻摇头,似乎有些不以为然。
“如今大唐王朝的势力如日中天,陛下更是英明神武,上下一心,太子殿下的谋划实在是太异想天开,依我之见,自断长城的是太子殿下。”
裴炎深深地叹了口气,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裴氏一族的未来考虑。
“太子殿下之大略,犹如浩瀚星辰,其智谋深远,岂是你我所能揣测的?今日我前来,并非是要杀你,而是希望你能如实交代参与军变之人的名单。否则,你将会遭受严酷的刑罚,饱尝皮肉之苦。”
裴行俭的语气严肃,有意的在进行劝诫,也是因为有裴行俭的这层关系在,薛仁贵才没有对裴炎动刑审问。
裴炎作为这次事件的发起者,肯定掌握著更多的内情。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让我再帮你一次吧!”
裴炎释然,但也许太子李承乾真的能够成功呢?这样一来,裴氏家族只要有裴行俭在,就能继续保持辉煌。
“快把笔墨拿来!”
裴炎不再犹豫,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信息都详细地记录下来。
过了很久,裴行俭才拿著几张纸走出营房。随后,根据裴炎提供的线索和指认,那些扎根于军队中的门阀势力被彻底铲除。
入秋后,平壤的风变得凉爽了很多,吹拂著稻田里金黄的稻穗,也吹落了满山的枫叶。
李承乾静静地站在枫树下,轻轻抬起手,抚摸著飘落的黄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感。
与此同时,辽东的情报已经传了过来。又是一场血腥的杀戮,人头滚滚。
李承乾也不知道是对是错,对于起事,他也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成功,之后流血还会更多。
他的梦想,就是不想让盛世的大唐沦为遗憾。
不过任重而道远。
如今尚未起事,便引来了如此多的事端。
“殿下,从长安转移而来的部分工匠以及铁匠,都悉数到达了平壤。”
武行近身禀道。
“本宫的书房内,有几张设计图纸,你将其交给他们,让其看看能否制造出来,另外,建造大型水泥厂,全部投入生产。”
局势稳定了,李承乾可以在这片大地之上,开展自己的蓝图。
“另外,本宫让不良人查找的,大唐境内是否还有墨家的传承所在,可有消息了。”李承乾看著眼前的武行说道。
发明研究,当属墨家为之最。墨家学说起源于战国时期,他们擅长制作各种机械和武器,对自然科学也有著深入的研究。
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墨家学派逐渐衰落。特别是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推行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墨家学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
时至隋唐之时,墨家学派已经几乎消失殆尽,不再有墨家侠士的存在。直到清朝初期,墨家学说才再次得到重视和研究。
李承乾深感稀罕,他深知墨家之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墨家之术不仅可以用于军事防御,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
如果能够恢复墨家之术的传承并加以发展,那么大唐的科技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墨家学说中的力学理论和气学理论以及机关之术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对大唐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代之中,加上李承干的理论为辅,飞机、火车被创造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董仲舒。他所倡导的儒家学说经过改编成为了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禁锢思想的工具。
这种儒家学说与孔子最初所倡导的儒学大相迳庭,比之先秦时代的孔子儒学有天差地别,其主张的是因材施教,为天下生民谋福祉,打破奴隶制。
而董仲舒则是放大了孔子之中的“礼”,以忠为标杆,奴役思想,罢黜百家。
真正的儒家学说强调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价值观。
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则更加强调等级制度、三纲五常等观念,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要想恢复和发展墨家之术以及其他学说,就必须打破统治阶级的壁垒,而这高句丽则是百家学说重获新生的沃土。
“目前并未得到墨家的消息,不过其余的学术代表倒是有所发现,不过都是隐于民间,查找不易。”
武行回道,如今很多学派的支流,只是秉著传承的使命在继承,没落了太多,那些专攻之人,也隐入到了乡野之中。
加之,朝廷的打压,让这些学术代表,也不敢站出来承认,使得寻找更具备了难度。
“从府库之中抽调钱财,修建百家学堂,倡导百家之学,不分伯仲,济世为用,开学传道。”
李承乾更想重塑百家争鸣之局面,法儒为制,墨农致用。
以未来人的眼光来审视,有太多的弊端要改革和改进了。
如果想以一代人都时间去完成,则更需要大变革。
首当其冲的便是制度的创建,如果李承乾顺利继位,制度肯定还是之前的制度,哪怕到时候他想要改革,也是困难重重。
唯有打破一切,才能重塑一个全新的秩序。
“殿下,府库之中,因为开支太大,钱财所余已剩无几,怕是难以为继了。”
军饷开支、军户落户,每一项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搜刮贵族和皇室所得的钱财,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便要用尽。
最主要的还是,有支出,而没有税收而造成的。
第175章 李承乾之患,必须平定
“用之于民,取之于民。”
钱财的存在,在于流通,而非存储。
如今各项举措均是用于民生,亦是要让百姓将这些钱财花费出来,这样才能造福了百姓,不然钱存著,反而碍于商业繁华,阻挡政务。
“传令各州道,实施榷盐法,食盐买卖由官方垄断,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得走私贩卖食盐,一经发现,杀无赦,坐连全家。”
“食盐应由官方统一管理,包括生产、售卖以及价格调控等。”
李承乾其实想要实现食盐垄断已经很久了,只是时机还未成熟而已,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可以实施榷盐法。
食盐乃是“百姓之命,国家之基。”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府兵制和均田制被破坏,不得不改为了募兵制。
但是招募兵勇需要钱粮,于是当朝者为了续命,榷盐法也就应运而生,确实为大唐延续了国祚。
不过,对于盐贩子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然而,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你几个盐贩子算老几,不斩首就好了,还想赚朝廷的钱财。
不过,这盐贩子之中,有一人叫王仙芝,一人叫做黄巢。
做不了官,我贩盐,日子照样过的滋润,但是榷盐法的实施,那是要了他的命了,黄巢不反不行啊。
这就是一系列动作和大唐的国运是密切相关的。
李承乾现在在高句丽这边已经树立了足够的威望,根本就不怕发生类似的事件。
“另外,筑钱币!”
辽东道、平壤道、百济道和新罗道逐渐繁荣,是可以适当的发放钱币进入市场,更加能稳定物价,也能让李承干的官府凭空生成钱财。
当然,钱币的发放,肯定也不能随便发放,要根据社会生产力而行,不然很容易发生动荡。
“殿下,钱币名号、样式可有有要求?”
钱币都要印了,这不是独立又是什么?
“和大唐一样,我们四道州,自改道后从始至终都是大唐领土。”
内斗而已,怎么能划分国界。
我还是大唐的太子,你们说废了,就能算数了吗?
自古以来,兵强马壮者,问鼎之。
而且,铸造出的钱币一旦流通出去,也有大唐在兜底,不怕通货问题的发生。
钱可以无限的生产,但是社会的物质就那么多而已。
所以制造钱币也不能随意乱造,不然国家动荡的情况更堪战乱。
“末将均一记下,马上让人拟写文书,通知各州道。”
武行躬身后退。
也就是在这时,林志上前几步。
“刘仁轨将军在殿外求见!”
李承乾一怔,是有什么大事吗?竟然让刘仁轨亲自跑来。
不过,李承乾如今有人正有要事要找寻刘仁轨。
“宣进来吧!”
李承乾点头道。
“殿下,恐怕不行,刘仁轨将军在殿外跪候,末将曾要带其进来,其不肯!”
刘仁轨深受李承乾器重,面见是不需要经过特别的通知的。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