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垠石
今夜,李承乾言明了自己的反意。
大唐需要破而重建。
破的并不是整个大唐,而是门阀氏族的垄断。
“纵观过往王朝,哪个王朝不只是只有数百年的宿命,还有更短的,都谓之,得民心者得天下,然则得天下之后,又有几人会在意百姓的死活呢?待到大厦将倾,才会又想起那一群贱民来,本宫只是不想悲剧重演而已,谈不上那么伟大,本宫也是有私心的。”
李承乾话语间,尽是轻松之意。
他一直有些担心,一旦他表明反意,便会立刻就会众叛亲离。
“殿下的心胸,我等可能未知,但是高句丽眼下的繁荣安定,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万民称赞,可以肯定殿下的执政方向是对的。”
“只不过,国内门阀势力根深蒂固,想要如同高句丽这般清除门阀氏族,其难度更甚,不亚于与大唐举国为敌,殿下可想好了?”
同为门阀中人,裴行俭更是知道门阀的影响力,掌控著帝国的经济、文化、人才以及军权。
与大唐的门阀氏族开战,就是与大唐开战。
“正是因为门阀氏族自古以来便扎根于这片土地之上,根深蒂固,哪怕是朝代更迭,他们依然能够与世长存,所以才要有大的变革,只有将他们都从根本上抛除,才能一劳永逸。”
“不过,你也放心,本宫也并不是要一棍打死,还是那样,只要门阀氏族能让出土地,遵循政策,本宫亦不会赶尽杀绝。”
李承干的阵营之中,亦然有门阀子弟,这也是要考虑到的。
“殿下仁德,万民之福!”
朝代更迭,功臣换了一批又一批,裴行俭也并不担心,自己的直系会受到清算。
只是资源的再次整合。
“殿下,既然要举旗,就必须要师出有名,不然难以立足。”
王者之师,必须有鲜明的旗帜才能收拢人心,凝聚力量,为己所用。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让自己处于道德和大义的制高点。
“或许可以,以清君侧为名,号召各地兵卒反攻长安。”裴行俭提出了一个建议。
在没有更好的口号时,进京勤王、清君侧是最具说服力的理由。
“殿下,裴将军所言极是,陛下如今龙体欠安,举国权柄尽落于长孙无忌之手,我们正可借此机会起事。”程处默表示支持。
“长孙无忌篡夺国柄,蒙蔽圣听,诬陷太子殿下,我们此乃正义之举。”
李震也赞同这一观点。是否谋反,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言辞旗帜。
诸多的谋反也都是将他们的行为包装成正义的行径。
至于底层的军士百姓,根本就不清楚发生了何事。
民众愚昧,都是当权者在搬弄,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时机未到,严令各军,以免生叛。”
李承乾望了激动的几人开口道,起事还需准备,如今只是和几人通气,展开事前准备。
“殿下所忧虑的,也确实存在,如今高句丽已然平定,将士思乡情绪严重,多有怨言。”
程处默言道,这是一个无比严肃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引起军变。
自从征召以来,已有两年之久。
本以为,战胜高句丽之后,便会班师回朝,但是得到的命令,却还是镇守高句丽。
异国他乡,让这些铁血将士的热血也逐渐变得冰凉。
大唐是亡于黄巢,但祸根却是起于桂林,这也是由八百思乡的徐州老兵发动的叛乱。
起因是,大唐有戍边的军制,每二年换任,但是自从徐州去戍边的八百军卒,一等就是六年,并没有人来接防,于是便聚众谋反,杀了上级官员,拥立庞勋为主帅,率军回家。
对于,这股叛军,唐朝廷并不以为意,只是派了当地部队进行围剿。
然而在庞勋的指挥带领下,叛军几度冲杀出重围,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滚成了二十万众的起义军。
大唐徵调各地军卒镇压庞勋,虽然最终平定了此时叛乱,但是唐朝廷损失也很大,造成了更多的军权外放——节度使。
而那被打散了的二十多万起义军,则只能另谋出路,投靠了当时的另外一支起义军——黄巢。
也成为了黄巢的底蕴力量。
遂,唐亡于黄巢起义,祸根起于庞勋叛乱。
因此,李承乾对于这个问题,很是重视。
军中微末的小事,都有可能影响国运。
第173章 将计就计 引蛇出洞
“对于此事,你们可有什么解决办法?”
李承乾目光凝重地看著眼前的几个人,如果想要高举义旗,就必须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那些被滞留的士兵们。
一旦举起起义的大旗,就意味著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门阀士族,让这些军人能够返家团聚。
随著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底层士兵会因思念家人而背叛。
甚至连他们这些高级将领都难以长时间坚守下去。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难道我们只能放他们回去吗?”
程处默烦躁地抓了抓头发,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应对目前的困境。
“这些士兵经过了高句丽和百济之战,每一个人都身经百战,他们是大唐目前最精锐的战士。如果将他们放回,之后大唐募兵,用来攻打我们,那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李震摇著头,一脸无奈地说道。
这些士兵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是他们手底下的精锐之士,但现在却成了一个大难题。既不能轻易放弃他们,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左右为难啊!
“之前,本宫让各军调查,可查到有多少唐军将士愿意在高句丽和百济落户啊。”
如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移民,更是一种军事要求。
“回殿下,确实有一些唐军将士表示愿意在高句丽和百济落户,但这些人大多是家中无人或者尚未婚配的军士。粗略地统计下来,人数大概只有两千多人。”
裴行俭恭敬地回答道。要知道,能够参军的军户,在大唐已经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否则根本无法承担军队的军需开支。
换句话说,参军还得家里有点矿才行呢!
“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不让所有唐军的军士都在高句丽落户呢?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再有思乡之情了呀!”
程处默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他的想法看似天真,实则有些不人道。
“处默的想法虽然有些荒唐,但也未尝不可。现在我们收缴到的财物众多,如果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许真的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李震在一旁附和著说道,并在程处默的馊主意上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一条妙计。
二年的时间,能发生很多的事,很多的军卒,服役过后,回到家中,茫然回首,已经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那就按照此政策宣传下去,鼓励军卒在这里落户,另外挑选良家女子到军中,让军卒们相互探讨选择,确定落户之后,给予安居费用,著优分配土地田产,免税三年。”
给予最大的优惠,促使军卒落地生根,解决目前遇到的棘手情况。
“另外,对于实在不愿意的士兵,让其通过写信件,缓解目前的燃眉之急,先派遣伤残之士回去,如是不愿,也与其安排配偶,助其在这里落地生根,并且其待遇还要放款,每月发十分之一的饷钱。”
李承乾布施多条仁政,便是为了留住人。
“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我就不信那群兵油子会不动心。”
程处默嘿嘿道,相比于大唐的税收,这里太优厚了,若无其他的因素,肯定会有更多的人留下。
“我看你是动心了吧!”
李震猛拍程处默的肩膀,一脸的坏笑。
“对,你们这些将领,就应该起个带头作用,每人取个十个八个的。”
其实不用李承乾说,他们早就付出了行动。
这朝鲜和棒子的婆娘很水灵,白嫩嫩的,都能掐出水来。
“这军令,末将领了。”
程处默拍著胸膛保证道,奉命纳妾,没有比之前更好的事了。
“不过话说回来,殿下你才是三军之首,是不是到时候也该表示一下,纳个几百个呢?以为军中榜样。”
气氛也逐渐的松懈了下来。
“你当我是种马,还真以为后宫佳丽三千啊?”
李承乾可不想那么短命,死在女人都肚皮之上。
“对了,如今计划有变,本宫亦是不太放心辽东道,守约,你持本宫的信物前去辽城吧。”
李承乾话题一转,将自己的忧虑说出,辽东道确实还缺一个主持大局的人。
薛仁贵和高侃均是李?和李道宗的麾下,很可能会被制衡,葬送这大好的局面。
“好,那末将即刻启程!”裴行俭领命道。
辽东道为门户,肯定是需要重兵把守的。
而在一片山区里,数十位黑衣人聚拢在了一处。
李?和李道宗则是四处张望。
太顺利了,顺利的让他们难以置信。
“你们这是要带我们去哪里?”李?问道。
“英国公请放心,我们对两位老将军没有半点恶意,我们所行之事,都是奉旨而为,如今我们要回辽城,让两位重新执掌军务。”
为首之人回道。
“回辽城?”
李?是玩弄心计的老手,敏锐的察觉,这是一个陷阱,而他们就是饵。
“你们这是徒劳无功,军务都被太子的心腹所统领,就算我等到了辽城,也只是自投罗网。”
李?很悲观的说道。
“英国公和江夏王请放心,此次行动,也并非是我等,说不定如今辽城之中,已经平定了,正等著两位去统帅呢?”
黑衣首领笑道。
“如今我们还是快些走吧,说不定平壤城中,已经发现国公你们不见了呢!”
只见,从茂密的树林之中,被牵扯了十数匹战马。
“国公、江夏王,请上马!”
营救的计划非常的缜密。
“看来,纵使我们不想去,也不行了。”
李?、李道宗相视一眼,都不由摇头,怕是他们这一身老骨头,又要颠簸一段时日了。
双方相互博弈,苦的却是他们。
在官道之上,则有比之更早出发的快骑。
月落乌啼霜满天。
转眼间,十余日便过去了。
辽城之外,一行轻骑,自远处急行而来。
“裴将军,来了!”
辽城头上,薛仁贵指了指前方说道。
裴行俭行官道,畅行无阻,可以日夜兼程,早在三日之前,便已经到达了辽城,接过了高侃的统帅之权,成为了现如今辽城的一把手。
“此处,便先交于薛将军你应付了。”
望著人群渐近,裴行俭转身离去,隐入了暗中。
“来人止步!”
一支箭矢射入地面之上,以做警醒。
“辽东行兵总管英国公李?在此,尔等胆敢放肆。”
十余骑护送李?、李道宗靠近。
上一篇: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下一篇:大唐:长生千年,被小兕子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