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54章

作者:虚空圣堂

  爱因斯坦则分享了他关于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的研究,企图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计算分子的半径。

  就连卢瑟福也忍不住侧目,这个犹太人给他的印象很深,仿佛有无穷的能量蕴含在对方的大脑里。

  而且这篇论文很有意思,拓展了统计力学的应用。

  想法很大胆!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难怪能受到布鲁斯的看重。

  李奇维万分感慨,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奇迹年,发表了五篇论文,每篇都是震惊世界级的成果。

  分别是光电效应、分子大小测量、布朗运动解释及原子存在、狭义相对论、质能方程。

  现在,李奇维已经截胡了光电效应和相对论,哪怕这样,二比三,依然不是爱因斯坦的对手。

  这样一想,当年的爱因斯坦实在是太逆天了,忍不住让人怀疑他是外星人派来的。

  在李奇维胡思乱想时,爱因斯坦结束了他的报告,赢得了一片掌声。

  显然众人觉得他的天赋,恐怕不弱于李奇维和卢瑟福等人。

  李奇维看了看时间,建议众人先去吃饭,顺便可以和化学的那帮人聊聊,下午再继续开始。

  在餐厅内,李奇维遇到了朗缪尔,这个美国小伙子非常开朗,主动和自己打招呼。

  李奇维礼貌应对,他知道接下来对方会成为能斯特大佬的博士生。

  毕业后将在爱迪生的通用公司任职,负责新型白炽灯的研发。

  说不定两人以后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

  接着,李奇维找到了这批化学家中,他最想见到的人:弗里茨·哈伯。

  如果问,20世纪初对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化学发明是什么,合成氨当之无愧。

  在十九世纪中叶,动物粪便都是各个国家抢夺的资源,甚至爆发了好几次战争,俗称鸟粪战争。

  1865年,西班牙为了鸟粪向秘鲁宣战,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也加入了对抗西班牙的战争,最后以西班牙的失败而告终。

  然而自从1909年合成氨被发明后,科学家从空气中就能直接合成氨。

  从此再也不需要天然氮肥,去抢鸟粪了,人类终于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

  如果没有合成氨制造的人工化肥,科学家预计以当时的农业技术,最多只能养活40亿人。

  人吃饱饭才会产生各种需求,才会有后世的各种发明。

  民以食为天,合成氨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它的发明者,获得1918年化学诺奖的德国化学家哈伯,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赞美他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

  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因为哈伯在第一次波及世界的战争中,担任德国化学兵工厂厂长,制造出了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用于战争。

  此举造成了近百万人的伤亡,遭到了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

  看着眼前这个大鼻子、圆脑袋的光头哈伯,李奇维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后世的魔鬼身份。

  所以李奇维现在对他的态度很纠结。

  自己是清国人,他不记得哈伯本人对华夏造成什么直接伤害。

  他又想要对方的合成氨技术,给华夏谋福利,一举解决接下来的粮食问题。

  华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于粮食的追求是刻在骨子里的。

  真实历史上,那些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这一世,李奇维绝对不会让它再出现。

  他会买一大片土地,专门种植粮食,储备起来,到时候救济华夏。

  同时,他也会把合成氨的技术带回去,做两手准备。

  现在再看哈伯,李奇维觉得,未发生的事还是先不在意。

  走一步看一步,也许这个世界,他能阻止对方走向邪恶。

  “你好,哈伯,我是布鲁斯·李。”

  正在一个人思考的哈伯突然一愣,他没想到李奇维会主动打招呼。“你好,布鲁斯,之前柏林物理年会上我就见过你。”

  “你的大名真是如雷贯耳,不过你当时应该没有注意到我。”

  李奇维笑道:“怎么,你们化学家还关注物理吗?”

  哈伯道:“我喜欢听一些其他领域的讲座,来激发我的灵感。而且化学的本质就是物理。”

  李奇维从哈伯的语气中,感受出他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有非常高的能量场。

  “我看过你写的论文,听说你对人工合成氨很有研究?”

  “低温高压的条件虽然有效,但我觉得如果有合适的催化剂,一定能事半功倍。”

  哈伯顿时一惊,“布鲁斯,你不是物理学家吗,竟然也懂化学?”他收起轻视,开始打量李奇维。

  作为化学领域的学者,哈伯对于李奇维更多的是敬佩,但绝不崇拜。

  他有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自认为不比李奇维差。

  然而对方的一句话,就让哈伯明白,恐怕人家确实对化学有研究,不然说不出低温高压这个词。

  李奇维内心笑道,哥虽然不是搞化学的,但氢气加氮气合成氨,还是知道的,就是个平衡反应而已。

  “你知道,我来自清国,对于和粮食相关的信息,都非常在意,平时关注较多。”

  “所以学会了几个化学名词,再多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认为,如果能合成一种人工的肥料,那么其价值简直不可估量。”

  哈伯有点摸不透李奇维,关于合成氨,其实他现在也才刚刚接触。

  因为受到几个企业家的资助,所以他想尝试一下。

  其实早在1795年,就有人尝试通过人工方法进行氨合成,不过最终都失败了。

  哈伯也不敢说自己有绝对的把握。

  不过李奇维的话还是提醒了他,可以考虑多试几种不同的催化剂。

  “不,布鲁斯,你的建议非常专业,我想我回去后需要好好试验一下。”

  然后两人开始畅聊起来,哈伯越聊越震惊,李奇维的化学知识储备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这一刻,哈伯收起了高傲,被李奇维的天才打击到了。

  他觉得对方如果改行做化学家,那肯定也是顶级层次,说不定随手就能解决合成氨的条件限制。

  很快,中场自助餐结束,两分会又开始了专题讨论。

  青年学者会议,一共持续三天。

  这三天,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一种做学术的快感。

  思想的自由碰撞,灵魂的无限畅想。

  这里没有身份的高低,只有学术水平的较量。

  所有的参会者回去后,都想大力宣传这种模式。

  学者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多交流,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学习天才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直到会议结束后,所有人都还恋恋不舍,觉得时间过的太快了。

  9月1号中午,大家聚在在酒店的大礼堂内,准备返程。

  密立根拉着李奇维的手,邀请他无论如何都得去美国访问一趟,他负责接待。

  李奇维笑着点头答应。

  美国他是肯定要去的,他也想见识见识,此时的美国到底繁荣到什么程度,体验一下五年前李中堂的感觉。

  爱因斯坦深深地看着李奇维,眼神已经说明一切,双方同时露出你知我知的笑容。

  最后,李奇维和索尔维一起,送别了所有参会人员,并承诺以后还会举办类似会议。

  同时,他还让徐启泰跟着卢瑟福和威尔逊,直接返回英国。

  他自己则带着王路遥和李三,去往荷兰,见杰拉德一面,看看钨丝灯泡生产的如何了。

  那可是他财富事业的基础,不容有失。

  学术要抓,钱财也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行。

  求求首订!

第81章 从灯泡到工业布局(第二更)

  9月2号,李奇维三人从布鲁塞尔出发,坐火车前往荷兰的鹿特丹,然后再转去埃因霍温。

  这是李奇维第二次来到鹿特丹,上一次还是从这里转道去德国。

  李奇维为兴奋的王路遥讲解荷兰的历史。

  荷兰和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等小国一样,都属于祖上曾经阔气,但现在没落了。

  17世纪,荷兰还被誉为“海上马车夫”,鹿特丹更是素有“欧洲门户”之称,也是荷兰第二大城市。

  至于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第一大城市,诞生了全球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然而荣光不再,帝国没落。

  现在荷兰也只能和比利时一样,夹在三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怀念以前的霸主地位。

  9月3号到达鹿特丹后,李奇维专程去了一趟附近的莱顿大学,拜访了洛伦兹教授。

  此刻他老人家正在研究原子光谱的磁致分裂现象,并因此获得1902年的物理诺奖。

  由于这个理论极为复杂,无法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因此李奇维不准备向读者解释。

  欢愉的聊天过后,他请洛伦兹吃了一顿荷兰美食,搞得老头不明所以,全然不知自己的洛伦兹变换仅仅换来一顿饭。

  接着,9月6号,三人终于到达埃因霍温,李奇维第一次看见飞利浦的工厂。

  这个时代,可不要把欧洲的企业想的太高大上。

  一尘不染的车间、摆放整齐的机器、严格安全的防护措施,这些统统是没有的。

  在后世,欧美企业被圣母表折腾的乌烟瘴气。

  连机器发出的噪音吵到流浪猫休息,都能被拿出来大做文章,然后一群人抗议。

  更不用提环保问题,那更是某些居心叵测团体的杀手锏,一抓一个准。

  无数企业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欧美就这样活活被自己作死。

  然而现在,就连伦敦市常年都被废气烟雾笼罩,没人觉得污染环境,反而认为那是力量的象征。

  工业化的狂暴与美学,以蒸汽朋克的方式,展现在李奇维面前。

  杰拉德一路小跑过来,穿着工服,毫无之前的绅士形象,反而更像是个工程师。

  工厂环境嘈杂,他大声说道:“布鲁斯,你来的比我预计的要快,去我办公室说吧,我换身衣服。”

  李奇维摆摆手,吼道:“还是先带我去生产车间吧,我看看情况怎么样。”

  于是两人朝钨丝灯泡的生产线走去。

  尼玛,李奇维本来已经做好最低的期望,结果还是高估了。

  黝黑肮脏的地面上,胡乱摆放着各种工具,空气中弥漫一股难闻的气味。

  李奇维强忍住口鼻不适,看向了生产出来的灯泡。

  还好没有让他失望,透明的灯罩里,一根钨丝闪闪发亮,看外表就是精品灯泡。

  杰拉德兴致勃勃地给他介绍。“我找了荷兰境内最好的金属加工商,终于制造出符合专利要求的改良钨丝。”

  “它的延展性和发光性都非常棒。”

  “经过工程师的初步测试,预计它的寿命能达到5000小时,足足是碳丝灯泡的十倍。”

  “而且钨丝的灯光更加柔和明亮,简直是跨时代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