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73章

作者:虚空圣堂

  颜任光担任物理学院院长,但身份仍然是讲师。

  王琎以讲师身份担任化学学院院长。

  王季同晋升为教授,担任数学学院院长。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则由毕业生张磊担任。

  李奇维之所以同意让毕业生担任院长,就是为了培养他们。

  当年的何育杰等人也是这么过来的。

  其余毕业生则或是留校任教,或是到国内其他大学任教。

  他们以第二批星火成员为核心,将以指数爆炸的形式,带出更多的理工科生。

  周子余提出辞呈,他的革命事业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无法再分心任教。

  李奇维表示理解,并对他说黄埔理工随时欢迎他再次回来。

  周子余深受感动,和李奇维道别后,毅然踏上革命之路。

  而王国桢则代替他,成为人文学院院长,将在9月份正式独立教学。

  夏元瑮和徐启泰则另有重任在身,他们要前往婆罗洲,建立新的大学,然后担任校长,招兵买马。

  夏元瑮要在斯里巴加湾建立一所理工科综合性大学。

  而徐启泰则要在沙巴建立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教授采矿、冶金、化工、电力等专业技术,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

  等到黄埔理工大学再搬迁到古晋后,那么整个北婆罗洲的三大主要城市,将都有李奇维的大学分布。

  那时,就是真正扎根生长的时候。

  11月14日,光绪驾崩,享年38岁。

  11月15日,慈禧病死,寿73岁。

  整个国内全部都是哀悼的仪式,连白布都不够用了。

  李奇维听到这两个消息后,内心毫无波澜。

  据小道消息传出,慈禧死前浑身发痒,且皮肤溃烂,不忍直视。

  不少人私下里都拍手称快。

  “这是天罚啊!”

  “老妖婆坏事做尽,报应来了。”

  而只有李奇维一人笑而不语。

  12月2日,溥仪即位,改年号为宣统。

  12月底,山河实业集团完成了所有搬迁工作。

  李伯开带领的保安队也训练完成,将负责李奇维在婆罗洲一切事业的安全。

  而李三的学校保安队也并入其中,因为他要随李奇维一起前往英国。

  12月30日,广州天字码头。

  李奇维回头看向身后。

  王路遥、香岚、已经会喊“爸爸”的李承道、李承德,还在襁褓中的李承仁、李夭夭;

  父亲、母亲、大哥、二哥、大嫂、二嫂、侄子侄女;

  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黄埔理工大学的第一届师生们;

  还有其他一些送行的人员。

  李奇维忍住情绪,在李三的陪同下,毅然踏上去往英国的轮船。

  只留下呜咽的汽笛声,久久回荡。

  当轮船驶入南海后,李奇维一扫之前的悲伤,重新变得意气风发。

  “沉寂六年,物理学界还记得我布鲁斯·李吗?”

  ——

  (国内篇结束)

  国内篇确实让老虚成长不少。

  我自己写的很嗨,没想到读者不买账,导致订阅成绩很差。

  这也让我明白,作者的爽点不一定是读者的爽点。

  还好老虚是个听劝的人,所以早早结束。

  不过国内改交代的都交代了,铺垫也已经完成。

  只不过没有那么详细而已。

  比如国内教育发展、南洋布局都是可以展开的。

  其实读者们的建议也很有道理。

  本文毕竟是纯粹的理科学术文。

  如果老是写这种发展类东西,好像确实偏离主题了。

  不过这些终于结束了。

  后面的篇章都是以物理为主的剧情了。

  放心,请准备好你们的大脑。

  因为接下来的物理学,将超出不少人的认知了。

  老虚希望自己能写明白。

  最后,求个订阅,谢谢大家。

第202章 王者归来!

  李奇维乘坐英国的轮船,怀着期待的心情,遨游在印度洋上。

  他看向远处的天际,意气风发,心中升起无穷斗志。

  这一次,他要站在物理学的最巅峰!

  当欧洲物理学界知道布鲁斯·李要回来的消息后,顿时引发巨大震动。

  老一辈的重新想起了那璀璨精彩的三年,布鲁斯横空出世,镇压一切。

  量子论与相对论,打破牛顿力学的桎梏,硬生生撕开了物理学天空上的两朵乌云。

  从此物理学朝着更加广阔浩瀚的神秘领域进军。

  而年轻一辈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与布鲁斯比高。

  毕竟那个物理学第一天才,已经6年没有声音了,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

  他,还会那么强吗?

  物理诺奖都已经颁发8次了。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内。

  已经38岁的卢瑟福,从帅气的青年人,变成了帅气的中年人。

  然而,年龄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反而让他更加睿智沉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偶尔还带有一丝俏皮。

  1907年,他就从加拿大返回了英国,担任英国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创建于1824年,它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

  卢瑟福的导师汤姆逊,14岁时,曾在这里学习工程学。

  所以,汤姆逊和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关系非常好。

  而且汤姆逊还在1906年获得了物理诺奖,在物理学界可谓是大佬级存在。

  在他的推荐下,卢瑟福从加拿大镀金回来后,轻轻松松就当上了物理系主任。

  跟汤姆逊自己都是一个职位等级了。

  这就是有个牛逼导师的好处了。

  汤姆逊培养学生,非常看重独立性。

  所以他没有让卢瑟福直接来剑桥任职,而是外放到别的大学,独立掌控一个物理系。

  任何伟大的物理学家,一定都不是在呵护下做出成就的。

  他们想做出世界性的成果,就必须不依赖任何人,独立思考。

  当然,卢瑟福能当物理系主任,也和他本身的实力有关。

  他对着导师汤姆逊笑道:“老师,布鲁斯这次回来,一定会大吃一惊。”

  “我们卡文迪许实验室竟然出了三个诺贝尔奖,哈哈。”

  汤姆逊脸色古怪,“卢瑟福,我还是不理解瑞典诺贝尔委员会那帮人是怎么想的。”

  “你明明是物理学家,怎么就获得化学诺奖了。”

  卢瑟福笑道:“可能他们认为元素蜕变假说,和化学关系更大吧。”

  卢瑟福因为对放射性的深入和系统研究,提出了元素蜕变假说,并因此获得了1908年的化学诺奖。

  这个假说认为:“放射性原子是不稳定的,他们能自发放出射线和能量,其产生是由原子本身分裂或蜕变成另一种元素而引起。”

  “这种反应和一般的化学反应截然不同,它不是原子间或者分子间的重新排列组合,而是原子自身的变化。”

  虽然卢瑟福曾在欧洲放射性会议上,提到了这个观点,但当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他在回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后,在索迪的帮助下,才终于完善该理论。

  并且基于这个理论,他和索迪一起又发现了各种新的放射性元素。

  真实历史上,索迪在几年后,就基于这个假说,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

  由于这个理论太像传说中的炼金术了,而且为化学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所以才获得了化学诺奖。

  汤姆逊点点头,放射性研究的潜力非常大。

  哪怕卢瑟福现在已经提出了元素蜕变假说,但元素为什么会蜕变?原子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些依然不得而知。

  “卢瑟福,你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我觉得放射性还有很多未知的秘密。”

  “伱现在是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物理系主任了,可以考虑开辟自己的方向,带领团队做出成果。”

  卢瑟福道:“好的,老师,我会谨记的。”

  这时,他又突然问道:“老师,布鲁斯回来后,您决定怎么安排他?”

  “我听说他在自己的国家,都已经创办大学当校长了。”

  汤姆逊听后也是微微一笑,“布鲁斯创办的大学叫黄埔理工大学,是效仿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不过清国现在基础薄弱,那里的大学只有本科教学,并没有真正的物理学研究。”

  “想必这也是他回来的原因。”

  “至于对他的安排,还是看布鲁斯个人的意愿吧。”

  “如果他愿意留在剑桥大学,那么我会帮他申请教授职位。”

  “但是,我认为布鲁斯不是那种想屈居人下的性格,他一定会自立门户,就和你一样。”

  “等他回来后,我会好好和他谈谈。”

  卢瑟福点点头,他也觉得布鲁斯不会留在剑桥大学。

  毕竟这里可没有一个系主任给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