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我准备把国内的公司全部搬到这里来。”
“我也想为沙捞越国出一份力。”
这一下,查尔斯彻底坐不住了,他本来只是想捞一笔,现在可不同了。
要是对方把公司搬来,那岂不是有源源不断的税收了。
与之相比,什么建学校都是小事了,你爱建就建吧,随便建多少。
接下来,双方又对税收的标准进行商议。
一个是国王,一个是大科学家。
两人就和菜市场大爷一样,不停的讨价还价,商业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最后,李奇维同意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
那就是他的公司需要缴一个最低税,哪怕公司干倒闭了,也得交这个钱。
但是若公司正常盈利,那就正常按照比例缴税。
李奇维假装肉疼地接受这个条件,让查尔斯以为占到了很大的便宜。
查尔斯是拿捏住了李奇维,知道对方是特别想在这建学校。
他以为自己站在了第二层,殊不知,李奇维是站在了大气层。
这下李奇维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国内的产业,全部搬到婆罗洲了。
之前在国内,有各种掣肘,然而在这里,公司就可以放开干了。
至于税收什么的,李奇维看着查尔斯,内心冷笑道:“我就看你的布鲁克王朝能坚持几年。”
“到时候连本带利都给老子吐出来,那是我科学之城的财富。”
第200章 公司转移,管理交接,未来的行政保障
接下来十多天,李奇维又坐船沿着婆罗洲的海岸线,依次考察了几个重要城市。
坤甸,婆罗洲西部最大的城市,原先是兰芳共和国的首府,现在是荷兰殖民者的辖区。
斯里巴加湾,位于婆罗洲北部中段,是文莱的首府,也是其国内最大的城市。
亚庇,沙巴的首府,也是婆罗洲东北部最大的城市。
古晋、斯里巴加湾、亚庇,这三个城市正好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和婆罗洲的北部海岸线重合。
而它们又分别是沙捞越、文莱、沙巴的中心城市。
整个婆罗洲北部最强的就是这三股势力,剩下都是当地的土著部落,不值一提。
至于荷兰控制的占婆罗洲70%面积的南部区域,李奇维暂时没有选择考察。
他的初步目标还是北部,南部论发展条件,远不如北部,不过可以作为以后的战略纵深的基地。
1906年8月20日,李奇维一行人从亚庇坐船,返回了广州。
李奇维第一时间叫来胡喜忠,让他负责安排公司搬迁至古晋的相关事宜。
胡喜忠没有太过惊讶,因为这本来就在计划中,只不过他没想到时间提前了。
对于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的人来说,南洋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
去南洋的各个地方,反而比去国内的其他偏远省份更方便。
因此,公司搬迁对于员工来说,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还在可控范围内。
毕竟山河实业集团的工资可不低,没人愿意放弃。
这年头能活着就不容易了,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与之相比,去南洋只是小事,又不是去打仗,去美利坚。
整个搬迁工作预计会在两三年内完成。
李奇维也非常谨慎,他可不想被别人一锅端了。
前期先把不太重要的产业挪过去,后面看情况再依次转移核心公司。
接着,李奇维又在古晋开始建立第一所山河小学,算是正式启动他的南洋教育事业。
而学校的建设,暂时由李启国负责,于天池代表自己去对接。
等到黄埔理工大学第一届学生毕业后,部分人会被派到那里,担任教师。
然后再逐渐办中学、办大学、办研究院等等。
李奇维既然已经决定将婆罗洲当做地盘,自然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建设。
他会将国内的所有资源,暂时都投入到沙捞越这里,首先打造出科学之城的雏形。
而他自己则去欧洲,提高自身影响力,与英国政府谈判,解决最上层的问题,那才是核心。
一座科学之城应该有哪些东西,李奇维经常也在思考。
除了必要的城市生活保障基础设施、行政管理体系、城防队伍。
剩下的就是和科学相关的产业了。
学校、科研机构、高科技公司、工业与工厂
李奇维理想中的科学之城是一个世外桃源,自成一体。
且同时拥有武力保护自己,不受野心家的觊觎。
因此,在原子弹没有研发出来之前,科学之城肯定不会升格。
它只会以城市的名义对外宣传,当然也就算不上一股政治势力,不会受到列强的重点关注。
1906年的下半年,李奇维就在各种忙碌中度过。
这期间,国内也发生了不少大事。
9月1日,清政府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京师各界都开会庆祝,憧憬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1月4日,清政府下令制定报律,严厉打击革命党人的大不敬言论,封杀各种宣扬革命思想的报纸。
能够看出清朝已经开始狗急跳墙,然而为时已晚。
只要把报纸开在租界内,清廷也只能干瞪眼了,他们可不敢去租界内拿人。
紧接着,11月6日,清政府又发布新的官制,让大权集中在满人手里。
这已经是很明显的信号了,满清不再相信汉人,这样激发了更大的矛盾
李奇维甚至自嘲,自己这个广东教育使估计就是仕途顶点了。
光绪再看重他也没有用。
光绪现在的身体越来越差,几乎不能处理朝务。
他本以为自己能卧薪尝胆,没想到却是回光返照。
年少登基,他意气风发;妖后专政,他一蹶不振。
李奇维至,他卧薪尝胆;病入膏肓,他万念俱灰。
看来后世那个传闻是真的。
不然无法解释,一个才三十多岁,年富力强的皇帝,竟然会好端端虚弱成那样。
李奇维微微叹息,光绪这个皇帝很难评,也许生不逢时,就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这一年,还发生了其他事情。
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在保定设立陆军军官学校。
美国教会在上海创办沪江大学。
协和医学校在京师成立。
而放眼国外,李奇维最关注的是今年的物理诺奖。
他的导师,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逊教授,获得了1906年的物理诺奖。
获奖理由是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因为汤姆逊发现电子的成果,就是在气体导电研究中产生的。
李奇维第一时间发电报,向汤姆逊表示祝贺。
他戏称,现在卡文迪许实验室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有两人获得物理诺奖的机构。
并且预测,将来这个数字还会增加到三、四、五、六
这让汤姆逊非常开心,他虽然自信自己肯定能获奖,但是真的来临后,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不然学生获诺奖了,自己这个导师却没有,那岂不是很尴尬。
汤姆逊没有回电报,而是回信,问李奇维什么时候归来,现在物理学界对他是翘首以盼。
李奇维便将自己的计划告知对方,他的心里也在无限期待。
欧洲才是他睥睨天下的主战场。
李奇维回到国内后,并没有在学术界大放异彩。
因为国内根本就没有对手,甚至连懂他的人也没有。
他总不能天天去打假和硬装逼吧。
揭穿符水骗局、解释鬼火现象、摩擦起电小把戏、召唤雷电装正神。
这些于他而言,都毫无意义。
他堂堂一个物理诺奖得主,整天研究这些也太掉价了。
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前这个时代,世界的那种撕裂感。
西方相对论都已经出来了,接触到了时空的本质。
而东方还在跳大神呢。
李奇维要做的不是改变某个人的观念,而是改变一国的观念。
到了1906年的年末,李奇维终于又向自己的二哥李仲星坦白了。
因为他现在急需一个能信任的管理人才,帮自己分担压力。
国内的教育事业、公司产业、和革命党人的接触、《科学周刊》等等。
国外盛景然的投资公司、婆罗洲开发建设、安保力量建设等等。
事情千头万绪,李奇维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他需要一个能统领大局,运筹帷幄的人。
而李仲星最合适,因为他有当官的经验,而且又热爱管理,最重要的是自己二哥。
“三三.弟,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我的老天爷,你怎么不声不响,就干了这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我以为你去婆罗洲就是单纯建学校呢?”
李奇维笑道:“这件事,我已经和大哥说了。”
“他未来就负责科学之城的城防工作,是我们的武力保障。”
“而二哥伱,将来就会管理科学之城,让其井井有序地运行。”
“甚至,未来整个婆罗洲都会在你的管辖之下。”
此刻,李仲星已经变成痴汉了,脸上带着傻笑。
婆罗洲他是知道的,那块地方太大了,简直就是一个大国的基础。
他算听明白了。
等到将来那个什么茶叶蛋研发出来,婆罗洲就是他李家的了。
到时候,三弟自然是国王,大哥就是大将军,那他自己就是丞相。
那可是丞相啊,比以前的李大人还要牛逼无数倍。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