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62章

作者:虚空圣堂

  他们依然抱着圣贤书不松手,指望皇上和太后能识破奸佞,还大清一个朗朗乾坤。

  世间百态,莫过如此。

  然而,这些老顽固没有等到科举重启,反而等来的是深深的绝望。

  几天后,清政府再下谕旨,宣布教育领域的改革措施。

  3月20日,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统辖各省所有学校。

  学部置尚书1人、左右侍郎各1人、左右丞及参议若干人。

  学部下设五司: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

  五司共包含12科,各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位。

  至此,清朝的新式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教育行政机关分为:

  中央一级,设立学部,统管所有学校,制定教育章程。

  省一级,设立教育使司,负责执行学部命令,管理本省的大学、中学、小学、蒙学等。

  府州县一级,设立劝学所,负责深入基层,宣传新式教育,扩大学生规模。

  暂时只有省一级才有大学,府州县只有中学、小学与蒙学。

  此外,学部和地方各省皆设立视学官。

  前者负责巡视全国各地学务,后者负责巡视本省各府州县的学务。

  3月25日,清政府任命荣庆为学部尚书,熙瑛为左侍郎,严修为右侍郎,协助尚书工作。

  其中荣庆为蒙人,熙瑛为满人,只有严修是汉人。

  这也是清朝惯用的分权制衡策略。

  此外,任命李奇维为广东教育使加封学部右侍郎。

  这个职务任命完美体现了满清的狡猾之处。

  学部右侍郎是从二品,广东教育使也是从二品,二者看似平等。

  但一个是中央官职,统管全国教育;一个是地方官职,只管本省教育,职能权柄不可相提并论。

  本来袁世凯等汉族大臣,都上奏建议封李奇维为学部右侍郎。

  但慈禧没有同意,反而转封了广东教育使。

  李奇维进献镭光宝珠,她当然要有所表示,而且还不能太吝啬。

  慈禧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这大清的天是谁在遮。

  谁让她满意,她就让谁满意。

  但是慈禧始终认为汉人不可掌握太多权力,所以干脆让李奇维只折腾广东算了。

  她给出的懿旨是,广东乃大清开放之先河,工商教育诸多事务繁重艰巨,各需要一得体实干之大臣统揽,确保万无一失。

  大清帝师李奇维,忠君爱国,力顾大局,尔当勉效忠勤,以称任使。

  意思就是,李奇维你很厉害,但是全国教育不能交给你管,谁让伱是汉人呢。

  你又有功,为了安慰你,就让你当广东教育使吧。

  广东地处开放前沿,教育环境复杂,正好试试你的能力。

  不过李奇维毕竟进献了稀世珍宝,心思难能可贵。

  慈禧又为了照顾汉族大臣的意见,于是给加了一个虚职,学部右侍郎。

  这在官场上十分常见。

  一般都是官员的功劳很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封太大的实权官位,所以就给个荣誉虚职。

  说白了,李奇维可以用学部右侍郎的名义,向学部和朝廷提出各种意见。

  但他没有学部右侍郎的各种实权。

  对此,李奇维倒是很满意,他才不想当什么右侍郎呢。

  那是京官,意味着他以后得常驻京城了,这显然不符合他的计划。

  而且他一旦去了京师,无依无靠,只能任人拿捏,得不偿失。

  哪有待在广州逍遥自在。

  慈禧等满清掌权者是不可能猜到李奇维的心思的。

  在他们的固有认知中,京官肯定比外官重要无数倍。

  如果李奇维来到京城,以他的能力,肯定能结交很多当朝大员,这是慈禧等人不想看到的。

  而如果把他外放到广东,他再怎么折腾,也就局限在一省之内,影响力小很多。

  却不知,李奇维更希望的就是掌握实权,真正掌控一省的教育,反而能做的事情更多。

  而原广东教育使于式枚,被擢升为学部左丞,但是他却愁眉苦脸。

  “哎,老弟,你说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别人都是干的好,往上升,我倒好,直接往下降了。”

  李奇维笑道:“老哥,你就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你这次可是去京城当官了,以后我要是去京城了,还要靠你接待呢。”

  按理来说,广东教育使肯定比学部左丞品级高,为何于式枚还属于擢升呢。

  这是因为历史的因素导致。

  当于式枚还是广东学政时,虽然看似和布政使品级,都是从二品。

  但学政还属于差使,地位高,本身的品级和却当选的人有关。

  于式枚本身的品级很低,只是翰林院一个从四品的小官而已。

  后来李奇维推行新政改革,学政变成了教育使,从差使变成了直属官,有了自己的府衙,教育使司。

  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而教育使则被固定为从二品的大员了。

  以前学部没有成立,教育体系官职混乱,于式枚就暂时从学政转变为教育使。

  现在一切走上正轨,于式枚只能“原形毕露”了。

  他本质只是一个从四品的官员,想直接跃升到从二品,那是天方夜谭,毫无可能。

  毕竟于式枚可没有镭光宝珠这样的礼物。

  他现在成为正三品的学部左丞,还是京官,当然属于擢升了,而且名正言顺。

  在他的任期内,广东大学成果卓越,广东境内教育改革有条不紊,没有出乱子,业绩绝对过关。

  所以,总体而言,于式枚是非常满意自己的待遇的。

  “嘿嘿,老弟,以后我去京城了,这广东可就交给你了。”

  “你可得从布政使那里多搞点银子,不然这工作没法开展。”

  “教育使司去年的经费只有1100多两,这够干什么的!”

  “我是要不到钱了,只能看老弟你了。”

  李奇维笑笑没有说话。

  任何一个国家,中央和地方都会对经费进行扯皮。

  总金额是固定的,你的省份多了,我的省份自然就少了。

  所以地方大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想方设法从中央要钱。

  而在一省内部,同样如此,修路需要钱,赈灾需要钱,教育也需要钱。

  谁多谁少,只能靠各自部门的长官去诉苦和据理力争。

  富裕省份还好说,挤挤总是有的。

  那些穷省的官员们,绝对能为拨款打起来。

  于式枚是个软性子,能要到钱才怪。

  而李奇维接下来准备在广东省内推行义务教育,每年1100两的经费,根本是杯水车薪。

  看来,他得好好想一个法子了。

第192章 六年义务教育,女子学堂章程,自筹经费

  1905年4月1日,广东教育使司。

  作为新任教育使,李奇维需要梳理和解决前任留下的各种问题。

  还好于式枚是老熟人,不会对他隐瞒和埋坑,不然刚上任就出幺蛾子,对他的威严是极大的打击。

  目前教育使司的最大难题就是地方拨款不够。

  别看清朝新政搞的轰轰烈烈,大刀阔斧,又是成立商部,又是成立学部,办企业,建学校,如火如荼。

  好像明年就能成为世界强国似的。

  但是这些都是面子工程。

  反正新成立一个部门又不用花钱,塞几个人进去就完事了。

  至于建学校,不好意思,请你们各省根据本省情况,独立想办法。

  户部尚书已经放话,国内百废待兴,实在拿不出钱建那么多学校。

  就连中央直属的京师大学,也是如此。

  真实历史上,京师大学创办后,除了户部拨款外,清政府还要求各省出资支持。

  从1902年到1906年,四年中各省支持京师大学的经费情况如下:

  直隶、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广东:每年1万两。

  浙江、安徽、福建、云南、山西:每年5千两。

  贵州:每年2千两。

  各省苦不堪言。

  以广东为例,既要支持京师大学,又要建设本省的广东大学,教育经费实在捉襟见肘。

  单纯把学校建起来,花费倒是不多,这个时代的苦力又不值钱,甚至还可以是免费的。

  但是想让学校,尤其是大学,正常运转起来,那就是个无底洞了。

  李奇维的黄埔理工大学,从开建到现在,已经花费了5万英镑,约33万两白银之巨。

  虽然这和李奇维的高标准有关,各种教学楼、实验楼都是按照最好的材料和工艺建造而成。

  而且还添置了很多教学设备等。

  但是人员开支才是大头,而且一点不能省。

  大学建的再漂亮,教师的薪水很低也没有用,根本就不会有人来应聘,学校也就变成空壳了。

  而要维持一所大学的正常功能,安保、食宿、维修、行政等等,都是巨额的花费。

  而广东大学作为清朝唯二的中央直属大学,是清朝的脸面,自然逼格不能太低。

  所以,广东大多数的教育经费,全部都投在了广东大学的建设上。

  即便广东省是富裕省份,但是用钱的地方也多。

  种种费用计算下来,最后能拨给教育使司的经费,就只有1100两了,剩下的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于式枚曾亲自跑到总督府,求见现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岑春煊。

  结果堂堂封疆大吏,也只能来一句:我没钱。

  关键于式枚还不能抱怨,因为其他各级衙门也是如此,大家都缺钱,不止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