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海山
他忽然觉得,似乎英国人比起彼得三世来也并不差太多。
海因里希亲王继续道:“陛下,我们可以用这笔钱进行军事改革,扩充军备。这样在随后的战争中,我们除了格但斯克之外,还将能获得更多的土地。
“比如,辽阔的维斯瓦河南岸。这远比利格尼茨的收益要大。”
门肯适时地补充道:“陛下,如果我们的军队够多,或许还能洗刷在南尼德兰受到的羞辱。”
他指的自然是布吕歇尔被法军击败,一路从列日驱赶到了纳慕恩的事情。
终于,威廉二世重重点头,对海因里希亲王道:“请告诉英国特使,我明天将会召见他。”
……
就在普鲁士国王与英国特使进行政治勾兑的同时,巴黎也已嗅到了那充斥着混乱与不安的暴风雨气息。
杜伊勒里宫二楼的办公室里,约瑟夫还在回忆着刚才富歇向他汇报的情况。
英国内阁显然是要进行一番规模空前的战略布局——这虽是英国的最高机密,但由于参与规划的人实在太多,所以很难不被察觉到一些迹象。
而情报局根据各方面的线索,分析之后认为针对的目标很可能就是法国。所涉及到的包括外交、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
“看来是法国这两年发展得太快了些,引起了搅屎棍的警惕啊。”
约瑟夫收起了面前的情报文件,揉了揉眉心:“这一届的英国政府还真是人才济济,这么快就察觉到了异常,反应更是迅速。”
历史上,英国也正是依靠18世纪末涌现出的这一批天才政治家——小皮特、韦尔斯利、格伦维尔、卡文迪许-本延克、乔治·坎宁等等——护航英国一路完成了工业革命,最终登临世界霸主的宝座。
英国人的发难比他预料中的时间点来得要早了很多。
和这些天才人物交锋,还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啊……
约瑟夫虽然暂时还不清楚英国人的具体计划,但从历史来看,多半还是要搞大陆均衡。
好在英国虽然有钱,虽然能影响欧洲大部分的贸易,虽然制霸全球海洋,但他们的陆军却根本不足以挑战法国。
这就决定了英国必须在欧陆找到代理人,再进行复杂的战略部署,才能发起对法国的围攻。
这一过程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自己应该还有一到两年的准备时间。
约瑟夫深吸了一口气,英国人反应快,但自己这个开挂的反应更快!那就看看最终鹿死谁手吧。
他随即拿出纸笔,开始整理思路,不时地写下想到的应对方案。
首先,和英国的冲突最终必将落在战争上。所以扩军备战就是当务之急。
目前的核心战斗力近卫军团再加上穆兰军团,兵力只勉强达到3万。
这在没有国战发生的时候基本是够用的,人数少一些还能节约军费,但如果要与英国及其盟国全面开战,起码得达到8万以上才保险。
在一两年内让近卫军团的规模扩大160%,可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这些新军不论是军饷待遇,还是武器装备,乃至日常训练,花费都远超旧式军队。
就目前的军队规模,去年的军费开支就已经超过了5千万法郎,这还是在奥地利支付了大量的后勤花费的基础上。
如果将近卫军团扩大至8万人,估计维持费用就得要9千万法郎,发生战争的话轻易就能突破2亿。
要知道,历史上法国在10年后用大量极其“便宜”的义勇军撑着,军费也轻易突破了4亿法郎。
以法国目前的财政情况,战事只要稍微有点儿不顺利,恐怕就会面临崩盘的危险。
约瑟夫不禁叹了口气,战争打到最后,其实拼的还是钱啊。
历史上,英国人就是仗着自己钱多血厚,硬吃下一次次的败仗,最后仍是把拿皇给磨死了。
所以,加快工业发展,加快农业改革,并尽量扩大贸易,同样也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好在国内的金融、税务、市场以及土地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初步完成,这也让自己有了一战的底气。
第562章 备战
至于兵源方面,则是约瑟夫最不担心的。
他之前耗费大量精力,也克服了巨大阻力搞土地改革,现在正是吃红利的时候。
大量得到土地的法国农民——纵然还没缴完赎买费用,但所有人都知道,地肯定是自己的没跑——如今对法国王室以及政府的支持度空前地高。加上不久前刚砍了一大批他们深恶痛绝的包税人,更是令他们欢呼雀跃。
约瑟夫相信,自己月初发布征兵告示,月底就能招募到超过十万的兵员。
当然,近卫军团优厚的待遇,以及赫赫威名同样吸引着年轻人前来加入军队。
如今的近卫军团就算是最底层的列兵,每月薪水也有27法郎,服役一两年后,只要训练认真刻苦,就能升到下士,薪水立刻涨到35法郎。
这已经和政府雇员不相上下了,要知道,军队里可是管吃管穿管住的,所以实际收入要高出政府雇员不少。
如此丰厚的薪水足以打动任何普通家庭的年轻人。
加上之前近卫军团从南尼德兰凯旋时那威风凛凛的样子,以及军人事务部不遗余力地宣传,当兵早已不是以前“下三滥”的职业了【注1】。当然,这里特指的是近卫军团的士兵,旧式军队依旧受人鄙夷。
就连巴黎的小姑娘们,也都以嫁给近卫军团的小伙子作为一种时尚。
所以巴黎警校每到招生季,其火爆程度都极为惊人。在规模扩大之后,巴黎警校每年要招收5千多名各类士兵专业,以及数百名军官专业,但即便如此,报名淘汰率也高达70%!
约瑟夫思忖着,在纸上写下“继续扩大巴黎警校规模”的规划。
只是这并不容易——先前巴黎警校已经兼并了不少军校,如今已不剩多少军校能用来扩容的了。尤其在巴黎周边,除了皇家军官学校,已经没有其他军校了。
看来,需要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校才行。
约瑟夫想到这里,忽而觉得巴黎警校的校名也该改一改了。当初是为了韬光养晦,才用警校的名义做障眼法,现在则显得不够准确,而且也缺少气势。
同时,巴黎警校揉杂进来的东西也太多了,不但包含警校、军校、军事装备学院,甚至还要培养税务人才。
这显得太过庞杂且臃肿,正好借这个机会把警校的职能也梳理一下。
于是他继续写了起来:
将巴黎警校拆分为——法兰西皇家警务大学,法兰西经济与税务大学,法兰西皇家军事大学,皇家机械与化工大学,巴黎陆军士官学院,巴黎军事技术学校,里昂军事技术学校,图卢兹军事技术……
经过他一番权衡与整理,首先是将警务、税务等专业分出来,单独建校。
而后就是军事领域,建立一所专门研制装备的机械化工大学,这个肯定是要让老爹当校长的,甚至校址都可以放在凡尔赛宫附近。皇家军械厂直接拨给这所大学做附属工厂。
此外就是一所培养高级军官的大学,学制三到四年,毕业后尉级军官起步,走指挥参谋的路线。
一所士官学院,学制二到三年,培养专业兵种以及下级军官。例如骑兵、炮兵、地图测绘兵之类。
之后就是三所训练普通士兵的学校,学制最多一年,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可以授予士官衔。
其实在后世,培养普通士兵都是放在军营里直接进行的。不过,那时候的人口素质较高,起码都接受过初等教育,所以直接训练就行。
而在18世纪末,想要得到高素质的兵员,就得从头开始进行专业培训。
之前的巴黎警校实际上走的就是这条路子。而且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比直接进军营的效果好得多,还能最大限度避免新兵受军队里的老兵油子侵染。
设在里昂和图卢兹的军事学校可以通过整合当地的军校快速形成规模,还能吸收当地的兵源,从而保证两年扩编5万新军的目标。
“唉……”
约瑟夫写到这里,不由得又是长叹一声。
搞这么多军校看着是爽,但一个个也都要用法郎堆起来才行啊。估计少说得几百万投进去。
看来又得“敲”教会一笔了,毕竟,这些军校也都算是教育系统的事情……
大致做完了军校以及扩军的规划之后,约瑟夫让人将自己的手稿送去总参谋部进行讨论和完善,自己则一刻不停地开始思索起外交方面需要准备的事情。
历史上,拿皇在军事方面虽是威风八面,但源于烂到极致的外交能力,他成功地将几乎所有欧陆国家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包括一向和法国交好的西班牙。
当然,这同样也是英国优异的搅屎成绩。
而约瑟夫却很清楚,哪怕法国的实力再怎么强大,想要独自对付带了一票小弟的英国也是不现实的。
就算自己真侥幸打赢了,法国也必将受到沉重的打击,没个几十年都缓不过劲来,甚至会像二战之后的英国那样,永远没缓过来。
最要命的还在于英国牢牢地控制着海洋,随时可以切断法国的贸易通道,令法国的持久战能力更差。
所以,法国也必须要拉起自己的盟国势力来。让自己的“小弟”去消耗英国的“小弟”,才是正确的战略。
这期间肯定要分给小弟们利益,但只要能获得战争胜利,这都是可以接受的。拿皇倒是想吃独食,最后还不是得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
而外交方面,约瑟夫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国的天然盟友,同为波旁家的西班牙。
得益于他之前与卡洛斯四世培养了不错的交情,以及缔结了针对直布罗陀以及葡萄牙的密约,相信如果发生国战,西班牙必然会坚定地站在法国这边。
【注1】:大格命之前的法国旧军队里,士兵待遇极差,生活条件艰苦,军官可以对其随意打骂甚至用刑。所以不是实在混不下去,基本没人愿意当兵。
当然,军官的条件还是不错的,他们和普通士兵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第563章 蒸汽机上舰计划
西班牙虽然已是日暮西山,但依靠巨量的殖民地滋养,勉强还能跻身欧陆列强。
而西班牙的舰队同样是约瑟夫所看重的。
毕竟是拥有过无敌舰队的国家,就算“家道中落”,目前其舰队规模依旧稳居欧洲第三。
法国想要保持最低限度的贸易需求,也就是地中海航线的安全,就必须联合西班牙舰队才行。
约瑟夫很清楚,海军是所有军种里最为费钱的,没有之一。
凭借法国目前的财力,通过传统模式和英国拼海军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历史上,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军费支出在每年10亿到12亿法郎之间。仅仅海军军费就高达3.8亿法郎,跟法国总军费4亿法郎也相差不大了。【注1】
所以拼军舰数量,永远是法国下水一艘的同时英国下水两艘以上。
同时,依赖海洋贸易为生的英国培养出了大量高质量水手,就算法国拥有和英国同样的战舰,赢得海战的概率也非常小。
法国海军的出路只有利用新技术弯道超车这一条,而新技术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耗费不短的时间。
在海军拥有新型战舰之前,法国必须联合西班牙舰队,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所需的时间。
不过提到新型军舰,约瑟夫忽然想到了默多克正在研发的新型高压蒸汽机。
这东西的功率虽然还远不够用在重型战列舰上,但在地中海作战,轻快的桨帆船却永远是不可忽视的战斗力——地中海常年风平浪静,导致重型帆船的航速严重下降,而桨帆船则能利用大量的人力划桨弥补动力,从而在这片海域拥有非常高的机动性。
默多克的高压蒸汽机虽仅有50马力的输出功率,但这也不是几十名桨手所能比的。
如果安装两台,也就是100马力,所能达到的速度肯定稳超人力划桨。
并且,蒸汽机的持续输出能力更是碾压人力。
你再牛逼的桨手,连续划两个小时肯定得累得脱力。就算带上大量储备桨手,至多也就能高速行驶五六个小时。而蒸汽机却可以一直运转好几天不停歇。
也就是说,如果能顺利将蒸汽机搬上桨帆船,再合理利用“放风筝”战术,将使法国海军在地中海拥有跟英国人周旋的能力。
同时,这一过程还能促进舰用蒸汽机的技术迭代,为以后用更大功率的蒸汽机驱动三级以上的重型战列舰,铺平道路。
约瑟夫原本是打算等法国的经济情况更好一些之后,再开始新型战舰的研发,但眼下看来,已是时不我待了。
如果无法维护地中海航线,那么广阔的北非行省就无法向法国本土提供支持,甚至会成为累赘。
进入埃及,开展苏伊士运河战略也无从谈起。很可能就会沿着拿皇当年失败的北非路线重新走一遍。
约瑟夫随即记下让默多克带着技师尽快前往布列塔尼的安排——那里是法国的造船业基地,也是水手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然,因为涉及全新的造船理念,他自己恐怕也得去一趟才行。
约瑟夫将思路从战舰重新拉回到外交上。
在西班牙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俄国。
他并没有把握能和俄国达成同盟,毕竟俄国的贸易同英国绑定太深。英国真要下狠手制裁,俄国的贸易缺口仅凭法国的根本补不上的。
这也是为何当年拿皇的大陆封锁政策在欧陆到处都能执行下去,唯独俄国那边出现了缺口的原因。
而拿皇后来孤注一掷进攻俄国,也并非什么“野心爆棚”想要一统欧洲,核心还是在于要堵住贸易围栏上的漏洞。
但俄国要严格执行大陆封锁政策,自己的财政就先得崩溃。所以俄法之战注定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约瑟夫的底线,就是要确保俄国不会加入英国阵营。
这一方面要尽快提高法俄之间的贸易量,令俄国无法抛下法国。另一方面就是增加对顿巴斯方面的开发力度,加深两国间的利益纠缠。
当然,必要的时候俄国和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也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但那要看之后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策略。
接下来就是奥地利了。
目前来说,法奥的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
上一篇:人在大明:债主为我操碎心
下一篇:毒誓一九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