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里面有她亲手绣的“平安符”。
马志军紧紧握着那个小布包,感到无比温暖。
坐上军车时,透过窗外望去,逐渐远去的村庄让他兴奋又忐忑。
新兵连的日子,比马志军想象的还要难熬。
站军姿时,蚊子叮在脸上,马志军都不敢动一下。
练习踢正步,他的脚掌都磨出了血泡。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经历紧张的体能和队列训练,晚上还得进行政治学习,常常累得一头倒下。
更让马志军感到沮丧的是,许多战友有更高的文化水平,而他只有初中毕业。
“马志军,你那枪又擦得跟锅底似的!”班长李国强经常这样说马志军。
同班战友李顺见状,鼓励马志军不要气馁,告诉他:“慢慢来,多练习就能行。”
晚上,李顺还私下教马志军如何擦枪,并详细讲解课本里他看不懂的内容。
马志军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追赶上大家。
夜里熄灯后,马志军却悄悄爬起来,在月光下练习擦枪。
手指被枪械零件划得全是口子,可马志军咬着牙坚持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的新兵结业考核,马志军居然拿了全连第一。
有天晚上,连长把马志军叫到了办公室:“小马,有没有想过去考军校?”
马志军愣住了。就他这个初中生,考军校?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别怀疑自己。”指导员王云锦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从那天起,马志军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白天训练不偷懒,晚上抱着书本啃数学题。
营里有个高中学生士官叫陈大明,马志军经常缠着他给自己讲题。
有时候实在看不懂,急得直挠头,陈大明就耐心地他讲,一遍不行讲两遍。
结果第二年的军校招生考试,马志军可能把这辈子的运气都用光了!
考试那天,马志军忐忑不安,看到试卷深吸一口气,逐步答题。
有些题马志军无法解决,便按自己的理解填写。
交卷的瞬间,心跳得厉害。
等待结果时,马志军迫切地跑去看公告栏。
终于有一天,马志军看到自己的名字,简直不敢相信,兴奋得在宿舍里喊:“我考上了!我考上了!”
那天回到连队,战友们给马志军开了个简单的庆祝会。
张班长破天荒地煮了一锅挂面,还打了两个荷包蛋。
“好好学,别给咱们连队丢人!”他笑着说,眼圈都红了。
回家报喜时,家里人都乐坏了。老马难得喝了两盅,笑着说:“志军终于有出息了!”母亲流下感动的泪水,为马志军夹菜。
77年秋天,马志军走进了军校。
刚入校便为之震撼,教室里有电风扇,宿舍里竟有暖气,这样的设施在他们村实属罕见。
尤其是书馆,里面的书比马志军这辈子见过的都要多。
然而学习并不轻松,许多同学都有更高的文化背景,而马志军还是初中生。
军校的日子,过得比新兵连还要苦。
基础差啊,马志军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
早上五点起来背单词,晚上十二点还在教室里做题。
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马志军就穿着棉大衣,哈着白气写作业。
有一次发烧到39度,马志军还坚持去上课。
最后趴在课桌上,被同学发现送去医务室。
就这样,马志军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
从最基础的数理化,到专业课程,他都死命钻研。
假期回到村里,马志军感受到村民们看我的目光变得不同,大家赞叹“马志军真出息,成了大学生!”
赵春梅看我的眼神中也多了别样的光彩。
这让马志军暗自发誓,要更加努力。
在三年的军校生活中,虽然时间不算长,却经历了不少挑战。
有段时间,马志军觉得课程难度极大,心里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战友们对他鼓励:“志军,你能考入军校就已经不容易,别轻言放弃。”
马志军咬紧牙关,继续坚持。
临近毕业,学校安排了一次重要实习,大家被分到不同部队经历基层工作。
马志军来到了边远山区的部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官兵们的精神状态却令他深受感动。
马志军发誓将来定要为改善这些条件尽一份力。
去年夏天,马志军终于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看到上面的名字,他热泪盈眶。
想起四年前初中毕业的自己,如今已成大学生,所有辛勤的付出都被证明是值得的。
毕业分配马志军有机会留在军区机关工作,但他回想实习时的经历,坚定选择了回基层。
领导劝马志军再考虑,他却说:“我来自基层,想为改善那里的条件尽一点力量。”
在去基层部队之前,马志军回家时全村人聚集为他庆祝。
老马感动得喝醉了,拉着马志军的手说:“儿啊,你有出息了,真比我强多了!”
投入基层部队后,马志军深刻感受到了艰难的挑战,但他没有选择退缩,反而更加努力……
听完师傅马志军的亲身经历,原本疲惫不堪,有些打退堂鼓的刘武心里是羞愧不已。
“马师傅,您就瞧好吧,我一定能考上军校,将来成为跟您一样优秀的军人!”
马志军对刘武先是咧嘴一笑,然后将脸一板,“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马上去做一百个仰卧起坐……”
“是!”
第525章 途中,英雄救美!!!
第525章 途中,英雄救美!!!
很快刘文刘武兄弟俩高中毕业,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这年头参加高考还得经过两级预选,只有毕业分数达标了才能参加国家统一高考。
刘文刘武哥俩高考成绩很理想,在整个燕京地区都是名列前茅。
因为这年头的高考政策是先出成绩后填高考志愿的。
于是学校就把刘文刘武他们这些考上大学的毕业生集中起来填志愿。
哥哥刘文的第一志愿毫无疑问是燕大,他立志成为刘家第二代燕大学子,第二志愿填的是人大。
弟弟刘武却只填了一个志愿——石市陆军指挥学院。
老师见他只填了这一个志愿,建议他再填一个,然而刘武委婉地拒绝了。
他一心只想考这所军校,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然。
填完志愿后,刘武在身为区武装部长的姑父刘福生的亲自陪同下,其体检政审过程异常顺利,一路畅通无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七月底,刘武没等多久,便收到了石市军校那鲜红的入学通知书。
军校要求新生8月下旬报到,9月初举行开学典礼。
刘武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在电话里向老爸刘之野报喜:“爸!我考上军校了!”
“嗯,还行,但是小武你可不能骄傲,考上军校可不意味着你就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了,这仅仅才开始,我希望你……”不知不觉,刘之野把儿子当成了手下的兵。
刘武听着电话,腰杆一挺,说道:“爸,您放心,我去军校也绝不打您旗号胡作非为,我就是个普通学员,绝不会给您抹黑……”
刘之野听到这话,欣慰地笑了,说道:“臭小子,爸没法回去给你们庆祝,你们别失望啊!”
刘武朝一旁的哥哥咧嘴一笑,接着对着话筒讲:“爸,您这说的啥话,我们都长大啦,不会失望的。况且,我马上就要成为革命军人了,可不是小孩子咯!”
“哈哈,好啊好啊,你们确实长大了。刘武,爸等着你成为合格军人的那天!”刘之野爽朗地大笑。
刘之野挂断电话后,脸上挂着笑意,还轻轻摇了摇头,心情格外愉悦。
办公室主任宋抗美瞧着他那满脸喜色,心中大致有了数,便笑着询问:“首长,是不是小武考上军校了?”
刘之野坐在沙发上,笑着点头应道:“这小子,刚跟我这儿炫耀呢,得把他那翘起来的尾巴给压下去。”
“哈哈,谁在翘尾巴呀?”这时,老之野的副手老罗推开门走了进来。
刘之野一见罗首长来了,立马起身招呼他:“呦,老罗什么风把您吹来了,快请坐!”
老罗在他身旁的沙发上坐下,取下军帽,捋了捋头发,开口道:“老刘,家里该是有喜事吧?”
刘之野先是一怔,随后便恍然,说道:“啥都瞒不过您呐!”
老罗笑着摇头:“别忘了,我还兼着陆军学院校长呢,我本也是来报喜的,可惜晚了一步。”
刘之野爽朗一笑,他清楚刘武的身份在学校管理层那儿是藏不住的,随即神情严肃起来:“老罗,我就一个要求,刘武在学校不能有任何特殊照顾,他就是个普通学员。”
老罗点头应道:“您放心,咱学院绝不搞那一套。”
刘之野笑着递过去一根烟,笑道:“尝尝,这是刘家庄自己产的烟,可不比华子差!”
老罗深吸一口,点头认可:“的确不错!走的时候,给我整两条!”
刘之野笑着用手指点了点他:“好你个老罗,说是报喜,其实是来打劫的吧?”
“哈哈……”老罗不厚道地笑了,接着话锋一转:“老刘,您上任都一年多了吧?咱可不能厚此薄彼啊,我们陆军学院,您可是一次都没去视察过呢!”
“好啊,这才是你来的目的吧。嗯,我想想,那就九月份,等你们军校新生入学的时候吧!”刘之野心中一动,最终做出决定道。
他也确实身不由己,偌大个军区,事务繁多。
老罗达到了目的,笑着离开了刘之野的办公室,临走还顺走了他两条特制烟。
…………
8月份,刘武手捧着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石市陆军学校。
来这里不是入学,而是入学前的最后一关——复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分外香。”
石市陆军学院是培养陆军基层指挥军官的院校。
学院位于太行山脚下的石市西郊,占地3三百公顷,环境优美,气势宏大。
以残酷训练著称,被誉为夏国的“西点”军校!
入校报到后,区队长给刘武他们这期新生简单介绍了学校里的情况。
队长和教导员结合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和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分别给他们提出了严格而又具体的要求。
入校后不久,学校组织的复审复试复查就陆续展开了。
复审复试复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政治、文化、身体。
想比刘武这些来自地方的新生,而部队考上来的学员就简单的多。
他们的政治复审是没有问题的除非适应不了军校紧张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一般都能过关。
文化复试是在中队四楼大教室进行的,好像又经历了一次军考。
复试的试题感觉和考军校时几乎大同小异,甚至有些科目就是原题。
这年全军统考成绩400多分,轻松完成了各科目的复试。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