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97章

作者:笔下宝宝

  在总医院里,军医院的专家们迅速对刘喜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并决定为他进行植皮手术。

  手术过程中,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去除了他身上大量坏死的肌肉,这才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一线生机。

  刘喜顺的命,终于保住了!

  9天8夜的时间,刘喜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爬回祖国,这真是一个钢铁般的战士啊!

  他的事迹轰动了全国,总部专门派出慰问团到医院慰问他。

  之后,肖家喜被总部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后又被授予一等功。

  作为前指的领导刘之野是百忙之中,还特意前来探望了他三次。

  刘之野特别欣赏这位年轻的钢铁战士!

  刘喜顺虽然只是一个炊事兵,但他的经历完全不亚于一个在战场上获得战功的英雄。

  他不怕牺牲,心存祖国,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他的英勇事迹将和所有英雄事迹一起,永远写在功劳簿上。

  出院后不久,刘喜顺即被提干,然后又被选送到S市陆军军校学习。

  再后来,刘喜顺毕业后就被京城军区特种大队要走了……

  相比其他牺牲的烈士、伤残的军人,刘喜顺是幸运的。

  战争难免有牺牲,直接阵亡了算好的,但是有的人却伤残了,甚至是今后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即使是这样,依旧没有打击倒这群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好儿郎。

  他们就是钢铁战士!

  作为前线大军的统帅,刘之野每天都见惯了无数的伤亡数字。

  真是一仗功成万骨枯啊!

  但这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这是敌人强加给他们的,只能被迫进行反击!

  就算是见惯了无数生死的刘之野,有些时候还是忍不住动容。

  刘喜顺只是他们其中之一,吴忠华也是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中的一个。

  说起吴忠华,从小他便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七尺男儿汉,要身许祖国边疆,手挎钢枪保卫祖国。

  经过吴忠华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边防军的一名战士。

  如愿以偿的吴忠华非常珍惜身穿军装保家卫国的时光,训练刻苦,在部队苦练杀敌本领。

  L山收复战打响,吴忠华第一时间写了请战书,向上级请求奔赴战场,为国效力。

  敌军在此山盘踞。

  他们将其中所有战略高地改造成一座座强大的军事堡垒,虎视眈眈。

  4月28日,前指代参谋长刘之野指示部队开始收复L山地区。

  虽然吴忠华满腔热血奔赴前线,但第一次亲眼见证战争残酷的他还是大受震撼。

  敌人几乎将L山阵地改成了一个战争机器,各式的铁丝网、壕沟、暗堡,山对面还有敌人的炮兵阵地,上山的主道上、山林里都埋藏了一颗颗致命的地雷。

  前线不断抬下受伤和牺牲的战友,有的被炸得浑身血肉模糊,翻起的血肉混着泥土;

  有的被烧成了一团焦炭,几乎看不出人形;

  有的被炮弹碎片划破了腹部,哪怕双手紧捂着伤口,鲜血依旧汩汩流出,甚至能看得见暴露的肠子。

  惨烈的景象非但没能吓退吴忠华,反倒使他的战斗意志更加坚强。

  吴忠华随着战友们一齐坚定地朝着预设的阵地进发。

  眼见敌人密集的火力网从碉堡的火力口中倾泻而出。

  并且时间拖得越久,对他们越不利。

  吴忠华奋然解开了身上的五个手榴弹,将其捆绑在一起。

  “忠华!”在战友的惊呼声中,吴忠华决然冲出藏身地,朝着敌军碉堡扑去……

  随着一声巨响,阻挡夏军突进许久的碉堡彻底哑火。

  夏军后援部队迅速跟上,经过一番激战后,成功攻占58号高地。

  这时的吴忠华倒在血泊中,因为失血过多,他的脸色极其苍白。

  当战友抬着担架将他运下前线时,他不喊一声疼,只是一直喃喃地问道:“58号高地拿下了吗?58号高地拿下了没有?”

  “拿下了,你放心吧!”直到得到战友含着泪肯定的回答后,一心挂念着战场的吴忠华才昏迷过去。

  这场战斗中,吴忠华被炸伤了腰部和腿部,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

  可没等伤势痊愈,他再次主动请缨,回到了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战场。

  一次在执行任务时,一声巨响从吴忠华身侧不远处传来,听到爆炸声,吴忠华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有战友踩上地雷了。”

  吴忠华不顾身边是极度危险的雷区,招呼战友们带上担架就往爆炸的地方猛赶。

  到了爆炸发生的地点后,地面已经被炸出了一个大坑,白色的烟雾从泥土中升起,两个血肉模糊的人躺在坑中一动不动。

  哪怕两人身上沾满了血污和泥土,吴忠华一眼就认出来里面是班长他们。

  吴忠华不管不顾跳入坑中,不知哪来的力气将班长扛出土坑。

  “快!快救人!”吴忠华吼着,一边拔腿狂奔,哪怕前面是遍布致命危险的雷区也顾不上了。

  他率先在前面开道,几个战士扛着担架随着他飞奔。

  奔跑时,吴忠华感到脚底传来了异常的触感,“不好,是地雷!”

  来不及反应,他一把将身后的战友们向一旁推开。

  “轰!”地一声巨响后,吴忠华高高飞起,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

  闻讯赶来的战友手忙脚乱将他送到医院里,经过一番抢救,吴忠华好歹从死神手中挽救了回来。

  但遗憾的是,吴忠华的双腿自大腿处被地雷齐根炸断。

  昏迷了几天醒来后,还处在虚弱中的吴忠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班长,我的班长救活没有?”

  当他知道幸存下来的只有自己一人时,在得知自己丧失双腿都没皱一下眉的硬汉愣住了,他伏在墙边用手一下下捶墙,嚎啕大哭起来。

  伤口顿时破裂,几乎把自己的手都捶得见骨。

  为什么?如果不是他踩上地雷的话,那些战友也不会牺牲,甚至连班长说不定也能救活的。

  吴忠华懊丧不已,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吴忠华一直非常自责!

  即使是后来,他被总部授予了“特等功臣!”战斗英雄等功勋称号,也没令他释怀。

  出院后,吴忠华觉得自己残废了,他不愿再成为部队和国家的负担,于是毅然决然地主动提出了退伍回家的请求。

  刘之野得知此事后,内心深受触动。

  他深知,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国家正面临着诸多困难。

  因此,刘之野决定以个人之力,去帮助这位既可爱又可敬的战士。

第488章 战后探亲!!!

  第488章 战后探亲!!!

  反击战的战场上胜利回国后,特种大队一直在滇省驻守,直到5月份部队才陆陆回到京城卫戍区。

  葛小虎从血与火的战场上归来后,第一时间里就给家里写信报了平安。

  因为出征前怕他母亲担心急坏了身体,在给父亲葛叔平的信里提了个请求:“不要把我去战场的事告诉妈妈,等我平安回国后再告诉她……”

  后来葛小虎才知道,从此后担心的重负全部压在了父亲葛叔平的心上。

  父亲葛叔平是个老军人出身又是市公安领导。

  他有内部消息知道一些前线军的战报。

  当看到警卫二师和敌王牌军338师交上火的战报后,就加剧了对儿子的担心,开始了整夜整夜地失眠。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关于对“白眼狼”自卫反击战的消息,媒体持续不断地进行播报,这样的消息自然难以逃脱母亲杜鹃的关注。

  她时常向葛叔平打听:“小虎来信了吗?”

  为了安抚杜鹃,葛叔平总是编个理由:“小虎所在的部队正在紧张备战,暂时不允许通信。”

  然而,葛叔平的这些异常举动,却难以逃过杜鹃敏锐的眼睛,尽管她心存疑惑,但葛叔平最终还是巧妙地将真相隐瞒了下来。

  直到收到葛小虎报平安的信件,葛叔平才如释重负,满心欢喜。

  晚饭后,他迫不及待地将葛小虎从战场上安然无恙归来的好消息告诉了杜鹃。

  杜鹃听后,情绪瞬间崩溃,泪水如泉涌般倾泻而出,她纵情大哭,整整哭了一夜又一天,连班都没去上。

  这样的情况在一大爷易忠海家同样发生。

  第二天,得知消息后的院里邻居们纷纷到葛家、易家去道贺。

  葛小虎、易援朝这两位院里的优秀年轻人的光荣,也是邻居们的光荣。

  闫埠贵等三位大爷今年也正式退休了。

  正好闲来无事,他就提议等葛小虎、易援朝几人回家探亲,大家伙好好庆祝一下。

  “我提议啊……”

  闫埠贵的提议,得到了邻居们的大力支持。

  “好啊,三大爷这个提议好,这么多年了,是该好好团聚一下了!”

  “三大爷的提议非常好,别人不知道,我是肯定赞成的,那我来掌勺,咱们再把刘叔一家给请回来,这么多年了是该好好团聚了……”傻柱说着还横了一眼许大茂。

  一旁的许大茂不乐意地道:“嘿!柱子!你啥意思?合着我不不乐意呗?”

  “我告诉你,我比你还高兴,这么着,喝的酒就让我出了,管够!”

  “好!”

  “好!大茂,敞亮!”

  “那我家出俩硬菜!”

  “那我家……”

  邻居们这几年日子好过多了,何况有这么有本事的邻居照应着,日子再差,也不差到那去。

  所以,邻居们纷纷积极参与。

  其中,傻柱、许大茂、闫解成是最积极的。

  就连棒梗这样的去了单位,对工友说显耀地道:“知道,报纸上的这位葛小虎是谁不?”

  工友肃然起敬地道:“太知道了,真真儿地英雄好汉,是咱们京城纯爷们!”

  然后,棒梗骄傲地对工友说道:“那是我邻居,我俩是发小,打小就穿一条裤子的……”

  这工友闻言立马对他另眼相看。

  “呦!葛小虎是你邻居啊,哎呦,失敬失敬!”

  部队回到京城后,就有军内各大院校准备到野战作战部队招收学员的消息。

  猛虎突击队为了保留战斗骨干,从各中队选出了20多名战场上表现最优秀的战士。

  准备6月份进入军校学习,到明年结束,然后提干分配到各个单位。

  钟兴国等人也被选入了其中,接到通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抓紧时间回家探亲。

  在战场上由于钟兴国带人缴获了一卡车的加拿大面粉,食堂里好几年吃面食都不要粮票。

  粮票在自由市场上是可以当钱用的,再加上钟兴国是特种兵,拿到了每月15元钱的津贴。

  用省下来的所有家底买了一大堆家乡没有的土特产。

  像什么花生油、雪魔芋、米花糖、沙琪玛、“太行1962”(2.8元1瓶),装了满满的一背囊两手提包,准备去回报思念他的家人。

  临回家前,钟兴国先到了京大他要去看望在这里上学的二弟钟兴旺。

  二弟是京大经济系二年级的学生,接到书信的钟兴旺,穿着校服早已等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