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395章

作者:笔下宝宝

  着装整齐划一的的队伍,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浩浩荡荡地聚集在机场中央的跑道上,气势恢宏。

  在庄重的集会上,总部首长手持嘉奖令,声音洪亮地宣读着来自总部的嘉奖内容。

  嘉奖令中明确指出:“为了保卫我们国家……;为了捍卫……建设伟大事业……肩负起了人民的重托;

  面对“白眼狼”,你们毫不畏惧,坚决地……最终完满地达到了预期的……

  你们为祖国建……特此通令嘉奖……”

  随后,各部队代表发了言。

  前来首长还专门到战士们中间,与大家握手致意,并在会后发放了慰问品。

  …………

  作战中,易援朝连的一排长蒋为国、2班长李保中、孙大龙等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全连参战人员先后多次驾驶车辆奔赴至“白眼狼”境内的战场前沿阵地。

  前运参战部队人员、武器、军马、装备等战备物资。

  并多次往返于昆、水、文、旧、金、马、河口、屏、麻坡等地后送部队作战人员、伤病员、烈士遗体、武器弹药装备、战备物资等。

  在胜利圆满完成战时保障运输任务后。

  易援朝连全体参战人员和1连部分参战人员共计200余人,车辆80多台,编组第7梯队军列。

  于5月6日从滇省凉亭火车站始发,返回京城警卫二师工兵团驻地。

  至此,易援朝连参加对“白眼狼”自卫还击作战历时81天,全部结束,凯旋归建。

  这一次参加对“白眼狼”自卫反击作战,在易援朝他们连史册中是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

  对他们连全体参战人员而言,均是一生中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

  毕竟年轻时为祖国奋斗过,奉献过,战斗过。

  但是,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们相比,他们又是幸运者。

  …………

  反击战结束后,大部队全部撤回国内。

  但是,依然还有小部分被打散的夏军士兵在陆陆续续的归建。

  “爬回来一个战士。对,是爬回来的!

  下午6点左右,一名在边境巡逻的夏军边防战士,给边防团的领导打电话,说从对面爬回来一名战士。

  这名从“白眼狼”境内爬回来的战士叫刘喜顺。

  刘喜顺是一个连队炊事班的给养员。

  作战时部队被打散了,他的身体也受伤了。

  面对敌人的追捕,再加上对“白眼狼”地形的不熟,找到部队已经没有了可能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喜顺认为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大地上,于是他依然决定,独自一人回国。

  于是,刘喜顺昼伏夜出。

  没有方向,就以北斗向的方向,他始终坚信,祖国就在北方。

  在身体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粮食补给的情况下,刘喜顺硬生生地带着几十斤的装备,用了九天八夜的时间,爬回了祖国。

  当刘喜顺九死一生,历尽艰险,越过边境,回到国境线一侧的那一刻,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

  夏军边防战士发现他的时候,刘喜顺衣不遮体,遍体鳞伤,身上穿着没有肩章和徽章的夏军旧军服。

  九天八夜的时间,他是凭着多么顽强的毅力,才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啊?!

  在爬回祖国的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常人根本无法想象到的痛苦。

  虽然,刘喜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连队炊事班的给养员。

  刘喜顺也很少有上战场杀敌立功的机会,显然他最终也没有成为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英雄。

  但是,凭着他的英雄事迹,他足以成为让所有人都敬仰的英雄。

  刘喜顺九天八夜爬回祖国的英雄事迹,迅速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总部知道了他的事迹之后,专门派出以慰问团,来看望刘喜顺。

  当刘之野看到刘喜顺时,他激动地说:“你虽然没成为战场杀敌立功的英雄,但是你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忠诚,在九天八夜的时间里,没有丢失自己的武器和弹药,爬回祖国,也是名符其实真正的英雄!”

  之后,刘喜顺被总部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授一等功。

  一个炊事兵,在“白眼狼”战场,到底经历了什么?

  让他毅然决然凭着惊人的毅力,以9天8夜的时间爬回祖国?

  这还要从刘喜顺进入“白眼狼”战场说起。

  刘喜顺是蜀省人,1958年出生。

  去年入伍,这一年他刚好20岁。

  入伍之后被分配到了xx师448团一营重机枪连炊事班任给养员。

  给养员的工作,就是每天骑着三轮车到农贸市场购买日常做饭的原材料。

  比如购买米面粮油蔬菜等,以及生活日常的所需品。

  对“白眼狼”反击战开始前夕,他随所在部队一起被调往前线,准备对敌作战。

  在对“白眼狼”反击战的过程中,刘喜顺所在的部队并没有立即参与作战,而是在等候命令,伺机出击。

  但奈何在友军强大的攻势下,反击战很快结束了。

  刘喜顺他们一直没有得到上战场的机会。

  

  同样是一起来到前线的,同样是做好了一切战斗的准备。

  其它兄弟部队,早已在战场上打得热火朝天。

  而自己却只能待命出击,直到战争结束,他们也没有接到作战的命令。

  再看看那些已经完成作战任务的兄弟部队。

  从“白眼狼”撤军后,别的部队受到了国内群众的热烈欢迎,立功嘉奖不断的时候。

  刘喜顺彻底坐不住了,他们向前前指请战,请求让他们出境作战。

  但对“白眼狼”的惩罚目的已经达到,各部队已经开始回撤,已经没有什么仗可打了。

  但是,150师却一再请求出战。

  因为150师在战前补充了大量的新兵,这些新兵从来都没有上过战场。

  即使没有什么大仗可打,让战士们到战场上感受一下也是可以的。

  最终,做镇前线指挥部的刘之野考虑再三后便同意了150师出境的要求。

  他们的任务是执行掩护回撤部队安全。

  3月6日,150师全师出动,前往前线。

  坐在出征的卡车上,战士们心潮澎湃,内心非常的激动。

  尤其是一些从没上过战场的新兵。

  此时这些从没上过战场的新兵,在激动的内心下,可能并不清楚真正的战场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就在150师出征的前一天。

  也就是在3月5日这一天,夏新社发表声明,宣布自卫还击效果已经达到,夏军边防部队开始撤军。

  但是在夏军撤军的过程中,敌军会随时发动反扑。

  所以说,虽然夏军决定撤军,但战斗并没有结束。

  因此,150师入境以后还是多少有些仗可以打的。

  事实也是这样,150师入境以后,尤其是刘喜顺所在的448团还曾全歼过一个山头上的敌军。

  这对于一个新兵较多的部队来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给448团在自卫反击战当中留下了一个永远的伤疤。

  在基本完成掩护回撤部队的任务以后,上级命令有序回程国内。

  接到命令后,448团也按时出发回撤。

  当时,上级命令448团分两路回撤,目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收缴沿途的物资。

  而就是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重大问题的出现。

  当时,448团团长带一队,团副带一队。

  而刘喜顺所在的一营随团长所带的这支队伍搜索回撤。

  当时夏军基本处于胜利回撤的阶段,在很多人的心里就有一种轻敌的思想。

  他们认为敌军已被打退,已经没有力量再组织反攻。

  因此部队在回撤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做任何的防备。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团副所带的这支部队,在回撤的过程中,却早已被敌军的一支部队盯上,而危险正在一步步向他们逼近。

  终于,3月12日下午,敌人向团副所带的448团一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448团一部,很快陷入重围,境况非常危险。

  就在448团一部深陷敌军重围之时,由448团团长带领的团部也与敌军遭遇上。

  敌军的反扑十分厉害,团部当时又基本上没有任何防备思想,因此造成了不少的伤亡。

  就在夏军全部军队回程回国的最后一天,448团还在战场与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

  由于部队伤亡太大,刘喜顺所在的炊事班以及部队其它非战斗人员也都被编进了战斗序列。

  可以想象当时的战况有多惨烈。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刘喜顺所在的连队已经伤亡过半了。

  如果再这样战斗下去,全连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因此,在15日夜,连里决定向营部靠拢,合并一处,继续战斗。

  但就在他们追赶营部的路上,他们再次陷入敌军的包围。

  一番激烈的战斗过后,刘喜顺等7人被打散了,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他们这7人中,除了指导员,剩下的分别是连队炊事班给养员刘喜顺、连队文书、饲养班长、炊事班长和两个新兵。

  这些人除了指导员之外,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战斗。

  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刘喜顺他们在山里的密林里摸索前进了4天时间。

  在这4天时间里,他们的粮食早已吃完,没有水喝,就靠收集露水。

  这时,他们几人的行踪已经被敌军发现了。

  如果一直在山里呆下去,即使没有与敌军战斗牺牲,他们也会被困死在这里。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突围,才有活路!”指导员沉声道。

  19日晚上,突围开始了。

  刘喜顺他们昼伏夜出,白天在山洞里隐蔽,晚上潜行寻找部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敌军的一个潜伏山洞。

  幸运的是山洞里竟然有粮食还有水,这也为多少补充一些物资。

  就这样,刘喜顺他们一直摸索前进了5天时间。

  在他们下山的第5天夜里,也就是23日夜,他们遭遇了敌军的巡逻兵。

  7个人迅速在路两旁的草丛里隐蔽了起来。

  但是对面的敌军巡逻兵正在向刘喜顺他们走来,并且越来越近。

  如果此时不想办法逃离此地,那么他们绝对会被发现,那么结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