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随后,葛小虎详尽地与父母及姐姐回顾了自己在原部队中的那些难忘时光。
然后,葛小虎就向他父亲葛叔平透露了此次回家的真正目的——他是来参加卫戌区特种部队选拔的。
葛小虎憧憬地说:“若能成功入选,我未来就会在刘叔的麾下效力了!”
然而,有关于选拔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由于涉及到保密条例,他并未跟家人们过多细说。
葛叔平作为曾经的军人,如今的京城市局治安处长对此自是心领神会。
葛叔平凝视着儿子,目光中既有骄傲也有严厉。
“既然你已经决定参加这次特种兵选拔,那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
倘若真的能够当选,也切记不可骄傲自满,别给我丢脸,更不能让你刘叔失望,明白了吗?”
“还有,我警告你不准打着你刘叔的旗号在部队里胡作非为!”
葛小虎坚定地点了点头,对父亲说道:“爸,您就放心吧!您还不了解我吗?想当初,我之所以没有听从刘叔的建议去卫戌区当兵,而是选择去了北疆军区,不就是因为我心中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不想一直活在别人的庇护之下吗?”
葛叔平听到儿子的话,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一丝笑意。
他这个人,对家里的两个孩子打小就颇为严厉,性格直率粗犷,信奉棍棒教育。
“嗯,你这几年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但是不能骄傲,要保持继续进步才行。”葛叔平缓缓开口,似乎打算分享些自己的过往经验,“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然而,他的话还未说完,就被一旁的老婆杜鹃给打断了。
杜鹃轻笑一声,带着几分戏谑:“你可别听你爸在那瞎吹,他当年在你这个岁数,也只是个连长!”
葛叔平闻言,老脸不由得一红,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我当年不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嘛,要不然以我那时的功劳,刘之野那老小子未必就能比我级别高!”
杜鹃嘴角上扬,带着几分戏谑的笑意说道:“对对对,您老能耐了你!”
葛水平眼睛一瞪,道:“难道我说的不对吗?想当年,他还是我带出来的新兵蛋子呢,瞧瞧现在的兵,学历高就是不一样,没什么功劳几年时间就嗖嗖地往上升了!”
葛小虎瞧着父母二人拌嘴,终究是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声音在屋子里回荡。
葛叔平瞪了他一眼,眼中带着几分怒意,语气严厉地说道:“笑什么?你小子也别得意,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已经有了你和你姐了。再瞅瞅你,到现在连个对象都没有!”
葛小虎没想到自己这一笑竟然引火烧身,顿时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道:“哎,爸,我这不是在部队嘛,整天忙着训练,哪有时间谈恋爱啊!再说,我身边都是一群壮小伙子,哪有姑娘啊……”
葛叔平一听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道:“瞎说,部队里难道就没女兵了?还是你自己不积极,不主动!”
杜鹃在一旁听着,也站在了老公这边,她心里比葛叔平还急,连忙插话道:“你爸说得对!虎子,你也不小了,到年就27了,该找个对象了。你这次能回来探亲也好,我让你三大妈给你介绍一个合适的姑娘,你得好好把握机会啊……”
葛小虎一听这话,头立刻大了几圈,连忙急切地解释道:“哎哟喂,妈,我这实在是抽不出空来啊!总共就那么丁点儿的省亲假,紧接着就得火急火燎地去卫戌区报到呢。要不,咱等下回,下回一定,行不?”
杜鹃一听,脸上写满了不乐意,埋怨道:“下回,下回,你这一走,下次回来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这时,葛小红从屋内款步而出,手里捧着一块盘切好的西瓜,笑容满面地递向杜鹃,正是远近闻名的“刘家庄大西瓜”,甜度满分,诱人至极。
“妈,您老先来一口,这瓜倍儿甜!”说着,她几乎将西瓜怼到了杜鹃的嘴边。随后,葛小莉朝一旁的老弟葛小虎使了个微妙的眼色。
杜鹃见状,皱着眉头摆手,道:“哎呀,你这孩子,我这话还没说呢,先不吃啦!”
葛小红不依,“哎呀!话等会儿再说,您先吃块瓜解解渴!”接着,又递了一块西瓜给葛叔平,“爸您也来一块呗!”
杜鹃好不容易聚起来的气势,就这么被她搅和黄了!
“哼!你就向着你弟弟吧!我看他以后怎么找对象,万一打光棍就是你的罪过!”
葛小红嘴角上扬,露出甜美的笑容,自信满满地说道:“就凭我老弟这一表人才,怎么可能找不到对象呢!您老就放心吧!
再说了不是还有我嘛!
你忘了我在什么单位工作了?我们工人歌舞团里,年轻漂亮的小姑娘多得是,随便挑随便选!”
杜鹃听了这话,这才罢休,点了点头说道:“好吧!那你弟弟找对象的事就交给你了!”
葛小虎在一旁看得真切,心里顿时松了口气,暗自为老姐的机智解围点赞,竖起了大拇指,心中默念:“感谢老姐的救命之恩啊!”
…………
在这回家的一个礼拜里,葛小虎尽情地享受着父爱、母爱,尽情地感怀着姐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尽管家里条件不错,但是买肉买鱼也还是需要凭票证的,谁家的票也不富裕,就是这样母亲杜鹃还是每天调着法给葛小虎做好吃的。
葛小虎走了能走到的所有亲朋好友,见了能找到的所有同学,还去了几个没探过家的战友家看望。
看到家里门楣上街道办给贴的“光荣之家”的对联,听着老妈得意地讲述着拿着“军属证”买东西享受优先待遇的趣事,葛小虎心里分外高兴和自豪。
这一次回家,葛小虎也不是空手回来的。
这一次探亲前,葛小虎托人从草原上花十二块钱买了一只肥羊,宰杀后大卸八块,装进两个纸箱,足有五十来斤,让连里的战友帮忙邮寄了回来。
第二天才到,葛小虎拿了一半羊肉探望了三位大爷闫埠贵,易忠海、刘海中、以及傻柱许大茂这两位叔辈家。
在易忠海家中,葛小虎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闲谈间,他得知易援朝如今已是工兵团的一名连长,不仅在事业上蒸蒸日上,感情生活也颇为美满,正与一位温柔可人的女军医谈着恋爱。
不仅是他,另一个好友闫解旷在大学里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而棒梗更是让人意外,他在下乡期间结了婚,最近回到了红星厂工作,他的妻子竟然是一位女大学生。
…………
去年那会儿,易援朝还是副连长主要负责连里的后勤工作,也就是带领着司务长、给养员,负责连里粮食蔬菜的采购工作,和炊事班,统筹规划好连里的伙食安排和农业生产。
而说起一个连队里几位主官的职责,一位军区首长来他们连队视察时的发言,总结的就很精辟:
连长需要带头冲(主管大小事务);指导员是一通百通(做思想工作);副连长是萝卜大葱(抓生活);副指导员就是锣鼓咚咚(管共青团)。
去年夏天的时候,易援朝带领连里的部分战士正在挖菜窖。
连里的文书领着两个女干部路过,便对他说:“连长这是咱们团卫生所新分来的大学生,王军医和李军医。”
易援朝先向两位美丽的姑娘爽朗地一笑,然后敬了个礼道:“欢迎两位女同志,来到我们工兵团工作!”
王军医和李军医,对浓眉大眼的易援朝第一印象颇有好感,纷纷回礼道:“您也好!易连长!”
然后,文书领着她俩向宿舍走去,没一会儿就见她俩放下东西来和易援朝等人一起劳动。
菜窖要在入冬前挖好,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连里除了正常训练之外,都要参加劳动。
因为团里有两个食堂(工作灶、病员灶)冬天用菜,就全靠它了,这个菜窖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两米多高,全靠易援朝他们肩挑手挖。
但易援朝他们苦中有乐,休息的时候就听战士们唱歌讲故事。
王军医李军医也加入到讲故事行列,易援朝最爱听她俩的故事。
通过聊天,易援朝才知道,原来她俩都是下乡知青,竟然也在S北插过队。
由于插队期间表现特别突出,S北人民送她俩到军医大学习,毕业后就分到了警卫二师师部医院,这次她们来工兵团是来蹲点的。
易援朝觉得跟王李二人颇有缘分,没事就喜欢去卫生所里找她们聊天,这一来而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她们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关系也日渐亲密。
在这两位女军医之中,王军医长相最为出众,堪称卫生所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就是脾气有点火爆,更可惜的是,她早已名花有主了。
相比之下,李军医李爱莲则显得温婉可人,柔和的性情更让易援朝心动。
李爱莲脸蛋红润,讲话温柔,身为大学生的她,字写得格外地好看。
当年易援朝在高中那会儿也是个学霸,参军后又上过军校,这几年也没有间断过学习。
因此李爱莲与易援朝之间总能找到共同话题,相谈甚欢。
作为军人,易援朝行事向来雷厉风行。
在确定了自己对李爱莲的心意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展开了追求攻势。
最终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易援朝很快就赢得了李爱莲的芳心,两人成功走到了一起。
今年,易援朝在确定了与李爱莲的恋爱关系之后,心中便萌生了向组织提交结婚报告的念头。
然而,在这之前,他打算先带着李爱莲回家探亲。
毕竟,他的父母还未曾见过这位即将成为他们家儿媳的姑娘。
这眼瞅着就要谈婚论嫁了,若是不让家人提前见上一面,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易援朝深知,婚姻不仅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更是这两个家庭的事,因此,他必须让父母事先见见李爱莲,得到他们的认可与祝福。
就这样,俩人提交了探亲报告后,很快就被批准了。
葛小虎刚离开四合院,前后脚易援朝又回来了!
易援朝带着李爱莲快速来到了家门口:“爹娘!我回来了!”
易忠海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一把接过易援朝手中的行李,一边乐呵呵地朝着屋里大声喊道:“孩他娘,快出来看看,咱儿子回来啦!”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易援朝身旁那位姑娘的身上,开始仔细打量起来。
易援朝笑着向父亲介绍道:“爸,这位就是我电话里一直跟你们提起的对象,李爱莲。”说完,他又转头对李爱莲介绍起自己的父亲:“爱莲,这位就是我父亲易忠海同志。”说完,他呵呵地笑了起来,显得有些腼腆。
李爱莲的脸颊微微泛红,她羞涩地打招呼道:“叔叔您好!我是李爱莲。这是我特意为你们准备的礼物,请您一定要收下!”她的声音轻柔而诚恳。
易忠海高兴得有些手足无措,他连声说道:“好好,小李啊,欢迎你来到我们家做客!”他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不一会,一大妈便兴高采烈地跑了出来,一边打量着易援朝,嘴里喃喃有词:“高了,壮了,不过你这孩子回来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这一路累了吧,你先去休息下,娘给你做最爱吃的猪肉馅饺子……”
“呵呵,这位就是小莲姑娘吧,哎呦!这姑娘长的可真俊,快请屋里坐……”
李爱莲红着脸,“阿姨好!您过奖了!”
回了屋,一大妈赶紧让易忠海拿着肉票去买了点猪肉回来。
等易援朝带着他对象拜访完院里的邻居回来后,一大妈便将一盆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了上来。
第462章 新宅子“沿河胡同甲100”号院
第462章 新宅子—“沿河胡同甲100”号院
七月下,八月上,京城多雨。
眼瞅着永定河的河水一寸高一寸地涨上来,不长时间把岸坡都淹没了,漾到两岸的路边边,涌涌荡荡地下行。
这会儿上游水库水满,提闸放水,整个河道中波追浪打的劲头儿就会更足。
这当儿,刘之野难得有闲暇携带甘凝正在岸上漫步,看泱泱水光奔来眼底,又浮浮晃晃地涌向前方,他不由得兴头儿起,扯嗓子来了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不用说,还真有几分那么个意思!
水暖天热,岸坡上的花草摇曳腰肢鼓荡东风的时候,工蜂嗡嗡,觅向初绽的花朵。
恰逢孩子们放暑假,刘文刘武正带着一帮小兄弟,在岸边上的草丛里嬉戏。
只要不下水,刘之野也懒得去管他们。
草丛里的蚂蚱(蝗虫)是司空见惯,那种土黄色的小蚂蚱根本不用理,值得孩子们追逐的是三四寸长,披绿衣,大黄眼,双腿一蹦几尺远的“青格楞”。
刀螂(“螳螂”)是这帮孩子们最喜欢捉的小生灵,它的小脑袋三角形,其上有敏锐的探丝,细长的脖颈高高扬起,折屈着的两条前腿如锯条,似镰刀,一副勇武的姿态。
入夏后的河坡简直是蛐蛐(古名儿“促织”,学名“蟋蟀”,蛐蛐若读如“区区”已属外道,京城孩子们是称“蛐蛐儿”,尾音‘丘’)的天堂,草根旁、断瓦下是它们的居所,堤岸侧、砖缝中是它们的洞穴,它们靠双翅摩擦发出乐声,水汽氤氲的河两岸跃动着它们的多音部合唱。
隔得远远的,仅凭声音刘之野就能分辨出谁是“油葫芦”,谁是“老米嘴”,即使都是蛐蛐,他也能因了声音的不同而大致判出哪个是“老绷”,哪个是“嫩绰”。
不一会儿玩腻了,刘文刘武就带着几個小兄弟去粘唧鸟(即蝉,也有叫“季鸟儿”的),这是他们俩的拿手好戏。
眼准——竿长——胶黏——手稳这四大“必杀技”在身,刘文刘武在河边树下绕一圈,五六个、七八个战利品就囚在小兄弟手边的小笼子里了。
这时候唧鸟儿的叫声喑喑哑哑,再也没有刚才那种凌高枝扯大嗓目中无物喋喋不休的讨厌劲了。
也许又要下雨了,三伏天是说变就变。
捉完唧鸟儿,又去捉蜻蜓。蜻蜓,京城孩子们叫它“老琉璃”。
下雨之前,气压很低,老琉璃们就爱贴着草尖、甚至水皮上飞,结群而来成一壮阵,你或许杞人忧天般地担心它翅膀扇上翅膀。
这是孩子们捉蜻蜓的最好时机。
左手竹竿一截短绳上拴根草段,或者一朵野花,右手则持一把线绳编就的“老琉璃网”;当左手的“招子”在蜻蜓阵中摇晃的时候,追逐伙伴者不乏其类,这当儿网罩扣下,几乎必有斩获。
蜻蜓全身披绿的叫“老仔儿”,尾巴上带斑斑蓝色的叫“老刚儿”,艳红耀眼的叫“红秦椒”,一黑到底的叫“黑老婆儿”……孩子跑得越欢,得胜的机会就越多。
刘之野瞅着这些活泼的孩子们,他就想起了自己个儿小时候。
记忆中犹然闪动着这么一幕:数伏天,下大雨,河道里波追浪打翻翻涌涌。
永定河对岸,原有一座药王庙,其内都是些拉“排子车”,做“窝脖儿”的,就是低头用肩膀扛重物的搬运工。
这搬运工中有一位叫刘老根儿的,高高大大,肥肥实实,全身仅留个花布缝的大裤衩子,水性贼好,就喜欢在水面上扑腾。
上游漂下个大号西瓜皮,他抓过来扣在脑袋上,这样他追波逐浪的时候绿色斑斓“帽子”就随势起起伏伏。
游到兴头儿上,他会倚住水流中的一棵树,或者把着桥边处的一根桩,亮嗓道:“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这当儿,追逐在两岸看热闹的孩子们,不高声地呼应“好!”“好……”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