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原来,今年三十六岁的堂兄刘述明,在经历了多年婚姻的不和谐后,终与他老婆分道扬镳。
刘述明别看婚姻不幸福,但是条件不错,如今他已是刘家庄“捷豹”自行车厂的厂长,家境殷实,生活优渥。
见到离异的堂哥,刘之若心中一动,何不将这位事业有成的堂兄介绍给许红艳?
刘之若心中有了计较,便将堂兄刘述明唤至门外。
“二哥,既然你已与嫂子分道扬镳,可曾想过再寻良缘?”
刘述明苦笑,摇了摇头:“我心已疲惫,不愿再涉情事,只愿将你侄女抚养成人,便心满意足。”
刘之若闻言,不禁嗔怪道:“二哥,你正值壮年,才三十多岁,怎能就如此意志消沉?这婚姻不顺,不过是你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岂能轻易将你击垮呢?”
刘述明沉默片刻,嘴硬道:“我没有……”
刘之若白了他一眼:“煮熟的鸭子嘴硬,谁看不出来啊!你该振作起来了,这整日萎靡不振的,如何能带领好厂里那两三千名员工?”
“他们可都指望着您的英明领导呢!”
刘述明闻言,轻轻搓了搓脸颊,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决心:“你说得对,老妹!我确实该振作起来了。只是我这年纪,想再找个合适的对象,不是那么容易……”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自嘲与感慨,却也透露出重新出发的决心。
刘之若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直言不讳地道:“按理说以你这年纪,想找二十来岁的姑娘,确实不易,即便有,也不是什么良配,恐非你所愿。”
“不过,我有个岁数稍微大点的好朋友,她也是单身,还是个黄花大姑娘,工作也挺好的。你想不想见一见?”
刘述明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行啊,说说看,长得如何?我记得你都三十出头了,她这年纪还没嫁出去,莫非是……”
刘之若不屑地瞥了他一眼,打断道:“你们这些男人,真是一个德行。喏,照片在这儿,自己好好瞧瞧!”
刘述明嘿嘿一笑,接过照片,目光瞬间被吸引:“哟呵!这脸蛋,这身段,绝了!老妹,老妹,就她了……”
刘之若笑着道:“看上了?”
“嗯嗯……”刘述明狂点头,心想傻子才不喜欢这样的,我去她这身材……
刘之若却扭头就走,“你看上了还不成,人家还知不知道能看上你呢!”
刘述明彻底复活了,追着她屁股后面道:“哎呀,老妹儿,你可得帮帮哥哥呀,哥哥今后的辛福可就看你了……”
“好!”刘之若笑呵呵的道。
回到屋内,刘述明的心情如同春日暖阳般明媚,他毫不犹豫地举起酒杯,爽朗地招呼道:“来来来,兄弟们,咱们共饮此杯,庆祝一番!”言罢,他仰头一饮而尽,尽显豪迈。
刘之野等人见状,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望着刘述明那明显愉悦至极的神情,纷纷暗自揣测。
“述明,你这是遇到什么大喜事了?怎么跟吃了蜜糖似的,满脸春风啊?”刘之野笑着打趣道,试图从刘述明那里探听一二。
其余人也是一脸好奇,纷纷投来询问的目光,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让刘述明如此开心。
刘述明卖起了关子,“呵呵呵,总之是好事!”
他刻意转移了众人的焦点,轻描淡写地换了个话题:“大哥,关于您让策划的那些抗震救灾演习,咱们年后是否还需继续筹备?”
“考虑到咱们厂的生产任务繁重,加之频繁的安全检查与抗震演习,确实给我们的生产进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无奈。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附和,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确实,之野,基层员工们的意见也不小,他们认为偶尔进行这样的活动足以,无需如此密集……”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显然对此事有着共同的看法。
自去年冬季降临,鉴于北方地区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刘之野果断提议,大幅提升了卫戌部队的救灾应急训练强度。
同时,刘之野也提议刘家庄地区,积极倡议并推动该地区加强救灾避难演练,确保民众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将损失降至最低。
至于其他地方,刘之野暂时也只能无能无力。
刘之野这不是在无的放矢,而且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与支持。
正因为他能主动加强部队对抗震救灾方面的训练,还受到了上面的表扬,相应地也加强了各级部门抗震救灾放面的重视。
因为十年前北河省台邢地区就曾经连续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在晋县东南发生的里氏7.2级地震。
这次地震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破坏,有感范围广泛,影响了周边多个省市。
还有去年年初,在辽东省海营县一带发生的7.3级大地震,是该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
当时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及破坏约500万平方米。
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南半岛,但由于地震前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这次地震也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成功的先河。
这次灾后,夏国军队就和各地救灾医疗队及时展开了救灾工作,交通和工农业生产一个月后基本上得到恢复。
当记忆中的地震果真发生后,早有准备的刘之野迅速行动,向上级申请调遣军区的几支工厂团,他们不顾疲惫,星夜兼程,火速抵达灾区,投身于这场艰巨的救灾与抢险中去。
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卫戌区的各支部队在救灾中磨砺,不仅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决心,更在地震抢险、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等多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未来的应急响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后刘之野还凭借其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的经验,精心编纂了一份题为《军队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地震救援实战与演练》的报告,交到上级。
这份报告以其详实的案例、深刻的见解,迅速引起了上级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上面随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部队深入学习该报告内容,以期在未来的应急响应中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展开救援行动。
从此各级部门对加强了抗震救灾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官兵对于提升专业素养、强化应急反应的处理能力。
…………
去年年初,易援朝所在的工兵团就驻守在燕山脚下。
这年2月4日海县的那场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也震动了他们这支驻守在燕山脚下的队伍。
当时海县还是寒冬刺骨的季节,人们应该早早回家取暖,但到了晚上七点了,本应是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整个海县就像一座空城,看不到一点的烟火气息。
原来当地的居民,都跑到了空旷的场地,躲进了早已搭建好的窝棚里面,几乎所有人都来了。
地震发生了,海县开始摇晃,地声隆隆作响,地面闪闪发光,近处可以看到一道道长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是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当天晚上20点30分,一阵急促的集合号吹响,所有干部战士很快聚集在大操场上,营长匆匆走来,告知他们接到命令,部队即刻开拔向营口方向开进,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大家救灾热情高涨,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到了,也都跃跃欲试,整装待发。
结果临出发时,营长来到队前,点名让易援朝留守在驻地。
易援朝当时大惑不解,坚持要求随队出发参加救灾。
这时,营长告诉他,说这是团首长的指示。
因为,灾区具体什么情况还不清楚,家里需要留守一部分人,看情况再去增援。
听到这,易援朝也只能打消了去救灾的念头,眼睁睁地看着大部队冒着余震出发了。
原以为他无法为灾区尽一份力量,结果一天后随着团后勤处李助理员的到来,让易援朝人生中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就在二天傍晚,当时易援朝带人还在操场上训练,只见李助理员着急忙慌得朝我们跑来,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急切的问道:“谁是易连长?”
易援朝连忙应道:“我就是!”
接着,李助理员说道:“我刚刚从营口赶回来,部分市区已被地震毁掉了,部队抢险救灾任务非常重,又严重缺乏物资,干部战士非常苦,吃不上饭,团首长让我带两辆解放车回来,一辆拉土木工具,一辆拉一车食物回去。
前方急需的是土木工具,今天我必须连夜赶回营口,那这车食物的任务就由你来完成吧,但是明天必须送到部队,越快越好。”
由于情况紧急,易援朝也没再耽搁,连夜带队赶往营口,总算是在规定时间之前,将这满满的一车食物送到了团部。
团首长见他们能在短时间里,送来一车食物,很是满意,可团首长并没有把食物留在团部,而是让易援朝负责送到各营部。
易援朝只好照办,结果到了各营,营首长又让他分到各个连队,发给战士们吃吧。
可当易援朝将食物分到战士手里时,他们不少人拿着也舍不得吃,而是把食物送给了受伤的乡亲和饿的前心贴后背的孩子们。
官兵一致、军民同心,这一幕幕,让易援朝备受感动。
而易援朝因为这次送食物,最后没有返回驻地,如愿地和战友们一起投身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目睹了灾难的可怕,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让他懂得了军人二字的责任。
第二天,他们来到市区附近一个煤矿,这里的居民区早已沦为了一片废墟,成排的平房全部坍塌,一些遇难群众的尸体裸露在瓦砾堆上。
车刚停稳,闻讯而来的群众就把他们围了起来,争着抢拉战士们去帮他们救人。
易援朝一看,认为救灾应当要有秩序,不能失控,如果干部战士能单独行动,定然事倍功半。
于是当即下令,以班排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展救灾工作。
由于他们接到的主要任务是运送伤员,因此没有携带必要的救灾工具,战士们只能拿着车上仅有的几把铁锨和洋镐投入战斗。
坚硬的水泥屋顶搬不动,砸不开,有的战士手指都磨出了血,当他们费尽全力把人从废墟中扒出来时,十几个人已经……,
易援朝等人不得已,只好用废弃的床单被子把他们裹起来,抬到空地上排起来等待……
不觉中午时间已过,战士们又累又渴又饿。
炊事班刚把大米饭蒸好,旁边的群众就围了上来,战士们看到饥饿的群众,就主动把饭碗让给了群众。
易援朝看到有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蹲在行军锅旁,用勺子使劲地刮锅底的煳渣渣,一边吃一边嘟囔:“多吃一口就能多活一天。”
他心里不知滋味,就从自己的碗里拔了一些饭菜给老人。
二师工兵团是从去年2月5日凌晨进军海县的,后来一直到3月中旬才撤离,在近四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与海县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
在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中,工兵团和其他兄弟部队一样,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在抗震救灾中树立的学习榜样。
…………
第443章 七六年春
第443章 七六年春
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寒冬过后,大地解冻,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冰冻的河面融化,这就是“开河了”。
早年间,永定河开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善开河”,一种是“恶开河”。
“善开河”是河流里的冰冻自下而上逐渐化开,流水顺畅,这需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恶开河”则恰恰相反,一夜之间河就开了。
原来冰冻如镜的河面变成了流淌的河流。
水流载着冰块向下游流淌,往往形成“凌汛”。
冰块被冲到岸边,在岸边层层叠起,甚至堆积成山,特别危险。河中巨大的浮冰能将大桥的桥墩撞毁,将桥板冲走。
河中巨大的浮冰能将大桥的桥墩撞毁,将桥板冲走。
河道中冰块堆积能够形成“冰坝”,阻塞河流,给下游造成水灾。
刘之野小时候,几乎每年都会碰上一回这个“恶开河”的情景,颇为壮观。
记得有一年刘家庄的永定河又“恶开河”,由于冰块堆积,在刘家庄村附近的河道里形成了冰坝,河水上涨,汹涌的河水就冲进了离河岸几十丈远刘明文粮店和刘成家的屋子里,冰块在院子里堆了一大片。
所以,在刘家庄每当这个时期,就要加强沿河巡逻,一遇到险情就要及时处理。
不过这十几年好多了,持续多年的多永定河两岸的护提工程,以及水利工程,再也没有让刘家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
为什么会发生“恶开河”呢?
在刘家庄有个传说,传说永定河里有一条黑龙,每年初春要清河底,把河里积存了一年的脏东西都翻上来,使它所居住的永定河变得清洁。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永定河中,潜居着一条心地善良的大黑龙。
每年惊蛰时节,大黑龙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疏浚河道,唯恐两岸居民遭受水患。
人们怕大黑龙流入大海,再也不能造福百姓,于是在卢沟桥的分水桥基处放置了斩龙剑,黑龙便不敢闯过,只好在刘家庄至卢沟桥一带活动。
永定河“恶开河”,虽然凶险,但是刘家庄的老百姓喜欢“恶开河”,俗谚云:“恶开河,年景丰;善开河,害虫多”,“恶开河”预示这一年庄稼不长虫子,粮食丰收;善开河的年头儿,农田要受虫灾。
“恶开河”形成的真实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先融化了,水流流向下游。
由于下游的河面上有一层厚厚的冰盖,水流只能从冰盖的下面走。
水流越来越大,冰盖下面狭小的空间就容纳不下了,水流向上拱起,但受到了冰盖的阻隔,从而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如同在河底埋上了炸药一般。
冰盖一旦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就会爆炸开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河里发出“嘎巴嘎巴”的冰裂声,大约一两个小时之后,河道恢复了平静,时间不大,就会听见“嘭嘭”的巨响,从刘家庄附近的河段向下游接连响起,如同一连串的连珠炮,这就是冰面爆开了的声音。
巨大的爆炸力能将四五平方米的大冰块抛向高达十几米的空中,然后甩到几十米外的岸边,那壮观的场面可想而知。沿岸的人们称此为“恶开河”。
第二天的清晨,沿岸的人们到河边去看“恶开河”后的壮观景象,河中大小冰块如同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顺流而下。
岸边由冰块叠摞起来的冰墙,有的地方达四五尺高,非常壮观。在冰块之间,人们能够捡到一尺多长的大鲤鱼。
当年永定河上建有木板桥的村子都有负责搭桥拆桥的“桥会”,每年快要开河的时候,为防止桥板被冲走,“桥会”的人都要日夜巡检。
如果是“恶开河”,就要依次向下游报警,以便不失时机地拆去桥板,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