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
傻柱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站说了句公道话:“我说,差不多得了,二大爷,您老要是不去翻贾家的旧账,贾大妈她也没道理去骂您,我看您二位都有错,都是街坊邻居的,就这么算了吧!”
“没必要上纲上线的,散了吧,大家伙等会儿还要上班呢!”
追求了一辈子当官的梦想,好不容易得偿所愿的刘海中,岂能轻易答应。
他正想怎么在街坊邻居们面前,找机会抖抖威风,这不机会就来了嘛!
“你说算了就算了,你算那根葱啊,刘光天、刘光福、我命令你们几个把贾张氏抓起来,送到……”刘海中现在膨胀了,根本就不吊傻柱。
刘光福、刘光福这哥俩现在根本惹不起自家老子,迫不得已,只得硬着头皮朝贾张氏逼近。
贾张氏见状,脸色瞬间惨白,双腿颤抖不已,连声呼救:“不,不要啊,京茹,你快帮帮我!”
秦京茹虽对贾张氏并无好感,却也不能坐视刘海中将她带走。她鼓起勇气,向刘海中恳求:“二大爷,看在我的面子上,您就饶了我婶子这一回吧!”
刘海中面色一沉,语气坚决:“秦京茹,别忘了,我是组长,你必须听我的。”
秦京茹闻言,只得默默闭上嘴,心中五味杂陈,左右为难。
傻柱见状大怒,他见不得某人狗仗人势,这犟脾气也上来了,于是大喊了一句:“我看谁敢?刘海中你当个破组长就了不起了?”
“今儿个,我把话撂这儿了,你敢带走贾大妈试试?”
刘海中正自得意忘形之际,傻柱的一席话如同冷水浇头,令他怒火中烧,咬牙切齿。
“哼,傻柱,你竟敢如此嚣张!不让带人走是吧?咱们走着瞧,我这就去厂里搬救兵……”
易忠海与闫埠贵一瞧不好,这事闹大了,真把厂里的那帮人叫来,傻柱与贾张氏绝没好果子吃。
两人连忙上前劝阻刘海中:“老刘,您息怒啊!这等小事,何必劳师动众到厂里解决?不如让我俩来代为训诫他们一番,您看如何?”
刘海中根本不听这俩人的和稀泥,坚持要去厂里办了傻柱跟贾张氏,“你俩也甭跟我玩里根儿愣,就去厂里,我有的是法子治他们,哼,你们都给我让开……”
贾张氏闻言更是害怕,吓得是站都站不稳了,心里懊悔地想:“完了,完了,早知道,何必去惹他,这可咋整啊……”
而傻柱却不屑地道:“去就去,我还怕了你不成?”
闫埠贵闻言,冷冷地呵斥道:“柱子,你给我住嘴,立刻去向你二大爷道歉。”
傻柱虽未再言语,却倔强地扭过头去,脸上写满了不屑与倔强。
刘海中见状,怒火中烧,怒斥道:“瞧瞧他那副德行!都闪开,今天我非得好好教训他一顿,谁来都不好使!”
“是吗?刘海中同志,那我说话好不好使?”许大茂从后院回来了,正好瞧见眼前的这一慕。
许大茂本不想管贾张氏,不过傻柱也被牵扯进去了,他却不好不管了,否则傻柱出了事,刘之野那边他可不好去交代。
刘海中大怒道:“许大茂,我劝你少管闲事,我们的事还轮不到你来插手,别忘了咱俩也只是一个级别而已。”
许大茂微微一笑,淡然说道:“刘海中同志,你恐怕有所误解。我们之间的地位已然不同,我即将晋升为副主任,而你,未来或将在我麾下。”
刘海中惊愕地瞪大了眼睛,脱口而出:“你说什么?你要升任副主任了?我怎么一点风声都没听到?你该不会是在拿我寻开心吧?”
许大茂淡然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信不信随你,反正等会儿一到单位,真相自会大白。”
刘海中闻言,脸色瞬间变得复杂难辨,最终他紧咬牙关,勉强挤出一句话来:“好,我就姑且信你一回。反正他们两个也跑不到天边去……”
闫埠贵见状,连忙插话道:“罢了,今年的团拜会就到此为止,大家各自去忙吧。”
于是,四合院里的新年团拜会,略显仓促地落下了帷幕,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刘海中轻蔑地瞥了傻柱一眼,冷哼一声,随即趾高气扬地大步离去,留下一串嚣张的背影。
待刘海中离去,四周的邻里也陆续散去。
闫埠贵唤住了傻柱,语气中带着几分责备:“你何苦去招惹他呢?你又不是不清楚他……”
傻柱轻瞥了刘海中渐行渐远的身影,淡然一笑:“我怕他?且让他风光几日,不久之后,自有他哭丧着脸的时候。”
闫埠贵苦笑着摇摇头,“大家都是怎么了?”说着,他也不管傻柱背着手就走了。
“嗨!这闫老西……”傻柱嘟囔了一句,赶紧回家换衣裳,要去上班了。
…………
果然,新年的第一天,许大茂在工人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GWH副主任,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红星厂以及南锣鼓巷四合院。
自此,许大茂正式踏上了红星厂这个广阔舞台的中央,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而刘海中闻讯,脸色瞬间阴沉,他原本满心期待能荣升小组长后,借此机会在院内扬眉吐气,未曾想半路杀出个许大茂,稳稳地坐在了他的上头,让他心中的算盘落了空。
而后勤一食堂的副主任傻柱也是微微一愣,但他并未心生嫉妒。
现今,他与许大茂的关系颇为融洽,两人皆是同一大哥麾下的得力干将。许大茂若有所成,他自然也能分得一杯羹。
至少,有许大茂在旁,那些纷扰杂事便不会轻易找上他们的门来。
许大茂步伐稳健,带着一股不可言喻的自信,踏入了副主任办公室。一名青年干事紧随其后,语气中满是敬意:“许主任,真是可喜可贺。这办公室,您看是否需要稍作调整,以更贴合您的风格?”
许大茂环视了一圈这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注意到所有座椅都已焕然一新,特别是他办公桌后那张气派的真皮大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嘴角不经意间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轻声道:“不错,陈瑞同志,这样就很好了,不必再费心改动,免得给办公室的同事们添乱。”
陈瑞闻言,笑容满面地答道:“许主任,您太见外了。能为您服务,是我们分内之事,应该的!”
许大茂见状更是得意,“哈哈哈,好好,陈瑞同志你很不错,不过,我跟你提个意见啊!”
陈瑞立马正色地道:“许主任,您请说。”
许大茂笑着道:“以后别许主任,许主任的,我只是个副的,让主任听到了可不好,你明白了吗?”
陈瑞故作恍然大悟状,笑道:“哎呀,还是许主任的觉悟高啊,我一定虚心改正……”
许大茂闻言,爽朗一笑,轻轻拍了拍陈瑞的肩:“行,那你先去忙吧,有需要我再找你。”
等陈瑞离开后,许大茂就再也装不下去了,只见他欢呼一声“呦呵!”
然后,直奔那张大皮椅子而去,就这么一屁股坐在上面,开始自我陶醉了起来。
片刻之后,许大茂脑海中闪过一事,他迅速瞥了眼门外,随即拿起电话,拨通号码后,直接道:“喂!刘哥,是我,大茂啊!”
电话那头,刘之野接起,声音中带着一丝疑惑:“哦,大茂啊,昨儿不是刚拜过年嘛,今儿个又有啥事?”
许大茂的声音里难掩激动:“刘哥,这次可不是给您拜年,是给您报喜啦!我升副主任的事儿,成了!”
刘之野闻言,眼中的精光一闪,说了句:“好,好,你干的不错,记住那人,不要亏待了他。”
第407章 上山下乡
第407章 上山下乡
1968年深冬的一个清晨,京城被一层厚重的寒意笼罩,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行人无不紧裹着厚重的冬衣以抵御刺骨的寒冷。
今天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二十多度,路上的行人们纷纷被冻得直打哆嗦。
刘之野迎着刺骨的寒风,匆匆步入自己的办公室。门刚合上,他的通讯员小曲便敏捷地迎了上来,接过他手中的大衣,细心地挂在了一旁的衣架上。
“首长,早上好!这是刚泡好的热茶,您先暖暖身子。”小曲的声音温暖而恭敬。
刘之野微微颔首,简短地询问:“今天的报纸到了吗?”
“已经放在您的办公桌上了。”小曲迅速回应。
刘之野步至办公桌旁,几份报纸赫然在目,《人人日报》、《解F日报》等整齐排列,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而《人人日报》摆放在最上层,今天的报纸,那头版头条加粗加黑的大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刘之野的注意。
刘之野的面色随之凝重,他毫不犹豫地拿起这份报纸,目光如炬地沉浸于字里行间。
果不其然……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2月22日,夏国《人人日报》引述了XXx最新指示,号召城市中的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中的广阔天地中,用汗水与勤奋开辟新道路。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一年,无数满怀激情、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响应号召,离开城市走向偏远农村,开始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历程。
刘之野只有他深处在这个激情的时代里,才明白了,为什么后来会有两千多万.
说实话,面对目前夏国的一些形式,这很有必要。
一是,这两年,夏S两国因为二是,这对于此时夏国的城市来说,还无法负担起如此多的人口。
如何安置大量的闲散人口成为了此时的新夏国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时的农村建设对于知识分子的需求呈现着巨大的空缺,而城市却积压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既然城市里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如将他们投放到祖国的各个急需发展建设的农村地区。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将知识带入农村,给农村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让青年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创造价值。
上山下乡让这些知识青年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有自己的一份工作,并且自食其力,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国家的就业问题。
而获益的不仅仅是城市,农村乃至边疆也同样因为这些城市里输送出的知识分子而获益。
首先最直接的便是增添了土地耕种的有生力量,大量的知识青年涌入农村和边疆,开垦荒地。
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去建设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来普及教育,给地区带来繁荣与兴盛。
他们与当地的农民一起耕种,一起劳作,一起奔走在生产一线,紧密的和劳苦大众坚定的站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赣省的共青城、西疆的石河子,还有天南省的橡胶林,都闪耀着上山下乡所带来的切实利益,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另外上山下乡也为边疆的和平稳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这时期的夏国,像是被两个超级大国堵在夹缝中生存一样。
北有S盟,外有M国,国际形势对夏国十分严峻。
这使得夏国不得不为国家的发展留下后路,储备人才。
这时,大量的知识分子从城市来到农村,前往边疆,为祖国建设和开发那些之前从未开发过的地段。
保证了夏国的大后方建设,也建设了边疆地区,同时又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砺出坚毅的品质,形成了一支不容忽视的青年力量。
而这股力量,也在多年后的改革开放中爆发,为夏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出来巨大的潜能。
随着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的兴起,也为城乡交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在此之前,城市与乡村的隔阂由于旧夏国阶级的限制仍有残留。
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开展,使得广大的劳苦民众和城市的知识分子结合得更加紧密,他们在一同劳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使得原本联系并不多的城市与乡村产生了更多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人们开始将眼光投向乡村,开始了解这片他们之前很少了解的区域。
农村的民众也开始了解城市的习惯与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
即使后来在这些人返回城里时,这种交流的形成也未曾中断,反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后来的城乡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实际上,新夏国地农村真的急需这些知识分子来改善情况。
新夏建国初期,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尽管在党的领导下,人们度过了难关,但夏国还是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
这引起了夏国最高领导层的密切关注,为此领导人还感慨道:“粮食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出身农村的领导人深刻意识必须改善农村的生产情况,而要做到这一步,知识分子的加入十分有必要。
比如说,在京西地区开始崛起的刘家庄,他们就是因为早早地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引进了一大批的知识青年后才经济腾飞的,否则单凭刘之野一人是做不到这么大的成就。
所以,早在57年,夏国领导层指示:“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
64年1月,夏国领导层和政务院就动员了一批知识分子下乡劳作,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口号。
“上山下乡”的这一决定,是想要改善农业落后于工业,乡村落后于城市的情况。
“上山下乡”,也为夏国今后筛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务实、愿意奉献的知青。
在还未“上山下乡”时,知识分子对于夏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大都没有太多认识。
而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逐步进行,知识分子们看到了农村的客观现实,经历了严酷的环境考验,
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他们原本虚幻的梦想开始真实起来。
正是因为“上山下乡”,让知识分子们看到了真正的夏国农村和夏国国情,让他们在思考夏国未来发展时不会偏离跑道。
因为见识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苦,使得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改变这样处境的想法。
这样的经历虽然艰难,但却给予了他们实事求是的品质;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那个改变落后现状的愿望!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