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249章

作者:笔下宝宝

  “哇……”地一声,这小丫头就哭了起来。“坏姑姑……呜……我不要理你了……”哭着刘跑开了。

  等邓茹不明就里的出来找刘之若算账的时候,刘之若还振振有词道:“我这可是为她好,小贤天赋异禀,自然应该多下功夫学习咯。”

  邓茹一听,顿时气笑了,挥手欲打她的小女儿:“小贤确实聪明,但她才四岁多,好家伙,现在就让她学这些,这未免也太早了吧!”

  刘之野归来,小贤即刻上前告状。他听后苦笑不得,转头对刘之若直言:“你就当个人吧……”

  刘之若无论面对何人,总是以一套固定的说辞应对,坚决否认自己有意捉弄小侄女的事实。

  “哥,你别不知好歹,我这可是为小贤好,为了给她找合适的学习书本,我容易吗我,逛遍了京城,你瞧我这小腿都遛瘦了。”

  虽然刘之若说的牵强附会,但是不可否认地是,小贤确实是智商高。

  也不知道,是不是家族基因好,她打上幼儿园起,便学习速度惊人,如今已熟练掌握加减法,甚至能流利背诵十几首唐诗,真是令人惊叹。

  要不是她年龄实在太小,以这知识量都可以去读小学了。

  刘之野夫妇忙于工作,小贤自幼便由爷爷奶奶悉心照料,聪明伶俐,天赋异禀。

  二老对她溺爱有加,导致她有些肆无忌惮,敢于闯祸,经常打的小朋友们狼奔猪突,逐渐展现出“街头小霸王”的苗头。

  让刘之野都有些头疼不已。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首先是拜天地,然后是拜祖宗(牌位),再往后是拜高堂尊长,即晚辈向长辈拜年,施礼时要从辈分最高的开始,一般是爷爷、奶奶、父母、叔婶。

  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等给家中的长辈拜完年以后,才能外出向本家亲威拜年。

  刘之野带领着小辈们给,几位长辈行叩首大礼,然后祝愿几位长辈们新年好,然后一家人在去吃饭。

  吃完初一的饺子。

  刘之野穿上新衣服,就抱起小贤,领着甘凝妯娌三人及小妹,踏上了拜年之旅。

  今天他们任务挺重,刘氏可是一个大家族,需要他们家拜访的人家可不少,不抓紧点时间,恐怕一天都拜访不完。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哥,嫂子们过年好!”“哎!您也好!”

  一路上,碰到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家都互相拜个年,图个吉利。

  老京城人规矩大,拜年也不能胡乱拜,否则会让人笑话。

  一般晚辈们向长辈拜年时所用躬身作辑,俗称“吉拜”。

  就是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手握右手,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平辈间的拜年是抱拳拱手,男人们标准的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正月里拜年,有多种行礼形式,叩头、作揖、握手、拥抱.,但其中,作揖是老京城人最常用的礼仪。

  老话说“人情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拜年,多了个人们相互“走动”的机会。拜年既是一种礼儿,也是一种人情。

  按京城的老礼儿,大过年的走亲戚、看朋友,不能空着手儿上门。

  老京城人送年礼非常有讲究,但无论怎么讲究,年礼大体上都是以“吉祥”为主题的。

  说到送礼,刘之野其实也挺为难,主要是如今刘家庄的亲戚们啥都不缺,他只好别出心裁的另想辙了。

  这不,他们一家人大包小包提溜的就是刘之野特意去定制的“京八件”。

  京八件点心匣子属于比较传统的京城年礼,里面是由八种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糕点组成,包括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泥糕和豆沙糕。

  这些糕点不仅口感丰富,而且寓意吉祥,常用于节日和庆典中。

第351章 六五年到来了

  第351章 六五年到来了

  一过元宵节,这年就算过去了。

  那时,人们管元宵节也叫“年消节”,不光是谐音,还因为是吃过正月十五的晚饭,放过家里剩下的最后一挂爆竹,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这年月里,社会资源匮乏,人民生活普遍十分困苦,尽管在集市上偶尔也能买到现成的灯笼,但大多数人都舍不得花那一、两元钱。

  不过,这也难不住伟大的劳动人民们。

  每到正月十五前夕,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都要亲自动手,给家里的小孩子们扎制个灯笼。

  刘之野记得小时候,父亲刘竟斋给他们兄妹几个,扎制的灯笼总是叫做“红火蛋”。

  刘竟斋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竹帘mⅰ浸泡水中,然后弯成圆形,以细铁丝固定,做成灯笼骨架,然后在其周围用糨糊粘上红纸,犹如一团红红的火球,故称“火蛋灯”。

  接着在那个小木板左右穿上两根平行的细“米丝”,然后从红红的“火蛋”中间的圆洞里穿过,小木板便成了灯笼的底板,上面可以黏上蜡烛;细长的铁丝上面挽个圈,系上绳子,用一根细棍挑着,装满他童年欢乐的小灯笼就做成了。

  灯笼做好后,期盼着等到正月十五的前夜。

  夜幕还未降临,小刘之野便忙着拿出父亲给买的那盒细细的,短短的,小小的红腊烛,将腊烛点燃,倒竖起来,让溶化了的腊液滴在小木板上,然后迅速地将腊烛底部沾在小木板上。

  再等到夜幕降临,他便拎起灯笼,小心翼翼地走向巷道,此时狭长的巷道里渐渐热闹起来,远远望去,灯笼忽明忽暗,星星点点,宛若空中繁星。

  这里仿佛成了灯展会:方形的、圆形的,棱形的;南瓜灯、鱼形灯、蝴蝶灯……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按照老辈传下的习俗,这灯笼要从十四晚上打到十六晚上。

  所以孩子们格外小心,尤其是纸糊的灯笼,必须“手持木棍要放平,脚踩地面小心坑”。

  否则,灯笼就会左摇右晃,如果再刮点风,稍有不慎,灯笼就会“引火烧身”,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这天刚入夜,就会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大街小巷穿行,锣鼓鞭炮声让孩子们的心喧嚣起来。

  刘家庄今年喜获丰收,村委会特地首次策划了一场盛大的烟花会,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烟花在空中绚烂绽放,仿佛填满了每一寸空间,为昏暗的天空绣上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一個个烟火飞入空中,光彩夺目,有的如同流星划破夜空,一闪即逝;有的宛如瀑布从天而降,气势磅礴;还有的仿佛菊花盛开,娇艳动人。

  地面上,人群熙熙攘攘,宛如繁星闪烁。小孩子们手持灯笼,在人群中穿梭,不时放出绚烂的呲花,为这繁华的夜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活力。

  还有调皮的熊孩子,不时地在人群不远的地方,点上一个“二踢脚”,“叮——嘡——”。

  大人们的活动,同样是丰富多彩,有“跑旱船”、“踩高跷”、“样板戏”、“扭秧歌”、“舞龙灯”、“京剧”、“歌舞团表演”等等娱乐节目。

  这场全民活动,事后统计大约有将近四万人来参加,连附近的村镇都有人来看热闹。

  刘之野一家今年的团圆饭吃的比较早,就是为了出来好早些出来看热闹。

  这是刘家庄从来没有见过的欢庆场面,所有人都不想错过。

  过十五吃团圆饭,家族成员们都要赶回来,阖家团聚一堂,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团圆饭,代表过了一个圆满的年。

  如果有个别成员在外,确实赶不回来,也要在饭桌上给留个座位,摆上碗筷,当作此人在场。

  刘家人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讲究的,每道菜都有寓意,例如,每年的餐桌上必有一条红烧鲤鱼,因为“鱼”和“余”谐音,预示着“年年有余”。

  四喜丸子是在一个盆里盛着四个大大的红烧猪肉丸子,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大喜事。

  一大海碗红烧五花肉,肥瘦相间,色美味香,寓意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用砂锅清炖一只整鸡,热气腾腾端上桌,“鸡”与“吉”同音,象征“吉庆”之意。

  烧羊肉是把大块的羊肉用小火炖熟,捞出来风干去掉水汽,再用香油下锅炸焦,装盘撒上椒盐,真是太好吃了!为什么要用羊肉呢?因“羊”古与“祥”通用,有吉祥的意思。

  摆在餐桌中央的是一个八宝火锅,里面的食材有荤有素,有丰富多样的海鲜,炭火烧得汤水滚开,寓意今后的日子过得热烈欢腾。

  素菜必有芥末墩儿,这是下酒开胃的凉菜,北方冬季当家菜就是大白菜、萝卜、土豆;还有一些大棚蔬菜,例如,茼蒿、菠菜、油麦菜等等。

  所以选上好的白菜心,圆圆的一截儿,浇上金黄色的芥末汁,倒上米醋、香油,可解油腻,颜色形状像金元宝,吃起来图个吉利。

  还有一碟“心里美”萝卜丝,用醋糖一拌,鲜红水灵,酸甜可口,吃起来嘎嘣脆,也是祈求来年日子有声有色,事事顺心。

  过十五得吃汤圆,不过刘家人不太好吃甜食,就买了一些汤圆,没有自己做,就为了应应景。

  虽然没有自己做汤圆,但是他们唉吃饺子。

  今天的主食是饺子,饺子的形状又很像一个个小元宝,寓意着新年发财,元宝滚滚来。

  今儿个下午,全家都动手参与做年夜饭,洗菜、和面、切肉、剁馅儿,真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包饺子时,总是大伯母亲手和馅儿,因为饺子好吃与否,全在馅儿上。

  包的时候全家上阵,围着八仙桌一边说笑,一边干活儿,再把包好的饺子一趟一趟往厨房里运送。

  待晚上餐桌饭菜摆好,按长幼就座,老爷子要坐在坐北朝南的正座,其次是大伯父伯,父亲刘竟斋和母亲邓茹,最后才是刘之野这一代人。

  吃饭也是爷爷先动筷子,然后大家开始吃喝,家庭的规矩是必遵的。

  他们家这一大桌子团圆饭,每样都有说道,里面满满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啊。

  刘之泰因远在东德未能出席,但其余家人均已齐聚一堂。

  今年,他们家中又添了两名新成员,刘文刘武这小哥俩,且还有一个即将加入这个大家庭。

  因为,刘铁林的老婆郭琳的肚子里也迎来了新生命,预计在今年九月左右分娩。

  刘之泰春节过后,将正式出任特警大队中队长一职,同时,他也在政法学院深造,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刘之野凝视着眼前这位沉稳内敛、英气逼人的弟弟,心中满是欣慰。他的小老弟,终于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之泰,工作上若有需要协助之处,尽管直言。我虽已离开公安系统,但人脉尚存,关键时刻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实际上,在过往的情境中,刘之野是绝不可能对刘之泰说出这样一番话的。

  他担忧刘之泰滥用他的关系,肆意妄为,恐对其日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如今的刘之泰,已让人彻底安心。他成熟稳重,吃苦耐劳,无惧流血牺牲,全心投入工作,且品行端正,深得人心。

  刘之野想重点培养他这个弟弟,助力他在公安系统内走的更远。

  “这就是我们刘氏的曹子孝啊!”

  闻言,刘之泰黝黑脸上一愣,他的哥哥从来都是对他严厉有加,什么时候这么宽以待人啦?

  “哥,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对了,您尽管说,老弟绝对听您的。”刘之泰忐忑不安的说道。

  刘之野见状,知道他是误会了,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是你想的那样,我的意思是,今后碰上什么困难了,尽管跟我说,别闷在心里。”

  刘之泰最是崇拜这个哥哥,见哥哥难得对他这么宽松,顿时感动不已,“艾!好嘞!谢谢哥……”

  “哥,我来敬你一杯!”他激动地站起来要去给刘之野敬酒,却差点碰倒了面前的酒瓶子。

  “臭小子!马上就要当爹的人了,还这么毛燥。”刘之野见状笑骂道。

  然后,他也站起来与刘之泰碰个北,将杯中酒一杯到底。

  老爷子稳坐首位,目睹二孙辈间深厚的情谊,心中满是欣慰,悠然地品了一口小酒。

  他内心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儿孙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家族繁荣昌盛。此刻的他,即便离世,也了无遗憾。

  老爷子心中唯一的牵挂,便是那份对中医事业的深厚情感,他的一生都与中医紧密相连,无法割舍。

  因中医之缘,他邂逅了生命中的挚爱。然而命运弄人,她离世过早,未能见证子女们的辉煌成就。

  孙子刘之野想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真的挠在了老爷子的心底里。

  他一辈子救死扶伤,对中医药的感情无比深厚。

  多年来,中医的日渐衰落,老爷子目睹这一切,心中满是痛惜。

  他虽有心,但个人能力终究有限,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束手无策。

  

  刘之野归来,力主振兴中医药。老爷子闻讯激动不已,仿佛重返青春,即便年过八旬,对中医的热爱仍如当年般炽热。

  每天,他天不亮就去了药山。爬山涉水,无视风霜。

  有时候,他还会去村里的中医药学校带带孩子们,与学校的老师们探讨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乐此不疲。

  也许正是有这么一位万家生佛的老人在,刘氏一族才能如此兴旺发达吧。

  在这个时代,人们仍存迷信之心。随着刘家庄的繁荣,迷信之风愈发盛行。人们深信是祖宗的庇佑、风水的优越以及村里良好的风气共同铸就了这片土地的兴旺。

  老爷子曾经作为族长,他行善积德,以身作则,赢得了族人的深深尊敬与无尽爱戴。

  逢年过节,前来探望他老人家的人,那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大伯望着满脸笑容的老爷子,直接提议:“爹,孩子们都在这儿,您给他们几句鼓励的话吧。”

  老爷子微微颔首,这早已成为他们家的新年传统。每逢岁首,长辈们总会鞭策鼓励小辈们,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