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笔下宝宝
蒋副厂长果断地说道:“就按你说的办,还需要什么帮助你尽管说。”
正在这会儿,周卫国满头大汗的回来了。
刘之野赶紧问他:“小周,有什么发现吗?”
周卫国拾起茶缸子“咕咚!”“咕咚!”地连喝几大口茶水后,才一抹嘴说道:“刘处,从咱们厂到北新桥营业厅直线距离只有5里地,我们来回都排查了两边,但都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刘之野默默地走向墙上挂着的京城地图,比划着红星厂与北新桥营业银行营业厅的距离。地图显示,红星厂位于东直门外,银行则在东直门里,两者之间相距不远。沿着地图往西三里地,便是杨雪与徐大龙的家。可以说,他们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
刘之野再次梳理了事情的经过,杨雪是在早上8:30从红星厂南门出发的,到达银行时并取到款后的时间大约是9点左右,取款后她便离开了。
然而,南门的保卫人员并未看到杨雪返回红星厂,她的丈夫也没有见到她回家。
综合这些信息,他可以大致推断,杨雪的失踪时间应该是在9点到9:30之间。可能时间更短,因为无论是回家,还是返回厂子里,骑着自行车的情况下,只需要不到10分钟。
基本可以排除她携款潜逃的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内消失不见,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她被绑架或者劫持了。
他站在众人面前,沉稳地开口道:“我认为根据杨雪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的了解,她不会携款潜逃,最有可能的是她遇到抢劫的,最坏的结果是已经遇害了。
而且很有可能是熟人作案。
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朗朗乾坤之下,一路上又都是宽敞的马路,两边店铺林立,行人是人来人往。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是陌生人要绑架或者抢劫杨雪,她一定会警惕或者反抗,不可能没人注意到。”
此时,老葛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惊异的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位杨雪同志选择走了胡同小路返回红星厂,才遭遇了劫持呢?”
刘之野听了这话,轻轻地摇了摇头,否定道:“你们看地图,走大路经过东直门再返回红星厂是最为便捷的路线。而若选择走任何一条胡同,反而会弯弯曲曲地绕远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选择显然不合常理,更何况杨雪同志在生活上是一个非常有规律的人,从她家里的环境就可以看出。
她的生活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绝不是那种心血来潮、随性而为的人。”
“她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刚刚走出银行,就被一个或多个熟人碰上了。
这个凶手对她很熟悉,知道她那一天会去取钱,走的什么路线,而且有足够的理由让杨雪跟他(她)走,才被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绑架或者劫持了。”
“而且,这个熟人住的地方离银行很近,很可能就在银行附近的几条胡同里,太远了杨雪拿着这么多款也不会选择去。”
董副厂长越听眼神越亮,刘之野的分析让他深以为然。银行门口的大道清宽敞明亮,顺着大道往东就是红星厂,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杨雪为何偏离了大道,选择走小路呢?肯定是有临时碰上事,让她不得不走胡同小路。而能让她放下戒备,安心跟着走的,只能是熟人关系较好的人。
蒋副厂长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看到了希望。他转向刘之野,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接下来想怎么办。”
刘之野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不再婆婆妈妈。他派人去找徐大龙,指了指地图说:“徐大龙同志,你看看附近有没有你们熟悉的人。”
徐大龙扫视着以北新桥营业厅为中心的圆形区域,思绪在脑海中不断游走。“领导,这里有我们两口子认识的府学胡同的魏老三,仓夹道的老李,新太仓胡同的高家兄弟,草园胡同的……”他详细地列举着每个人的身份和位置。
刘之野立即派人记录下这些人的住处,接下来就是要重点进行搜查的对象。
他看了一眼手表,发现时间已经是12:35。三个多小时过去,黄金救援时间在24小时以内,时间越短,被救援者的生还几率就越大。杨雪出事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他的心情愈发沉重。
于是刘之野迅速做出了决定,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拨给了东城区治安管理大队。
第211章 拉网搜查
第211章 拉网搜查
刘之野对着电话那头的教导员徐世芳道:“老徐!我这里有紧急情况需要你们的帮助……你马上带队前往北新桥营业厅附近,参与排查!”
他挂断电话后,命令在场保卫处干部:“除留守人员外,全员出动,带上杨雪的照片,对指定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
然后他向蒋副厂长敬礼后,语气严肃地表示:“领导!我们这就开始行动。后续事宜,就需要您向上级汇报可。”蒋副厂长点头,表示理解。
随后,刘之野带上一队人马登上了大解放,风驰电掣般的去了新街口营业厅附近。
另一边,东城区治安大队也紧急集结,警铃大作。
“呜……呜……呜”
“快,快,紧急集合!”
队员们迅速冲出岗位,整理装备,全副武装。他们身着制服,头戴警帽,眼神坚定,步伐稳健。
在刘芳亮的一声令下,他们登车向预订地点进发,准备配合红星展厂保卫处展开一场拉网行动。
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队伍,他们不仅拥有高超的技能和战术,还具备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将用自己的力量,为维护东城区的安全贡献力量。
在北新桥营业厅附近,两方人马几乎同时抵达,与当地的派出所同志汇合。
其中一位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身穿深蓝色警服,眼神凌厉,正是北新桥的所长冯钢同志。
刘之野作为现场职务最高者,肩负起指挥行动的重任。他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在场领导干部阐述了案情经过,重点突出、逻辑严谨。
“老刘、刘冯和杨雪疑似失踪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遭遇绑架或不幸遇害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此,各位同志需提高警惕,这作案人员显然不是寻常小毛贼。务必保持高度警觉,以防不测。”
“是!”“是!”刘芳亮、冯钢立即严肃认真地回应他。
刘之野对两名负责人吩咐道:“老刘、老冯你们分别率领一队人马,从头条胡同、板桥胡同往东搜索,草园胡同往南进行搜索,东直门往西搜索的任务就交给我了。”
“重点是以上这几位徐家的熟人,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派人汇报于我,不要擅自行动……”
“好的,刘处。”俩人领命而去。
…………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在北新桥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的同志,带领下一场拉网式的排查,正在有条不紊地挨家挨户地进行着。
刘之野眉头紧皱,目光紧锁着不断缩小的范围。耳边传来同志们汇报的各种情况,他认真倾听,神情愈发凝重。
在拉网排查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了躲在家中聚众赌博的赌棍,以及在街头巷尾暗地里兜售特殊服务的“小姐姐”,还有那些到处乱窜的街溜子。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这片朗朗乾坤之下,居然还有这么多鼠盗狗窃之辈的存在隐藏在革命群众中。
这也算是搂草打兔子了,可惜就是没有发现有关于杨雪的丁点线索。
“新夹道胡同的李大膀子家里有所发现吗?”刘之野盯着地图,询问道。
李明立刻回应:“李大膀子也是咱们厂里的工人,现在他已经证实,今天一直都在车间里没有外出,他的同组班长可以作证。而他的妻子则常年卧病在床,没有行动能力,基本上排除了他们犯事的可能。”
刘之野听了点点头,在地图上画了个圈标出夹仓道。
接着他问:“其他需要注意的人家有什么情况?”
李明看了看记录,说:“草园胡同的马新良,道是搁家里,但他也有人证。因为上午他一直在帮邻居换瓦,中午还在邻居家吃了顿饭。我们到他家搜查过,没发现异常。”
在排除俩人后,目前仅剩下府学胡同的魏老三、新太仓胡同的高平、高原兄弟以及北沟沿胡同的卫兴国等人仍没有信息传来。
没有消息,其实并不是好的消息。要是杨雪不是在这范围内出的事,事情反而就更难办了。这年月里没有监控设施,这茫茫人海中要找到她可不容易。
但愿她会平安无事吧!
“领导,府学胡同的魏老三那边也排查完了,没有任何发现。”
“报告,北沿沟胡同已排查完毕,卫兴国家里暂时无人。据邻居所说,他们两口子已去乡下老家。”
刘之野闻言精神一震,紧忙问道:“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走的吗?”
这名前来汇报的公安战士说道:“听院里的管事大爷说,他们一家三口昨天走的,老家是通州的。”
刘之野点点头,想到通州并不算太远,骑上自行车小半天就能来回一趟,这卫兴国倒是有可能趁着回家老家的借口带着老婆孩子先行离开,留下不在场证据,然后再悄悄第二天返回实施作案。
“知道卫国平老家的具体地址吗?”刘之野问道。
对方回答:“刘处,卫国平老家是通州八里桥的。”
刘之野听后,心中明白不能继续这样被动等待下去。他下令道:“老葛,你立刻去区局汇报情况,争取得到协查令,然后带几个人去通州八里桥的卫国平家里调查。”
他强调了任何消息都不能放过,表现出对案件的重视和决心。老葛闻令立即行动起来,前去去执行这个重要的任务。
所有人们继续四面合围,如同波涛般层层推进,逐一排查。他们手持杨雪的照片,每遇见一个人就会认真地询问:“您是否曾见过此人?”每一個角落,每一道街巷,都被他们细致入微地搜索,就如同大海捞针般的寻找。
天擦黑了。
拉网搜查行动进入尾声,三方人马在新太仓胡同汇聚。
所有人神色紧张,心急如焚,因为这是最后一处排查点,如果再没有发现,杨雪得救的希望就非常渺茫。
他们谨慎地展开搜查,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生怕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最后,冯钢指向一处一进的四合院,解释道:“这就是高平,高原兄弟的住处。这所院子一共住了五户人家。”
刘之野点点头,说:“进去看看,别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要是这次还是一无所获,他就只能指望老葛那边能有好消息了。嗯,时间紧迫,得赶紧行动。
于是,他带人鱼惯的走进了这坐四合院。
在进门倒座房里,一位老大爷闻声儿走出来。见到这么多公安走了进来,他给吓了一大跳。
这阵仗,他是有些年没见过了,也就是刚解放那会儿吧,四下抓特务这样过。
一位北新桥的工作人员迅速上前安抚一位老大爷,他安慰道:“大爷,您放心,我们是来寻找一名失踪的女同志的。您只需配合我们的工作即可。”老大爷听后立刻回应:“好的,好的,我一定配合。”
一位公安战士拿着杨雪的照片,对他说道:“大爷,劳驾您给嘍一眼,这位女同志您见过吗?”
老大爷接过照片,仔细端详了一番,回答道:“抱歉啊,未曾谋面。”
刘之野走了过来,温和地问道:“大爷,请问白天你们院里有人搁家吗?”
老大爷沉思片刻,回答道:“白天的话,家里有人,西厢房的魏老太太一直搁院里没有出去过。对了,高家兄弟中午也回来一趟。这会儿的,不知道他们搁没搁家。”
刘之野闻听到这一信息,眼神一亮,询问:“见到还有外人与他们一起回来吗?”
老大爷回应道:“我搁屋里忙活,没瞧见什么,只是听到他们屋子里有动静,估计是回来了。”
然,后他指向北面正屋:“那就是他们的住所。”
刘之野向孙立等人使了个眼色,孙立立刻带人围了上去。他们从窗户往里一瞧,却空无一人,门上还被上了锁。
孙立对刘之野摇了摇头,示意屋里没人。
刘之野皱着眉头,果断地命令道:“打开它!”
一名公安同志,上前用铁丝捣鼓几下,就把锁打开了。
刘之野急切地说道:“都进去搜!”
刘芳亮犹豫道:“大队长,人不在,我们没有证据,破门进去搜索的话,万一不是他们做的,我们可就是犯错误了。”
刘之野却面无表情地回应:“没关系,出了事我负责。”
于是,刘芳亮等人也不再费话,依令行事。
据这个院的老大爷透露,高平高原兄弟是俩双胞胎,今年已经28岁,长的五大三粗的,但是他们一却直打光棍。
第212章 抓捕成功
第212章 抓捕成功
原来,这座院子曾经的主人就是高氏兄弟,确切地说,是他们家祖上世代相传的。
在清末民国时期,高家从事走商返货生意,积累了丰厚的资产。他们家的这栋院子只是众多房产中的一处。那时候,高家在此地颇有名气,北新桥这边儿的老人都记得他们家。
在日占期间,他家老爷子为了生存,卖祖求荣,投靠了小日本,成了汉奸,担任了狗屁维持会的副会长。这老东西背靠小日本,从此便作威作福,欺行霸市起来。
抗战胜利后,这老东西被国军拉到郊外打靶,他们家大部分家产也被充公,只给他们兄弟俩留下了这处最小的院子当做存身之所。
而高氏兄弟,才十三四岁的年纪;无奈这坐吃山空之下,迫于生计,只好早早地出门寻找工作,只为挣一口吃的。
在那个时代,由于他有一个汉奸的父亲,他们兄弟俩找工作非常困难。他们四处碰壁,受尽了白眼。最后,他们无奈之下只能卖掉大部分房间,花钱托人将兄弟俩送到了“娄半城”的钢铁厂当学徒工。
老话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话还真没错。那当爹的能汉奸,这当儿子的也不是个啥好东西。
兄弟俩进入轧钢厂后,凭借能说会道的本领,巧妙地讨好工厂管事,得以有人罩着。因此,他们不专心工作,整日偷懒摸鱼,浑水摸鱼成了他们的常态。
然而,好景不长,在建国后的几年里,轧钢厂进行了公私合营,成为了冶金部直属企业。
一些厂里的不法分子,如吃拿卡要、混吃混喝的人,受到了处理或被辞退。高家兄弟俩也未能幸免,只能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
兄弟俩因家庭污点,又是偷奸耍滑之辈,无法找到正经工作,也没有单位愿意接收。
街道办无奈,也不能眼睁睁地看他们兄弟俩饿死,只好安排他们从事一些别人避之不及的脏活,如掏粪工人。
到这里,刘之野对高氏兄弟俩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首先,他们曾是红星厂的工人,显然认识作为发工资的出纳杨雪。他们知道今天是红星厂发工资的日子,杨雪肯定会来银行取钱。
上一篇:大内侍卫,开局祖传刀法大圆满
下一篇:诸天,从一世之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