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剑光寒十四洲
“我朝锦衣卫那可是千挑万选,经过虎狼改造,才能够堪堪完成任务。
这些人,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可能完成情报工作,一定是搞错了!”
下边站立的李如松将军也是这样说道。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情报人员就应该是锦衣卫那样,虎背蜂腰螳螂腿,飞天遁地,无所不能。
与此同时,我带清。
许久未见的皇父摄政王也是一口茶水喷出,捧腹大笑道:
“哈哈哈!这就是华夏的情报组织?当真是笑话!
难不成是依靠跳舞让别人自首的吗?”
多尔衮的话语之中充斥着不屑。
只不过,天幕上的画外音很快让他变了脸色。
【朝阳群众,发源时间不详,但是遇强则强,遇弱更强,且现世时间很早,功勋卓著!】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举奠定了自己罪恶克星的称号。】
【公元一九七八年,北方的毛熊一位训练有素的克格勃特工想要旁敲侧击,询问我华夏在东北地区的布防,图谋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看似天衣无缝的表演已经被群众识破了,于是乎,一场针对特工的抓捕悄然开展。】
【然而,当时的警方力量不足,只能够寄希望于朝阳区的民兵组织,展开布防。】
【朝阳区群众没有辜负期望,短短时间就聚集起了三百多位武德充沛的持枪民兵,在短短时间内进行了包抄和堵截。】
【最终,这位训练有素的特工倒在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
视频之中,这位特工到被抓都不可置信,认为自己的伪装天衣无缝,不可能被一群普通人识破。
他的懵逼神态,看的视频之前的一众观众捧腹大笑。
“原来如此,藏兵于民,来往之人,可疑之处,纤毫毕现!真是一个可怕的组织!”
大秦,李斯赞叹一声,拍手称好。
这非常符合法家的治国精神,但是大秦却不能用,颇为遗憾。
第553章 薛定谔以及无处不在的朝阳群众!
什么?你问为什么朝阳群众的思路在大秦帝国不行?
呵呵,因为在大秦还没有统一天下的时候就已经用过类似的方法,而且还是官方强制推行。
那个主官叫做商鞅!
当时,因为他严苛的律法,导致了民间举报诬告蔚然成风。
造成了大秦内部官员极大的人员浪费,于是乎在商鞅逝去之后,这个律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归根结底还是大秦民心威望不足,如果说天下归心,民众爱戴,就像是天幕中的新华夏一样。
那么大秦的子民也能够变成自发的朝阳群众。
不过大明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却在思索要不要在应天府推广这个思想。
让应天府的民众自发寻找可疑的间谍和其他势力的探子。
不过想了想就作罢了,毕竟如今不是未来,交通不便。
大明朝威加海内,周遭国度派遣使臣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耗费人力物力来刺探情报呢?
“别到时候,民众将隐藏在民间的锦衣卫当成探子给举报了,就不好了。”
蓝玉说了一句,随后就看到了老朱黑下来的脸色。
“哼!要是被抓,也是他们能力不济!看看人家朝阳群众,执行力我看比咱最精锐的锦衣卫都高!
我看他们是好日子过的时间长了,需要狠狠操练了!”
……
【朝阳群众不仅仅是执行力和行动力上一流,搞情报的嗅觉和灵敏度也是当世无人能及。】
【公元二零二零年,一伙盗墓团伙在一座租下来的院子里面挖呀挖呀挖,结果就被无处不在的朝阳群众发现并且反手举报。】
【于是乎,这几位喜提银手镯套餐。】
【当然,在院落里面挖土动静太大,被发现那也是情理之中。】
【那么如果动静小一点儿能够瞒天过海吗?】
【答案是,不行!】
【邻居用电量过大,朝阳群众表示,你丫是不是在种植叶子?】
【单身小伙每一次都点六份外卖,被旁边的居民举报,被发现是在开青楼。】
【路上行人看起来很眼熟,好像似曾相识,于是乎,在逃二十二年的逃犯终究被绳之以法!】
“特娘的,这群人眼睛也太毒了吧!要是东京府之中有这样的人,俺们都不用上山,半路上就被官家给抓住了!”
梁山之上,聚义厅中。
一众好汉看的那是汗流满面,时不时倒吸一口冷气。
太可怕了!
特别是之前还去了一趟东京府看过花灯的几位,更是脸色惨白。
要是这些朝阳群众在大宋,恐怕他们何时下山,何时就是他们的死期!
同样是盗匪出身,方腊他们就显然有不同的见解。
“朝阳群众,不愧是未来华夏的天字第一号情报组织,这样的敏锐和洞察力,还有执行力,若是可以化用在我圣教身上,区区大宋,反手可灭!”
方腊端坐在虎皮座椅之上,撑着下巴念了一句。
“圣公,这有何难,咱们这些年洗脑……啊呸,传教的信徒也有几百万,聚集起来,为您耳目,大事可成啊!”
“对啊!信徒可用!”
方腊忽然站起身来,心中已经在想象自己利用万千朝阳群众所向无敌的场景,一时间,整个营寨回荡着方腊的大笑。
不提某位明教圣公的妄想,天幕之中,朝阳群众的神话依旧在上演。
【朝阳群众虽然名为朝阳,却拥有极其强大的异地单兵作战能力。】
【公元二零一一年,胡建警方就接到了一名朝阳群众的爆料,隔壁桌正在探讨叶子和粉末交易。】
【随后相关人员立刻出动,抓捕穷凶极恶的歹徒十几位。】
【而到了如今,朝阳群众已经不止于朝阳区的热心群众,可以指代社会上的每一位热心人。】
此时此刻,视频之中的弹幕滚滚而来:
“我算是知道为何每一個城市都有一个朝阳区了(滑稽)”
“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
“心之所至,便是我乡!”
“强者的专用座位:小马扎。情报组接头地点:街头巷尾。接头交流暗号:没有暗号,大声密谋。”
……
“这哪里是什么情报组织,这是大同社会的先行者。
这便是那位伟人的思想伟大之处,他能够将世界的上一个人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谁敢说这不是大同社会!”
春秋时空,鲁国曲阜。
孔丘指着天幕上,朗声说道。
说着说着,就老泪纵横,口中不断念叨着:“大同!天下大同!”
作为一个儒生,而且是儒家的开创者,他的一切美好都来源于《尚书》。
《尚书》之中所言,最美好的社会就是邻里亲亲,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朝阳群众的存在,就是这一社会的最好写照啊!
听着孔夫子的话,下方的三千弟子眼中闪过了一丝坚毅。
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大同所在,一定要陪着孔夫子,创立真正的大同人间。
另一边,一向吃斋礼佛的菩萨皇帝萧衍终于抬起头来,看向天幕,道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朝阳群众,确实有利于社会整风,我如今舍身布道这么多次,还没有接收到佛祖的召唤,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够!
所以,朕决定,号令天下,学习朝阳群众,相互举报犯罪!”
当然,这个召令一出,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梁朝廷更加被人唾弃了。
高高在上的萧菩萨可不知道,他治下的帝国,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萧家本身。
就算是朝阳群众穿越而来,也会第一时间给他挂路灯上面。
【朝阳群众的范围一开始可能并不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阳群众已经遍地开花。】
【十几年来,送了几十上百个劣迹艺人踩缝纫机,为监狱的年末大联欢送上了各种各样的节目候选人。】
【当然这也只是朝阳群众最表面的东西,防范犯罪和制止罪恶,只不过是他们最微不足道的贡献。】
【真正让朝阳群众变成一种“职业”和信念的,是一代代传下去的善意和希望。】
“致良知,行于世间,我的道,没走错,哈哈哈!”
大明朝,王阳明看着天幕,同样热泪盈眶,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同社会。
他的关注点反而在人与人之上,朝阳群众的传播,让他的心学得到了鉴证。
只要知行合一,致良知以致用,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华夏,人人如龙!
第554章 如影随形的华夏渔民:谁不想族谱单开一页?
【看过了遍布天下的神秘组织朝阳群众,接下来就是另一个让外国闻风丧胆的职业群体——渔民。】
【当今华夏,若要问最牛的职业,当属华夏渔民了。】
【先别急着反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之中,渔民这个职业老是跟黑黢黢的脸庞和海浪挂钩,认为他们非常贫苦,让人怜惜。】
“难道不是吗?”
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摸了摸下巴,看着天幕之上,他以为这些都是常识来着。
渔民,或者是明清时代的渔民,那可真是倒了大霉。
朝廷时不时就通知你要禁海,然后把你的船只没收,将你和你的家人带到一个陌生土地之上。
而且还不给分配任何的东西,只有一些盐碱地给你盖房子。
然后还要美其名曰这是朝廷恩赐,收你一笔恩情费不过分吧?
于是乎,每一次都有渔民冒险逃到海岛之上,生根发芽。
这也是郑成功他老爹郑一官手中大部分海盗的来源。
可以说相比于中原大地之上的饿殍遍野,渔民更惨,他们甚至连被记录的资格都没有。
三国时空,长期生活在番禺的步练师也是颇有感触地叹了一声:
“渔民确实穷苦,稍有不慎就有全家死亡的危机。”
她曾经亲眼见过庞大的海啸将周边的渔民村落一扫而空,将众多渔民吞噬,这样贫贱的生命怎么可能成为最牛的职业呢?
难不成后世之人都不畏惧死亡和风浪台风的吗?
怀着这样的心情,诸天观众纷纷将目光看向了天幕。
【
渔民就变成了华夏海浪之上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平日里身兼多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于是乎,那一天,华夏的鱼雷技术突飞猛进,一下子挺近了二十年。】
“这特娘的也行?”
大明朝,朱棣瞪大了眼珠子,他也是海禁的反对者,并且亲自把郑和下西洋当成了政治任务来做。
上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
下一篇: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