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第442章

作者:姜阿山小树

  此刻赵瑞逐一念出,齐王朱榑跪在地上的身躯,抖得愈发剧烈。

  虽然不管此前犯了何罪,都不及今日的谋逆之罪。

  但如今朱允熥还把他其他恶行一一摆出,显然是要狠狠整治一番。

  朱榑怎能不被吓得心胆俱裂呢?

  赵瑞念罢,朱允熥睨视众人,道:“朕这儿还有几份,皆是其余叔叔所做的‘事迹’,可要全念出来?”

  “陛下饶命啊,臣等知罪了!”

  众藩王即便心中已绝望透顶,仍声嘶力竭地苦苦哀求。

  藩王们自幼骄纵惯了,谁手上没几件见不得人的混账事?

  朱允熥见火候已到,缓缓起身,踱步至高台前沿,痛心疾首道:“你们身为朕的叔父,犯错之后,朕尚可原谅。”

  “只是你们如此对待黎民百姓,做出这等人神共愤之事,百姓又怎会饶恕你们?”

  他微微皱眉,话锋又转,语气稍稍变轻:“不过,你们也曾镇守边疆,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朕心里都有数。”

  朱允熥轻叹一声,道:“事到如今,撤藩废爵,势在必行。”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视众人:“但倘若你们有心赎罪,也并非无路可走。”

  众藩王听闻此言,仿若久旱逢甘霖,忙不迭说道:“陛下若有差遣,臣等愿赴汤蹈火!”

  朱允熥负手而立,侃侃而谈:“昔日周天子分封诸王,封地皆是蛮荒偏远之所,命诸王开疆拓土,征服四方蛮夷,悉心经营,方才有了如今的中原千里沃土。”

  “汉民遍布四方,有了我大明的万里锦绣江山。”

  “如今我大明欲向海外拓展,志在缔造一个日不落的庞大帝国。”

  “你们若愿为国开疆辟土,将功赎罪,或许有朝一日,还能重获王爵之位。”

  话音刚落,下方众藩王便争先恐后地嚷道:“臣等愿意!”

  “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开疆拓土!”

  若还能稳坐大明藩王之位,谁都不愿远赴海外。

  他们之前要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原因。

  可相较于被褫夺王爵,沦为平民,终身囚于囹圄,出海闯荡倒成了唯一的生机。

  这些人留在大明境内,始终是一个麻烦。

  还不如废物利用,将他们放出去。

  征服海外世界,并不需要能力多高多厉害的人。

  当初历史上的西方航海时代,在全球到处弄殖民地,靠的也是一批批的海盗,传教士……

  藩王们的作用,说要是带头示范。

  他们若是不幸死在海外某地,大明还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去“报仇”。

  “好!”朱允熥击掌一声,朗声道:“来人,呈世界地图!”

  大殿的门,缓缓打开。

  八名太监一起抬着一幅硕大无比的世界地图,徐徐步入殿中。

  这幅地图,乃是朱允熥凭借零散记忆,多次反复雕琢修改,又融合当下打探来的诸多讯息,精心绘制而成。

  巨幅地图放在大殿里,便有磅礴的气势散发出来。

  “大明的勋贵与豪商已然扬帆出海。”

  “三叔晋王,也早走了一步。”

  朱允熥踱步至地图前,抬手轻抚。

  心中豪气骤生。

  自己如今是大明的天子。

  而将来,则会成为蓝星的球长。

  秦王扫六合,统一的亦不过是中原大地。

  而我朱允熥,将真正横扫整个天下!

  这份功业,前无古人,后亦不可能有来者!

  朱允熥朗声道:“这世界广袤无垠,疆域辽阔,急需有人外出镇守,护我大明子民在海外的权益。”

  “今日,便将此事定下,划分好各自需开拓、镇守的疆域范围。”

  ……

第343章 最后的请求,再见老朱!

  奉天殿内,地图被划上一个又一个的圈圈。

  朱允熥意气风发。

  他的大明,即将踏上征服世界的旅程。

  对于诸藩王而言,这哪里是什么出海远行,分明是被“发配”海外。

  只是他们心底清楚,犯下这等弥天大罪,除了接受,已别无选择。

  随着朱允熥一道道旨意颁下,众人“发配”的去处逐一敲定,尘埃落定。

  处置完藩王,朱允熥微微抬起双眸,目光如炬,缓缓扫向追随藩王们一同进宫的其他人。

  此时的大殿,安静得连根针掉落都能听见,唯有众人紧张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宁王朱权率先出列,他身着朝服,往日的潇洒从容此刻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愧疚与惶恐。

  “陛下,臣有罪!”

  朱权“噗通”一声跪地,声音带着几分颤抖。

  “刚才他们对陛下横加指责,肆意污蔑陛下之时,臣本该挺身而出,为陛下解忧分难。”

  “可臣却怯懦退缩,此乃臣之大不忠。”

  “臣请陛下降旨,治臣之罪!”说罢,他伏地叩首,额头紧贴着冰冷的地砖。

  殿内众人听闻此言,心中皆是一紧。

  今日之事,犹如汹涌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发展转折之快,让人目不暇接。

  起初听闻周王朱橚和朱高煦谋逆叛乱,消息传来时,都以为机会成熟,紧接着皇帝召集众藩王商讨应对之策。

  随后,众藩王竟向皇帝发难,一条条罗列所谓皇帝之罪。

  再后来,叛乱奇迹般被平息,朱高煦被捕,众藩王又瞬间换了副嘴脸,跪地求饶认罪。

  这般戏剧性的变化,让众人的心始终悬在嗓子眼,忐忑不安。

  他们随藩王进宫之时,还存着向皇帝问罪的心思。

  藩王们指责皇帝时,自己身为臣子,却也沉默不语,未曾为皇帝争辩半句。

  如今藩王被治罪发配海外,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宁王朱权似乎下定了决心,再次叩首,高声道:“臣亦愿前往海外,为大明开疆拓土,护我海外子民,只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让臣将功赎罪!”

  “准!”朱允熥威严的声音回荡在大殿。

  “谢陛下!”朱权如释重负,重重磕头,额头磕出一片淤青。

  有了宁王带头,其他大臣们哪还坐得住,纷纷“哗啦啦”跪地一片,齐声高呼:“臣等有罪,臣等万死!”

  朱允熥冷冷扫视众人,眼神仿若寒刀。

  帝王威严而冷漠的声音响起:“既然如此,那就都带下去治罪吧!”

  在他心里,不杀藩王,一是因为藩王终究是他的叔叔,与他有血脉亲情。

  弑叔,无论哪朝哪代,都会惹来汹汹非议,更会给后世子孙开下恶例。

  况且,真要杀这么多的藩王,老朱那里,他也没法交代。

  再者,藩王还有大用。

  他心心念念向海外发展、扩张的国策,正需藩王带头冲锋陷阵。

  有价值的棋子,自然不能轻易舍弃。

  至于这些大臣,从跟着藩王踏入奉天殿起,就已是取死有道。

  对自己不忠之人,留着也是祸害。

  朝廷何时缺过想当官的人?

  真当他这皇帝是大慈大悲的泥菩萨,不会杀人吗?

  一声令下,侍卫们鱼贯而入,迅速将一众大臣押解下去。

  大殿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死寂,唯有押送时的脚步声,声声敲在众人的心坎。

  这时,朱允熥目光随意一瞥,落在了礼部尚书陈迪身上。

  与周围慌乱求饶的众人截然不同,自始至终,陈迪身既没有开口求饶,更未曾认罪,就那么静静地站着。

  朱允熥心念微动,开口道:“陈迪,你就不想说点什么吗?”

  陈迪身形缓缓挪动,苍老的身躯在光影下更显单薄。

  他徐徐抬头,眼眸深邃而沉静,拱手深深一拜,朗声道:“陛下是千古未有之君。”

  “大明江山在陛下的治理下,定能越来越繁荣昌盛,此乃老臣深信不疑之事。”

  他顿了顿,继而缓缓跪下,重重拜下。

  “臣乞一死,唯愿在死前入宫。”

  这一番话,让大殿瞬间陷入更深的沉寂。

  众人皆惊骇地看向这位老尚书。

  “入宫”二字,含义不言而喻。

  此前早有传言,老皇帝似被新皇囚禁在后宫。

  先前藩王逼宫那般混乱时,就连老朱的儿子们,对此都没有提及。

  或是叛乱平息得太快,没发展到那一步。

  又或是众人各怀鬼胎,无人顾及老皇帝之事。

  此刻叛乱已平,陈迪却突兀提出入宫,怎能不让众人惊愕万分。

  朱允熥高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龙眸如炬,仿若实质般地直直落在下方跪着的陈迪身上。

  那目光深邃如海,似要将陈迪看穿,却并没有说话。

  一时间,大殿之内静谧得落针可闻,唯有众人紧张压抑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微微回荡。

  就在这片死寂之中,却仿若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龙威。

  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悠悠弥漫开来,笼罩着殿内的每一寸空间。

  帝王之怒,若天之威。

  此刻朱允熥隐忍未发的怒气,恰似那九天之上正在疯狂汇聚能量的雷霆。

  虽暂未轰然劈下,却已然让人心惊胆战。

  那股沉甸甸的压抑之感沉沉地压在众人的心尖之上,比雷霆真正落下时带来的震撼还要让人害怕。

  大臣们早在此前就已被纷纷捕押了下去,他们低垂着头,脚步踉跄,在侍卫的押送下离开了大殿。

  众藩王们见此情形,也都心照不宣地悄然行礼,而后默默退出了奉天殿。

  不多时,这原本还热闹喧嚣、充斥着各方势力交锋的偌大奉天殿内,便只剩下陈迪一人形单影只地静静跪着。

  朱允熥微微仰头,轻轻叹了口气,这声叹息在空旷的大殿内悠悠回荡,饱含着诸多复杂难明的情绪。

  他继而缓缓开口,语气平淡中却又似乎藏着几分探究:“何必呢?”

  跪在地上的陈迪身形微微一震,仿佛被这三个字触动了心底最深处的执念。

上一篇:红楼大忽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