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阿山小树
“此事我可向天地发誓,向圣人起誓!”
黄子澄看着他,轻轻叹了口气。
他霍地一下,挣开方孝孺的手,站了起来。
“我信你?可你叫我如何信你?”
“昨日在军事学院,你回答吴王的问题,可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
“你公开支持吴王,这可没有冤枉你!”
他怒声震吼,咆哮如雷。
直震得窗户都刷刷作响。
方孝孺连声否认:“此事从何说起?”
“我所支持的,只是圣人之言,是圣人的教诲。”
“我可没有说过一句,支持吴王收燕王、收梁国公等功勋武将为弟子。”
黄子澄冷笑道:“有区别吗?”
“你都说了,长辈可以拜晚辈为师,在天下人眼中,这不就是为吴王摇旗呐喊,明确支持吴王吗?”
朝中官员和天下读书人反对朱允熥这样做,其中最大的理由,便是长幼有序。
朱允熥身为晚辈,不能收长辈为弟子。
结果方孝孺却站出来释经——依圣人所言,长辈是可以拜晚辈为师的!
那读书人再反对的话,就是反对圣人了!
哪个读书人敢反对圣人呢?
“不是,绝不是!”方孝孺矢口否认:“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长辈可以拜晚辈为师,这是圣人的教诲。”
“可前提是,这名晚辈,必须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远超长辈。”
“吴王粗鄙无礼,学问不堪,无才无德,他有什么资格,当天下武将之师?”
“他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无征战经验。”
“亦不曾写出过锦绣文章,有不世之才。”
“也没有熟读兵法兵书,深得孙子真传。”
“他……他……他根本不配!”
黄子澄耻笑道:“你现在和我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当时怎么不说清楚呢?”
“你是畏惧他吴王的权势,贪生怕死,才故意只说一半吗?”
方孝孺正待出言辩解,不是自己不想说,而是朱允熥根本没有给机会让他说,此时,黄子澄话锋一转,叹道:
“吴王虽然狂妄囂张,所行无忌,举止无礼。可若论才学,却还是真有几分的。”
“若不论辈分伦常,他当那群武将的老师,却也不见得就不够格。”
“你口中的圣人教诲,正好助他找到了理由。”
方孝孺怒道:“黄口小儿,能有什么才学?”
“你不要被他一首词给吓住了。”
“我特意去问过昔日教过他的老师,吴王从前并无太高才学。”
“所写的诗词,水平也非常之低。”
“若说他因故太子薨逝,遭受刺激而性格大变,还能勉强说得通。”
“若说他一夜之间,便能写出惊世诗词,我却是半点也不信的。”
“依我之见,他那首写长城雪景的词,多半是别人帮他写好,他照着背出来的。”
“至于后面的那幅对联,则是陛下为了抬高他的声望,令人代作。”
“此子根本没有那般才学!”
黄子澄双眸微闪,眼底一抹精芒,骤然亮起。
事实上,他对此也非常疑惑。
方孝孺私下找机会去问过从前教朱允熥的老师,黄子澄又何尝没有问过呢?
他甚至还翻看了朱允熥从前写的诗词。
那些诗词的水平之低,足以用“不堪入目”四个字来形容。
与献王朱允炆尚且差距极远,就更不用说与他写的那首词以及那幅对联相提并论了。
然而,当日出题的题目,确实是他临时所想。
若朱允熥刚好就令人事先准备好了那首词,未免也太巧了一些。
方孝孺“背叛”后,朱允炆也怀疑起了黄子澄。
朱允炆与朱允熥是多年的“兄弟”,对其还是十分了解的。
很清楚朱允熥从前写的诗词文章是什么水平。
可黄子澄出题作诗,朱允熥却写出了惊世之作,未免也太令人匪夷所思。
从前,朱允炆不曾怀疑过老师。
苦思不得其解。
如今,被方孝孺“背刺”,连带着也质疑起了黄子澄。
会不会是他与朱允熥串通好的呢?
因而,在黄子澄去献王府见他的时候,怒言相问。
黄子澄有苦也说不出,只能暂时离开献王府,想着等朱允炆气消了再说。
正好遇到昏倒在王府大门前的方孝孺,念及往昔交情,便将他带了回来。
听到方孝孺的话,黄子澄沉吟道:“若真是如此,你可以设一个局,揭穿他的老底。”
“也唯有如此,才能表明你对献王的忠心,表明你从未背叛献王。”
方孝孺精神一振。
这倒是一个办法。
若是揭露了吴王无才却欺世盗名的真相,自己背叛献王的嫌疑,便可以彻底洗清了。
在天下人眼中,他就还是那个风骨峭峻,忠心不二的方孝孺!
“好!”方孝孺应声而答。
旋即又皱起眉头:“要让吴王露出马脚,还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这只怕不易。”
以朱允熥的身份地位,可不是他们能随便出题考的。
何况吴王还到处与人说,诗词歌赋皆是小道,自己平常不作诗。
更不与他们这些读书人谈论诗词歌赋。
“眼下就有一个现成的机会!”黄子澄笑道:“听说有一个名唤罗贯中的人,今日约了一群书生,在城中的聚贤酒楼,一起饮酒,谈论古今事,引得许多人都前往围观。”
“罗贯中?”方孝孺脑海内立时想起一个人,道:“那个喜欢写传奇故事的罗贯中?”
此时的罗贯中,已经垂垂老矣。
虽然从未参加过科考,但因为一直著书,他在明初的读书人中,也勉强算是有几分薄名。
方孝孺也听说过这个人。
不过,在方孝孺这类正统文人眼中,罗贯中不去精研圣人之学,却醉心于写传奇故事,属于不务正业之辈,登不了大雅之堂。
他与罗贯中这种人,当然也没有啥交往。
骤然听黄子澄提起,不免有些不解。
此事与吴王,又有何关系?
黄子澄解释道:“听说吴王平日里,喜欢看一些传奇故事,还特意令人搜集。”
“他办的《大明日报》上,不也有许多此类故事吗?”
方孝孺冷哼了一声。
对许多读书人而言,看传奇故事打发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也不失为人生快事。
然则若沉迷其中,不去钻研四书五经,圣人之学,便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了!
方孝孺自己偶尔也会看一下,心里却又对这些极度鄙视。
“吴王听到罗贯中来金陵城的消息,竟亲自前往聚贤楼,说是素来仰慕此人,要会一会他。”
“你现在抓紧时间前往,说不定还能在聚贤楼见到吴王。”
黄子澄抚了抚须,笑道:“文人雅士聚会,他又自称仰慕罗贯中,你正好可以借机出题,让他下不了台,当众揭露他并无任何真才实学的真相。”
“如此既能对吴王的声望造成巨大打击,也能洗涮你投靠他的嫌疑了!”
“妙!”方孝孺站起身来,深深一拜:“多谢黄兄指点!此行若有所成,必不忘黄兄今日之恩。”
黄子澄却不受他的礼,冷冷道:“待你真做出吴王名誉扫地之事,再来拜我不迟。”
“要不然,叛徒之拜,黄某人是万万也受不起的!”
……
聚贤楼。
此楼地处金陵城北部,距离长江不是很远。
因楼修得较高,故而站在楼上,可以眺望长江之水,风景极佳。
当方孝孺赶到聚贤楼的时候,便看到大量的兵士,早已将聚贤楼团团围住。
闲杂人等,皆不得靠近。
自朱允熥上次遇刺以来,他出行时的防备,早已大大加强。
今日听到罗贯中的消息,朱允熥一时兴起,赶了过来,想见一见这位传说中的“古代小说之王”。
事先便令锦衣卫围住了集贤楼,只许出,不许再有外人进入。
此时的朱允熥,正在聚贤楼内,与罗贯中相对而坐,望着眼前的老人,莫名有恍惚之感。
史书上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间并不具体。
有记载说他在洪武二十三年便已离世,也有人说他活到了建文年间。
与外面不一样,里面的守卫并不算森严。
毕竟,不可能有人提前知道朱允熥今日要来此,也就不可能事先潜伏杀手。
只要将外面围住,里面都是一群读书人,有几名贴身侍卫,足以护得他安全无虞。
“本王久仰罗先生之名,今日来此,是想邀请罗先生前往《大明日报》写传奇故事。”
此言一出,罗贯中脸上顿时流露出心动之色。
吴王是何许身份?
他亲自相邀,这可是多少人都渴求不到的荣幸。
似罗贯中这种写小说的人,当然希望自己所写的小说,能被万人传诵。
然而,纵然他有着高超无比的写作技巧,可受制于时代,他创作的小说,虽已算颇有名气,传播面却仍不算很广。
与《大明日报》这种每日印刷几十万份的报纸,不可同日而语。
若是能在《大明日报》上刊登连载……
但很快,罗贯中摇了摇头。
“吴王殿下厚爱,罗某不胜感激,只是罗某素来自由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