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21章

作者:无垠石

  千里迢迢送人头。

  他一个将领尚且如此,其他的倭寇,就更加的恐惧。

  但是在这绝境之下,他们只能等死。

  换做其他时候,这河面是困不住他们的,但是现在入水,就是在找死。

  倭寇所谓的战机,却变成了阻挡生路的障碍。

  巨舰冲过,船只尽毁,一条条粗壮如同手臂的铁链拖拽而过,强大的冲力,将倭寇那短小的船舰一一划破。

  数千倭寇,不是被撞死,就是被淹死和冻死。

  在倭寇的祈祷之下,唐军的巨舰,最终还是停留了下来,没有将倭寇的船只,全部撞破。

  “该死的!”

  毛野稚子满头大汗,见此情况,也不由的松了一口气。

  “唐军,有如此神舰,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现在是我们大倭国的了。”

  安昙比罗夫又充满了信心,对战局保持著乐观的态度。

  “勇士们,抢了这唐舰,我们日后就可以亲临唐帝国了,那里富裕非凡,有著数之不尽的财宝和女人,等著我们去抢夺呢?”

  他站于船头,拔出了配刀,高喊著进攻的号角。

  强盗们的本性,在此时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听到有东西可抢,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向那几艘巨舰冲去,欲要占为己有。

  “殿下,当初赤壁,想必也是这般的铁索横舟吧!”

  李承乾、刘仁轨立于铁舰之上,面无表情的看向这些不怕死的倭寇。

  “今日,我们也效仿周郎,一把火烧了这群祸害。”

  李承乾抬手示意。

  “火油准备投放!”

  船舰上一排投石车被推了出来,一个个油桶被点燃,放在上了投石车去。

  数十个火团升空,无需瞄准,便能准确无误的砸中倭寇的船只。

  “砰!”

  当火油桶一落地,就猛然炸开,无数的小火苗飞射开。

  船只制造已经很久,一点便燃江面之上,烧起来熊熊烈火。

  又有部分倭寇被火焰沾到,立马就烧了起来。

  冰火三重天。

  这火焰,也燃烧掉了安昙比罗夫和毛野稚子弟所有雄心壮志以及希望。

  “要不要留几个活口呢?”

  刘仁轨问道,战况比他想像的还要顺利,看著江面冒起的大火,局势已定。

  “抓几个吧,到时候好带路!”

  看著这人间炼狱般的情景,李承乾还是无动于衷。

  刘仁轨招手,对侍卫低语了几句,便有数艘巨舰,破开火海,向倭国的主舰逼近。

  “后船快些划走,不要再串联在一起了。”

  安昙比罗夫声嘶力竭的大吼著,聚时容易,但是现在要散开,却是非常的困难。

  外围的船只相继划走,而中间的船只和人员,却只能任由火焰将其吞噬掉。

  倭寇于水中挣扎,于火中哀嚎。

  俨然是一幅末日景象。

第185章 败逃的倭寇

  此时的熊津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天空被烟雾所笼罩,仿佛给世界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

  随著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惨叫声逐渐减少,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呼喊声在空气中回荡。

  “八嘎!”

  安昙比罗夫颤抖的看著所剩无几的船只,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力。

  “如今聚拢而来的船只还有多少?”

  毛野稚子在一边询问道,双眼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这不能称作战争了,这就是被屠杀。

  唐军一人未死,而己方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士兵经验、战力,在科技的面前,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回将军,约莫只有三四十艘了。”

  倭国的船只,也不算太小,正常的情况下,装下五六十人,还是轻而易举的。

  现在满载的情况下,能装下一百多人。

  三万多人,在短短的一个上午,就只剩下了三千多人。

  屠杀,都没有这般的快捷。

  包杀还包埋。

  全部喂鱼了。

  “真是奇耻大辱,唐军卑鄙!”

  安昙比罗夫仰天大吼。

  “海军全部的勇士全部丧生在我手,我还有何等面目面见天皇呢?”

  安昙比罗夫拔出佩刀,向南跪拜,欲要自杀谢罪。

  见此,身边的倭寇,也并没有上前劝谏。

  在此时,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已经开始萌芽。

  其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大唐当时遵守的儒家思想差不多。

  武士道精神也是被中国的孔孟之道所影响。

  既为: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等精神信仰,也是一种责任的象征。

  在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之中,一个武士,一旦失去了这某项荣耀,就要进行切腹谢罪。

  这种极端的信仰,也是造就了一个极端的民族。

  “唐军又冲来了!”

  正在这时,身后的巨舰破浪而来,要再次将他们的船只撞毁。

  “对,战争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兵。”

  安昙比罗夫的放下手中战刀,重燃起了希望。

  唐军,就是依靠这些巨舰才能战胜他们,陆地上的兵员战斗力,一定不行。

  “全部靠岸,唐军军舰庞大,不敢靠近浅水区。”

  水上经验,他们确实无比的充足。

  如今对战不过,只能避其锋芒了。

  数十艘小船只,快速的向岸边靠近。

  “殿下,残余倭寇放弃水路,从陆路逃离,是否进行追赶。”

  刘仁轨指了指岸边逃窜的倭寇道。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封锁江面,不给其任何一个人逃掉,下发告示,凡是向官府举报倭寇行踪者,赏钱一贯,杀倭寇一人者,赏钱十贯。”

  倭寇流窜出去,确实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对地区治安,肯定是一个大的隐患。

  对于倭寇,李承乾一直秉承著斩草除根的原则。

  “末将以为,这大批倭寇逃亡,目标过大,肯定不会随意停留,这里距离扶余福信叛军不远,他们应该是去投靠扶余福信了。”

  刘仁轨猜测道。

  “那就给扶余福信和扶余丰发信件吧,只要他们将这群逃窜的倭寇擒拿,全部交出来,本宫可以既往不咎,反正,本宫调集大军,将其百济的扶余一氏灭族。”

  李承乾最容不下的就是倭寇,至于扶余一族,想要复国也是情有可原。

  “扶余福信叛乱,更是让扶余丰称帝,殿下仁慈,是百姓之福,但是对于这等叛逆之辈,更应该是采取强烈手段镇压著,不然扶余一氏始终是贼心不死。”

  “末将以为,应当发兵镇压之,杀一儆百。”

  道琛严肃道,此道跟来,他心里清楚,肯定是又有脏活要让自己做了。

  他猜测,李承乾不好直说,那么他就当这个坏人。

  反正也不是一次二次了,而且他得罪最深的,当然还是这些皇室子弟。

  他都不知道抄没了多少家的皇室了。

  如此机会,可以借机弄死,永除后患。

  “这打来打去,死的都是自己的人,若是能因此免去战乱,赦免其罪,也未曾不可。”

  李承乾摇了摇头,今日大胜倭寇,未战损一兵一卒。

  这也是得益于,天时地利和装备。

  来日开战,就算能战胜扶余丰的叛军和逃亡出去的倭寇,也必定是杀敌一千自损五百。

  算来算去,除了那几千倭寇外,其余的兵卒,算是自相残杀了。

  “殿下的意思是,许予好处,让他们投降过来,之后再问责。”

  道琛自以为看破了李承干的用心,毕竟没有哪个当权者,能容忍的了谋逆。

  “道琛将军,还请慎言,殿下是何许人也,一言九鼎。”

  刘仁轨哼声道,李承乾是帝王之相,必须要言而有信,才能服众。

  “不过,若是这话换末将来许诺,也未曾不可。”

  刘仁轨的腹黑也是出了名的,在朝堂之上,因为与他政见相左的人,都是在无声无息之中,被刘仁轨绊倒的。

  他能为高宗、武后时期的实权宰相,可不只是因为其军事上的才能。

  “道琛将军,你与扶余福信有旧,本将就派你前去游说扶余福信和扶余丰吧,至于他们所提的条件,只要不过分,在本将的职权范围内,你均可以答应。”

  见李承干没有出言反驳,刘仁轨当即下达了安排。

  这才是为主分忧的良臣谋将。

  “我去吗?”

  道琛一惊,要是谈不成,他肯定要被扶余福信拿去祭旗。

  “当然,这里没有谁比道琛将军你更合适了。”

  “放心,扶余福信不会将你如何的,现在倭寇大败,他们的后台没有了,说不定就在想找一个台阶下呢?这可是也是一个立大功的机会。”

  刘仁轨半忽悠的说道。

  他是领悟到了精髓,脏活,就算要做,也不能自己出面。

  道琛被他当做枪杆子也已经不是一次了。

  “为将者,敢上阵杀敌,去敌营而已,我未惧之,只是我与那扶余福信隙,怕是会误了殿下的大事,此前末将奉命,抄夺了扶余一氏的不好财物,被其所仇视。”

  道琛大吐苦水。

  不只是扶余一族,百济曾经的权贵,对道琛都是恨之入骨。

  “你如今代表的是唐军,扶余福信势弱,必不会将你如何,本宫的条件就是拿下逃亡向他处的倭寇为诚意。”李承乾无比肯定的说道,态度也是较为强硬。

  扶余福信和扶余丰都是聪明人,整个百济国,之前都不能抗衡大唐的兵锋,他们会知道的选择。

  “谨遵殿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