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重生李承乾,开局谋反审问 第111章

作者:无垠石

  “陛下,以臣之见,太子李承乾可能并无谋反之心,对于陛下的旨意不遵行,也是因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如果太子李承乾谋反,现在又应该发兵了,所以臣以为,应该著重防御的是薛延陀,而非是高句丽。”

  许敬宗的语气强硬,大有舌战群臣之势。

  “许敬宗,你受李承乾恩德,我怀疑,你便是李承干的内应,你这等乱臣贼子,应该重罚之,臣请陛下严查许敬宗。”

  韦挺目光瘆人,欲将许敬宗生吞了。

  “请陛下明察,臣每句话都是为国为民,绝对没有半点私心。”

  许敬宗对于这些威胁,面无惧色。

  “许敬宗,你这奸诈小人,我等谈论的是国家大事,你除了偷奸耍滑外,你还会什么?”

  韦挺气不打一处,许敬宗这等无身份背景之人,曾几何时,上过正眼。

  现在凭借着溜须拍马,给他们使绊子。

  “我为左仆射,所说的也是家国大事,我能为我的言辞负责,你们敢说,你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吗?”

  许敬宗反问道,很多事都是心照不宣。

  如果李承乾反,也是被这群人操作逼反的。

  政议,又进入了非常熟悉的环节,打太极。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朕乏了,你们不要吵了,下去之后,你们拟出一个章程来。”

  李世民戏精附体,疲惫不堪的摆手,遣散了众人。

  李世民的反常态度,让长孙无忌几人捉摸不定。

  “国公,陛下这是何意?我为何总觉得,是在给我们下套呢?陛下真的病重了吗?”

  宫廷门前,萧瑀狐疑的问道。

  这也是其他的人疑惑。

  如果对于其他的反叛,李世民这位皇帝,肯定是最先坐不住的。

  如今李世民的态度比较微妙,虽也表现出了一些动作,但是没有任何效果。

  对于一个拥兵自立的人来说,废除他的地位,好像无关紧要了。

  废除太子,看似全国大事,实则,对于李承来说,只不过是个名头。

  此时,众人也是后知后觉。

  “陛下,旧疾复发,假不了,但是对于李承乾之事,我也拿捏不准。”

  长孙无忌也满是凝重之色,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李世民也已经不再信任于他。

  “不管如何,我等均不能坐以待毙。”

  几番失手,让他们这些高官门阀也感到了压力。

  “不能出兵,我们又能如何呢?说不定李承乾这把剑,正是陛下挥指向我们的。”

  萧瑀看向几人,欲寻出破局之法。

  “兵也不是不能不出,关键是在圣人之意,李承乾谋反的罪名已经天下尽知,只需稍微运作一番,有的是人攻打之。”

  崔挹眼角泛起冷光。

  “崔侍郎,说的是藩属国番兵?”

  其想法,与长孙无忌不谋而合。

  高句丽四面环敌,他们为何不能以大唐的名义,令各大藩属国再次出兵呢?

  只要利益划分得到,这些藩属国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我正有此意,高句丽如今是一块肥肉,藩外诸国就是一群饿狼,群起而噬之,李承乾必定是独木难支,在有必要之时,我们也可以出一支奇兵平叛之,诛杀逆贼,因势而动,也不一定要非等圣意裁决,不是吗?”

  大唐的国威仍在,只需加以利诱,很多的国家甘愿当马前卒。

  之前诸多战役,番兵出征,大唐出血。

  番兵在战争期间的所有军资开销全部由大唐负担,但是番兵攻打所抢掠到的财物,就全部归番兵所有。

  也是基于这种合作方式,大唐每召之,藩属国必应之。

  用著大唐物质,抢自己的钱财,何乐不为。

  花著钱财,让别人去拼命,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大唐又何乐不为。“另外,我有一计,可试探陛下是否与李承乾达成共识!”韦挺忽然压低声音说道。

  “何计?”

  众人皆是一惊,连忙将目光落在了他身上,要知道,李世民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氏族门阀出手的力度以及立场。

  “策立新太子,重塑朝堂格局,如果陛下和李承乾是逢场作戏,我们便可以此窥探一二。”韦挺轻声说道。

  之前群臣的谏言,李世民以证据不足为由而压下,如今他们却不得不直面这个尖锐的问题。

  “如果陛下还是不立呢?”

  褚遂良反问道,他们这些人都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多年,虽然无法完全揣度帝王的心术,但也清楚地知道,李世民绝对不是一个昏庸之人,更不可能是一个被群臣左右的帝王,所有的谏言,只有在有利可图之后,才会被李世民所接纳。

  “不立,那不就说明陛下的态度了吗?我们各大氏族门阀该如何做,便如何做了,我们也不能总是引颈就戮吧。”

  崔挹低沉的声音响起,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了众人的心头之上。

  “如今陛下病重,也许未能考虑太多,我再先去探探其口风吧。”

  长孙无忌一惊,他明白崔挹这话的意思,如果皇帝真的没有立太子的想法,那这些氏族门阀就得重新考虑未来布局了。

  崔挹此话的言外之意,便是从头再来,推翻大唐。

  这让长孙无忌有些担忧,毕竟他的长孙氏,是后起之秀,与崔族、王氏等老牌门阀相比,底蕴和实力都还有所欠缺。

  他能够在朝堂之上拥有足够多的话语权,也是因为他背靠大唐李氏这条巨舰。

  于长孙无忌而言,大唐可以换帝王,但不可以换国号。

  一旦大唐改姓,他们长孙氏的地位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还有可能会遭到清算。

  但对于其他氏族门阀而言,就是流水的王朝,不变的世家,只要符合家族的利益,任何变动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对他们有利的局面

  多少朝代君王兴替,都有世门阀在背后兴风作浪。

  哪怕大唐兴盛,长孙无忌也不怀疑,他们有推翻掉的实力。

  因为大唐的富庶,就是门阀氏族的富庶。

  “那就有劳赵国公了,其实大唐安稳,也是大家共同希望的,没有人会希望大唐一直动乱不定不是吗?”

  崔挹轻言道,其实也是在施压。

  他们每一个人的立场都是不一样。

  解散了群臣之后,李世民的病容之上,也出现了焦虑之色。

  忧心之处众多。

  李承干急功近利,欲以一己之力平门阀之祸,使得自己也陷入了被动之中。

  门阀氏族群起而攻之,立于道德的制高点。

  太子之位,悬而未决,事关家国未来,就算李世民再如何看重李承乾,现在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另从子嗣之中,选取继位之人。

  自己还身患重疾,开始力不从心。

  诸多的忧患接连而至。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袁天罡,大唐运势如何?”

  李世民悠然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之中不断回荡,发出丝丝回音。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已无法支撑太久。然而,他最为忧心的是他亲手缔造的大唐王朝。这个盛世是否能够延续下去,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牵挂。

  “回禀陛下,大唐运势呈上升趋势,国祚无忧。”

  突然,一道人影如鬼魅般出现在大殿中央。此人正是袁天罡。

  他不仅拥有卓越的推演能力,而且武艺高超,行踪飘忽不定,即使隐藏在大殿之中,也没有被群臣察觉到丝毫端倪。

  “朕记得,贞观八年时,太白金星曾现于白昼,此等天相,你可是谓之,有新主降生。”

  李世民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袁天罡身上,透露出一丝威严。

  他不愿留下任何可能影响大唐未来的隐患,哪怕只是毫无根据的预言。

  对于李世民来说,为了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宁可错杀一千,也绝对不可放过一个。

  “当初卦象显现,将有女皇临朝之兆,唐三代之后,有武姓之人取代李氏江山。”

  袁天罡直言解卦道,当初亦是如此,不过那时的李世民,完全不当是一回事。

  “可解得是何人?”李世民目露凶光。

  袁天罡直摇头道:“不曾解得,武可非武,女皇亦非女皇,尽在不定之中。”

  天生帝皇,有天地龙气庇佑,可不是他一两个铜钱就能推算的,能推演到大致的走势,已然是变态至极。

  “查,让不良人下去查,务必找到此人!”

  李世民下令道,而后又将目光看向了袁天罡。

  “你能观人之气运,知朝代之兴衰,朕的一众皇子之中,谁又有九五至尊?”

  袁天罡手心冒汗,不敢直视李世民。

  储君的确定,最终只能是由李世民拍板。

  而至于天命之数,也可能非是李世民之所爱。

  现在李世民抛出如此的问题,看似十分信任袁天罡,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试探呢?

  “陛下恕罪,天机不可泄露,恐有大劫而至。”

  袁天罡哪怕是知道,也不能说出。

  “是天机不可泄露,还是你就是沽名钓誉,你若是不说,朕可以马上让你的大劫降临。”

  李世民皇者之气弥漫,一追到底,他迫切的想知道,这预言之术,果真有那般的神奇。

  “废太子李承乾有龙气庇佑,是未来的皇者。”

  袁天罡脱口而出,与之前给予李世民的答案一致。

  “朕的一众皇子之中,就唯独只有他了吗?”

  李世民既失望又有那么一丝庆幸。

  “臣不敢欺瞒陛下,近日以来,臣观皇子李治亦有龙气飞升,而且越发浓郁。”

  袁天罡小心翼翼的开口,头皮发麻,话语一落,其身子也跪倒在了地上。

  乱象初现,四帝同天之局,已经出现了三帝,而例外的一帝,怕就是那武女皇了。

  袁天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查观气运,并还未发现此道龙气运。

  “治儿?”李世民轻喃著,满脸苦涩。

第177章 罢黜李承乾 新立太子李治

  “陛下无需过多忧虑,臣此前便为陛下卜了一卦,是否极泰来之象,不日之后,陛下便会痊愈。”袁天罡随之说道。

  “当真如此?”

  李世民喜色显于面,如果真如袁天罡所言,那自己的身体状况就能得到改善,也就意味著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如今出现的变故。

  毕竟李世民现在还不老,如今也才年过五十,正值壮年,完全有能力继续大展拳脚。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充满变量。自从李世民出征高句丽回来后,就患上了重疾。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病情终于有所好转,但最终还是在公元649年,于含风殿内驾崩。

  而这一次,李承干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历史的车轮太过于厚重,依然在滚滚向前,该发生的终究还是会发生。

  蝴蝶效应虽然存在,但它并没有引发更多的连锁反应。

  也许,只有那些被李承乾影响足够多的人,才会有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