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406章

作者:虚空圣堂

  不过,面对哈勃这样的超级尖子生,巴纳德教授可拿不出什么教授的威严。

  毕竟哈勃可是在那位大佬门下学习过。

  就连他的博士课题,都是李奇维帮助拟定的。

  所以,巴纳德更多是对哈勃进行天文素养上的指导。

  毕竟天文学还是很看重经验的,有时候照片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或许就是了不得的发现。

  哈勃虽然聪明,但是他太年轻了,经验不足。

  巴纳德可以自豪地说:“我看过的星星,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虽然巴纳德和李奇维完全没法比,但是哈勃依然很尊敬他。

  经常虚心向导师请教。

  巴纳德更是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指导哈勃。

  因为对方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天文学界最伟大的人物。

  巴纳德怎么舍得藏私,甚至他还会跟着沾光。

  哈勃的研究方向是关于星系的距离问题。

  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的推论,宇宙是在膨胀的。

  那么很自然的,星系之间的距离也应该是在膨胀。

  哈勃就是需要找到绝对的证据,证明星系在位移。

  同时,他的野心更大,他甚至想算出星系位移的速度等性质。

  这对他的天文学素养要求极高。

  这也是哈勃为什么要回来读博,师从巴纳德教授的原因。

  哈勃找到巴纳德教授申请读博时曾说:

  “布鲁斯教授是理论天文学家,他甚至连天上的星星都分不清。”

  “所以在天文学实验和基础知识上面,您比布鲁斯教授更强。”

  “我的工作,需要很深厚的天文知识,所以我想读您的博士生。”

  两句话直接让巴纳德高潮了,小老头神情激动,脸色潮红,当即收下哈勃。

  而现在,师生俩正在聊爱丁顿的成果。

  哈勃感慨地说道:“当初我和爱丁顿、史瓦西三人,私下里称呼自己为天文三杰。”

  “现在爱丁顿证明了第一预言,史瓦西证明了第三预言,我的第五预言还差很远呢。”

  巴纳德教授笑着说道:

  “哈勃,你不用妄自菲薄。”

  “从客观事实看,广义相对论的第五预言确实是比较难的。”

  “甚至第三预言黑洞只能说证明了一半,还并未通过实验发现这种天体,只是理论存在而已。”

  “至于第一预言,额,好吧,爱丁顿的成就确实很伟大。”

  巴纳德毕竟是哈勃的导师,同时还是天文学教授。

  他的职业素养,让他很能理解爱丁顿工作的重要性。

  光线弯曲实验实在太完美了,是可以被写进天文学教科书的范例。

  哈勃爽朗笑道:“教授,您不必安慰我。”

  “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五预言宇宙膨胀,我势在必得。”

  巴纳德闻言精神一震。

  这就是他喜欢和年轻人聊天的原因。

  因为他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那种磅礴的生命力。

  是朝气,是希望,是无限的未来。

  “哈勃,我相信你。”

  “你的研究方向,注定了你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测量工作。”

  “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也许五年,也许十年,我坚信你的成果注定会名震天下。”

  哈勃听到导师的鼓励后,笑的很灿烂。

  这时,巴纳德忽然又问道:“哈勃,能和我说布鲁斯教授吗?”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上次他来美国讲学,我因为有事没能赶上,到现在还后悔呢。”

  哈勃一怔,喃喃自语:

  “布鲁斯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

  想了几分钟后,哈勃笑着说道:

  “我想用一个词形容布鲁斯教授,那就是博爱。”

  “博爱?”巴纳德不解。

  他以为哈勃至少会用天才、智慧、追求真理等来形容布鲁斯。

  没想到竟然会是博爱这样的一个词。

  “哈勃,能详细说说吗?”

  哈勃说道:“如果你跟布鲁斯教授经常在一起,你会发现,他看待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的。”

  “他从不迂腐,不反对爱国主义。”

  “世人都知道,布鲁斯教授非常爱国,宁愿耗费宝贵的时间,也要毅然回国建设教育。”

  “不然的话,广义相对论可能提前几年就面世了。”

  “但是布鲁斯教授的爱国和常人不同。”

  “他爱自己的国家,却从不歧视或者仇恨其它的国家。”

  “这一点,看看如今欧洲的战争,就知道有多难能可贵了。”

  “或许有人会说布鲁斯教授是个理想主义者。”

  “但是一个博爱的理想主义者难道不是人类的财富吗?”

  “布鲁斯教授的目光,永远是在全人类的未来道路上。”

  “他研究的物理学,将来会造福所有人,甚至让人类迈入下一个纪元。”

  “他是一个为全人类谋求福祉的先行者。”

  “布鲁斯教授的目标,永远是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

  巴纳德听完后,大概理解了哈勃的意思。

  那就是布鲁斯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

  他代表的是整个人类。

  想到这里,巴纳德叹道:

  “可惜了,《告全世界科学家书》虽然写的很好,但普通人看的很少。”

  “不然,要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学会博爱,反对战争,那该多好啊。”

  哈勃也微微一叹,科学家的圈子毕竟有着自身的封闭性,很难大规模传播。

  哪怕是以布鲁斯教授的地位,也无法打破这种限制。

  更何况,现在战争愈演愈烈,大部分科学家甚至都不敢出门了。

  对此,哈勃也很无奈,他还是决定老老实实潜心自己的研究。

  战争总会消失,而真理永存。

  ——

  战争确实会消失,但其存在的过程,对世界造成的损伤却永久存在。

  欧洲的战争超乎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非但没有尽快结束,反而随着更多国家下场,整个欧洲都乱成一锅粥了。

  除了诸如荷兰、丹麦、瑞典、瑞士这样的小国保持中立外,英法德已经全力备战。

  战争的烈度也逐渐提升,甚至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潜艇等。

  李奇维之前文章的内容被应验了。

  科学家对于战争的影响确实很大!

  他们真的可以发明毁灭力十足的武器。

  这一刻,大家知道了德国为何要扣押爱丁顿等人了。

  说不定对方就是研究新型飞机呢。

  华夏的观察团得知这些武器的消息后,都傻眼了。

  对方和国内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军事水平。

  要是西方联合起来,瞄准亚洲,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这股钢铁洪流。

  让亚洲人庆幸的是,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

  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全球各界对于战争的反对和抗议声越来越多。

  人们厌倦了战争!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文学大佬们出手了。

  瑞士,日内瓦。

  作为中立国,瑞士在战争爆发后,涌入了无数的厌战反战人士。

  其中就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1914年9月15日,罗曼罗兰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采取了高高在上的超然态度,不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立场上。

  他反对一切爱国主义。

  他在文章中说道:“我痛苦万分,想一死了之。”

  “生活在这种发狂的人类中,无可奈何地看文明崩溃,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这场战争是欧洲几世纪以来最大的灾祸。”

  “我们寄托在人类博爱上的神圣希望在破灭。”

  文章一经发出,就在知识界引发了震动。

  罗曼罗兰反对爱国主义的思想,饱受巨大争议。

  连他曾经的朋友师长,都和他划清界限。

  他甚至被法国人骂成“卖国贼。”

  “我们的士兵们在前线英勇作战,罗曼罗兰竟然在背后发文说不能爱国。”

  “真是可耻的文人。”

  “他以为他是谁,连布鲁斯教授都支持为国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