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347章

作者:虚空圣堂

  “那里和剑桥大学不一样,是招收女生的。”

  “所以,我有个女助理其实也不奇怪。”

  有了王路遥和香岚后,李奇维的日子终于不再那么枯燥了。

  白天他去学校给学生们上课。

  晚上则在房间内给两位佳人上课。

  一场风暴让王路遥和香岚对李奇维更加依赖了。

  上课都是一起上的。

  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

  李奇维顿时来劲了。

  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知识,最后倾囊相授。

第320章 史上最尴尬物理诺奖得主!科学 vs 科学精神

  王路遥和香岚的到来,让李奇维变得生龙活虎、神采奕奕。

  对待第二届布鲁斯会议,他更有信心了。

  不管对方是何领域的大佬,都将被他斩于马下。

  随着时间推移,距离会议越来越近了。

  这段时间,进入伦敦的外国人明显增多了。

  英国警方不得已加大了巡逻力量,杜绝一切风险。

  这个时代,伦敦毕竟是有着几百万人的大都市。

  在没有摄像头,没有照相机的情况下,城市的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难怪会有私家侦探这种东西。

  要是在后世,谁能逃脱天眼的监控。

  伦敦的变化,让王路遥和香岚有点紧张。

  她们很担心李奇维会不会紧张。

  毕竟这种面对全世界精英的大会,在她们看来和天方夜谭一样。

  从来没有人经历过。

  李奇维淡定无比,镇定自若。

  “放心,这些对你们夫君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我一只手就可镇压所有人。”

  霸道无比的气势,让二女心花乱颤,美目涟涟。

  趁着这段时间,二女可是煞费苦心满足李奇维,希望他能有个好精神。

  就在所有人等待第二届布鲁斯会议的召开时。

  一件本该让所有人高兴和羡慕的大事,却让大家感觉到古怪无比。

  心中不停地默哀。

  1912年10月16日,距离第二届布鲁斯会议还有半个多月。

  这一年的诺奖终于如期公布。

  其他奖项都好说,就是物理诺奖的颁布,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1912年第十二届物理诺奖得主是:瑞典发明家,达伦。

  他的获奖理由是: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额。

  解释一下。

  大航海时代,对于船的安全来说,最重要的是灯塔和照明浮标。

  有了它,船长就能在恶劣的海上环境中,辨识位置,保证船员们的安全。

  随着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的灯塔和照明浮标越来越多。

  而且还提出了特殊的需求。

  第一,照明的亮度要足够大,让这些光源容易识别。

  第二,照明时间要足够持久,不要动不动就得加燃料。

  第三,最好是自动的。总不能每个灯塔都派人去守吧。

  于是,设计一种能够自动调节亮度和时间的设备就成了重要的工作。

  达伦目前是瑞典气体存储公司的总经理。

  他的成果就是为了解决这個问题。

  他把乙炔溶于丙酮中,作为燃烧的能源。

  并且设计了一种精巧的结构,能够存储大量的丙酮。

  因此,第二个燃料量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经常去添加照明燃料。

  而且乙炔的焰火非常明亮,经过特殊的设计后,能形成强烈的闪光。

  这种闪光的亮度是足够的,能够穿过浓烈的大雾。

  第一个问题也被解决了。

  接着,达伦又设计了一种自动调节器。

  能够根据情况,自动控制照明的频率和强度。

  其实就是通过控制乙炔的燃烧速度和一次性量来实现的。

  想要强光,那自动调节器就加大阀门开口,一次性燃烧大量乙炔。

  想要弱光,那就减小阀门开口。

  至于频率那就更好控制了。

  总之,达伦的成果,客观来说,距离诺奖的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自动调节器难度很小,一个厉害点的发明家都能做到。

  关键是他把乙炔溶于丙酮,并且设计的这种蜂窝状的多孔结构,容纳更多的丙酮。

  这个创新设计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哪怕是化学家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但尽管如此,离真正的物理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因为达伦的所有成果,都没有创造和发现任何新的物理知识或现象。

  他的成果和马可尼的无线电不同。

  无线电至少还用到了大气层反射,如今形成了大气科学这门学问。

  也算了新的物理研究了。

  技术难度看,无线电确实比达伦的设计高了好几级。

  若不是其瑞典人的身份,几乎很难获奖。

  因此,所有人都觉得瑞典诺奖委员会是在暗箱操作,照顾自己国家的人。

  一时间,批判声不断。

  “呸,还说诺奖是全世界最公平的奖项,这明显是偏袒本国人。”

  “我是航海业内人士,达伦的发明,其实还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世界各国基本都采用了他发明的设备。”

  “我们业内都称呼他为‘航海者’的恩人。”

  “哦?还有这种故事。”

  “客观点说,达伦的成果就是弱化版的无线电。”

  “这一次物理诺奖确实有点有失偏颇。”

  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多,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不得不公开发文表示。

  原来,达伦因为研发航海照明设备,实验室发生爆炸,他躲闪不及,不幸双目失明。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停止研究。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仍然继续在实验室工作。

  如此精神,简直把科研工作者的坚毅表现到了极致。

  所以,今年的诺奖才会考虑颁发给他。

  真实历史上,达伦的奖项是由他的弟弟去领取的。

  而且大会上他弟弟也没有发表任何演讲,并且会后也没有印发达伦的获奖成果册子。

  这可能是达伦故意为之。

  他知道自己的成果离诺奖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是毕竟他是瑞典人,又为科学事业奉献到这种地步。

  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有此决定,也实在是人之常情。

  现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索德巴姆公开发文表示:

  “接下来的诺奖,将仅仅考虑获奖者的成果,排除其他一切因素。”

  达伦的故事被曝光后,瞬间在科学界引发轰动。

  一场关于科学与科学精神的大讨论,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

  有人认为科学精神更重要。

  “哎,没想到还有这种事,达伦的成果虽然弱了一点,但他这种刚毅的精神值得学习。”

  “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普通人的极限或许只是天才的门槛。”

  “但是普通人为了达到极限,很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

  “科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伟大的科学精神。”

  当然,以上的说法也有很多人反对。

  他们认为科学就是科学,不应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布鲁斯教授发表量子论和相对论,既没有吃苦也没有身体受伤,难道他的精神就不可贵吗?”

  李奇维:喂喂喂,兄弟别造谣啊,我吃的苦不少啊。

  “科学是宇宙的真理,它既不会偏爱勤奋坚持的人,也不会对懒散傲慢的人有偏见。”

  “它就在那里,谁发现了谁就是伟大的。”

  “这不就是诺奖设立的初衷吗?”

  “那我为了科学甚至失去了生命,诺奖是不是也得给我一个。”

  “这对其他人来说根本不公平。”

  “.”

  达伦获得诺奖的事情,竟然演变成关于科学价值的讨论。

  双方各执一词,都非常有道理。

  一个重视感性,以人的视角看待科学。

  一个重视理性,以科学本身的视角看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