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262章

作者:虚空圣堂

  毕竟搞教育是对所有人有利的,遇到的阻力很小,按部就班去干就可以了。

  而且经过了这些年的锻炼,何育杰三人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

  至于第二批星火成员也在快速成长,要不了多久,华夏大地的科学种子就会生根发芽了。

  未来李奇维至少需要好几万,相当于后世本科学历的人才,为他的原子弹大业出力。

  这些都已经不再遥远了。

  国内的事情处理完毕后,李奇维又把心思放在了接下来的物理学发展上。

  玻尔在放假回丹麦之前,特意找李奇维谈论了两个小时。

  内容主要都是关于他的论文。

  李奇维早在一年前就对玻尔说出了行星模型的问题,玻尔已经研究的非常深入了。

  如今的他只差最后一环,就能完成论文,但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想不明白,无法自圆其说。

  李奇维当然知道那是什么,不过他没有点破。

  他对玻尔指点的已经够多了,但过犹不及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本来玻尔想假期留在国王学院继续研究课题的,李奇维却不允许,强制要求他回家好好休息放松。

  玻尔想了想,自己也好久没见父母和女朋友了,于是就不再坚持,回家去了。

  而玻尔这一回,注定就要开启属于他的开挂人生了。

  李奇维也将在接下来的大世中,以玻尔导师的身份,庇护着玻尔,解决量子论的关键问题。

  这一对传奇师徒,将把旧量子论推上巅峰,为量子力学的到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于此同时,李奇维也会发表广义相对论,朝物理学之神的目标高歌猛进。

第270章 行星模型的缺陷!玻尔理论的困难!

  1910年12月25日晚,丹麦哥本哈根。

  就在物理学界因为第二届布鲁斯会议而疯狂时,玻尔早已经顺利地回到了家乡。

  住在几千平的郊区豪华庄园内,玻尔的父母准备了丰盛的圣诞晚宴。

  漂亮的女仆不停地穿梭其间,让玻尔无需动手,就能得到一切。

  但是玻尔却兴致不高,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吃点,明显是有心事。

  父亲克里斯丁大概知道儿子在想什么,于是笑着说道:“玻尔,吃饱饭才能有力气思考。”

  “我作为生理学教授,对于世界的研究比不上你;但是对于人的研究,我一定比你深入。”

  “再伟大的物理学家,饿着肚子也思考不出物理难题。”

  玻尔听完会心一笑,“谢谢你,父亲。”

  “我只是最近有一点压力。”

  “没事的,你们不用管我。”

  克里斯丁问道:“哦?是布鲁斯教授给了你什么难题吗?”

  “最近你们国王学院可是频繁上报纸啊。”

  “我甚至还能经常看到你的名字。”

  “或许这给你带来了困扰?”

  玻尔闻言没有说话,而是安静地吃着东西。

  心里则想着这一年半以来的求学经历。

  在布鲁斯教授的七个博士生中,自己无疑是对方最看重的一个。

  哪怕是钱五师等导师的华夏同乡也比不上。

  导师不仅让他作为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记录员,而且美国之行也带上了他。

  这两个机会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遇。

  然而自己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

  在实验室内,众人都知道他是布鲁斯教授的亲传大弟子,经常有什么系内会议,都让玻尔主持。

  大家对于这种安排也觉得理所应当。

  因为玻尔确实是最聪明的学生,脑子非常灵活,经常能给出非常超前的想法。

  就比如索迪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解释。

  系里的人都知道,玻尔以前曾经谈过相关的内容。

  不过由于他的课题是原子结构,所以就没有花费精力去深入研究。

  痛惜一个巨大的成果。

  但玻尔毫不在意。

  可是随着钱五师,小布拉格等年轻一代崛起后,玻尔感受到了一丝压力。

  虽然自己被大家戏称为“最聪明的博士生”,但是物理学是讲究成果的。

  伱再聪明,没有拿得出手的论文也没用。

  至于像《自然》子刊那些普通论文,玻尔从来没有考虑过。

  那种就算发100篇也没用。

  就好比自己的导师布鲁斯教授,虽然十年来只发表了不到十篇学术论文。

  但每一篇都是镇压整個物理学界的。

  全世界所有期刊的论文加一起,含金量或许都比不上那十篇论文。

  这才是玻尔追求的境界。

  他一直把布鲁斯教授当成偶像,当成终极目标。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玻尔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他还是微笑着对克里斯丁说道:“父亲,我已经25岁了,可以处理任何我自己的事情。”

  克里斯丁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感觉非常开心和自豪。

  自己的儿子一定是在做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否则以他的聪明才智,早都解决了。

  因此,克里斯丁很感激李奇维,对方是真的花费心思,在用心培养玻尔。

  他决定找个时间专程去拜访感谢李奇维。

  而玻尔母亲则慈爱地给玻尔递上各种他最爱的食物。

  很快,玻尔吃完后,便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静静思考自己的课题。

  李奇维给玻尔的博士课题是,关于原子结构行星模型的研究。

  这可是当前物理学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原子研究!

  按照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预测,现代物理学将以原子为核心。

  而行星模型则是原子研究中的核心。

  由此可见,李奇维对于玻尔的厚爱,这也是玻尔压力大的原因。

  导师把物理学最好最前沿,最有可能出成果的课题留给了自己。

  而导师自己却去研究那难度大到不可思议的广义相对论。

  玻尔无比感恩。

  行星模型很简单。

  原子核位于原子内部的中央,而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类比太阳系,原子核就是太阳,而电子就是地球这样的行星。

  但是这个模型有两个问题无法解释,或者说是两个缺陷。

  第一,行星模型不稳定。

  按照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电子在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时,会释放出电磁辐射(即辐射能量),从而导致电子坠入原子核。

  但是目前的所有实验都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这说明电子的运行是稳定的,但行星模型解释不了。

  第二,李奇维在行星模型中,没有说明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排列的。

  电子是像太阳系一样,每个电子占据一个轨道;还是各自杂乱无章随机分布。

  这些,行星模型都没有说明,也无法解释。

  当然,李奇维发表行星模型时,索迪的改进元素周期表还没有发表。

  但是直到现在,索迪也没有解释电子是如何排列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玻尔丝毫没有头绪。

  但是对于第一个问题,玻尔已经有了想法。

  (真实历史上,玻尔是先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十年后才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玻尔的思考很复杂。

  电子落入原子核是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的必然结果。

  只要人们相信经典物理学在原子尺度上依然是正确的,那么原子结构必然会坍塌。

  而行星模型又是李奇维提出的,他是玻尔的导师。

  玻尔必须要在经典物理学和自己的导师之间做出抉择。

  要么是经典物理学错了,要么是自己的导师错了。

  但玻尔对于李奇维的尊敬是发自骨子里的。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认为导师错了。

  但经典物理学也不能轻易否定。

  玻尔又想到了李奇维的谆谆教诲和美国之行的见闻。

  经典物理学没有过时!不应该被抛弃!

  它还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挖掘!

  因此,玻尔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经典物理学和导师的理论都没有错!

  只不过二者之间需要一架桥梁连接。

  而桥梁就是布鲁斯导师的量子概念。

  玻尔认为经典物理学只是在微观尺度上,有些结论不适用而已。

  但他依然保留了【轨道】这个经典力学的概念。

  玻尔认为想要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坍塌,那就假设电子只要处在某些特定的轨道上,就不会释放电磁辐射。

  他把这些特定的轨道,称为电子的【稳定态轨道】。

  玻尔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轨道,不能像经典物理学那样,可以在任意轨道上运动。

  电子有自己的稳定态轨道,而且不连续,也就是所谓的电子轨道量子化。

  举个形象的例子。

  太阳系内的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可以是任意数值。

  但是按照玻尔的理论,地球只能待在现在的轨道上,不能存在其它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