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205章

作者:虚空圣堂

  汤姆逊看到李奇维来了后,立刻朝他走去,拉着他的手朝所有人说道:“我们卡文迪许的英雄来了!”

  呼!

  众人跟着起哄。

  李奇维罕见地害羞了,连忙摆手。

  好在这里都是一个实验室的人,大家都是真心为他欢呼,没有恶意。

  如今卡文迪许实验室在世界上的名气,一半来自于自身的实力,另一半则来自于李奇维。

  甚至实验室有不少人预测,李奇维将会比肩卡文迪许的祖师爷麦克斯韦,成为一代传奇。

  李奇维和实验室众人一一打过招呼后,这时,汤姆逊为李奇维介绍了几个新人。

  “布鲁斯,这是今年入学三一学院的劳伦斯·布拉格,他的父亲就是亨利·布拉格。”

  “这小子求他父亲,非要让我当他的导师。”

  布拉格见到李奇维后,仿佛见到偶像一样,非常激动。

  “您好,布鲁斯教授,我叫布拉格,您在第一届布鲁斯会议上的演讲,我读了不止十遍。”

  “您的物理思想实在是太让人叹为观止了。”

  李奇维看着这个还没有摆脱稚气的布拉格,心生感慨。

  真实历史上,对方是最年轻的物理诺奖得主,获奖时只有25岁。

  然而现在,这个记录被李奇维残忍打破,他获奖时只有21岁。

  李奇维想逗逗他,于是转头对汤姆逊说道:“教授,我可不知道你的教学课程里有拍马屁这一门啊。”

  汤姆逊教授听完哈哈大笑,布拉格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布鲁斯,你要对你的师弟们友好一点。”

  “布拉格非常聪明,他对光学研究的非常深入,最近甚至在自学X射线相关的知识。”

  李奇维笑着道:“哦?那很厉害啊。”

  “X射线可不是那么容易研究的,布拉格,伱有信心吗?”

  布拉格顿时愣住了,啊?什么信心?

  不过,他立刻反应过来,说道:“我有,布鲁斯学长,我也要像您一样,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李奇维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道:“加油,布拉格,我看好你。”

  接着,汤姆逊又给李奇维介绍一个人,名叫阿斯顿。

  他是汤姆逊亲自邀请过来的,主要研究粒子性质。

  在来卡文迪许之前,阿斯顿曾在伯明翰的一个酿酒学校,研究发酵学。

  真实历史上,阿斯顿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初期,就通过实验发现了氖的两种同位素。

  随着他实验的深入,他发明了研究同位素的神器:质谱仪。

  因为同位素的电荷数相同、质量不同。

  只要把它们放在同一个磁场中,几种同位素受到的磁场力是相同的,但是它们的本身质量又是不同,所以导致它们的运动轨迹不同,从而就能分辨。

  这就是质谱仪的原理。

  通过质谱仪,阿斯顿鉴别出了200多种天然同位素。

  因为这项成就,他获得了1922年的化学诺奖。

  李奇维友好地和他握了握手,阿斯顿受宠若惊。

  李奇维在科学界的身份和他实在相差太大。

  但他也没有胆怯,因为这又是一个富二代。

  阿斯顿在1896年开始,就在他父亲的私人实验室里研究有机化学了。

  李奇维内心吐槽,还好哥现在是富一代,对你们这些痴迷科学的二代们是全面碾压。

  介绍完实验室新人后,新年活动正式开始。

  平时忙碌不停的实验室,好像终于能休息一下了。

  美酒美食、欢声笑语,充斥在房间内。

  所有人在这一刻都不谈论学术,也不讨论工作,而是聊着一些趣闻趣事。

  这是一年之中难得的放松时刻。

  1909年,全世界虽然到处不太平,但是至少大英帝国本土是安全的。

  甚至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百姓安居乐业,科学家可以专心搞自己的研究,不用担心杂事。

  政客们每天忙的也只是如何和别的国家扯皮,瓜分海外领土。

  至于战斗,以大英帝国此时的国力,面对谁都是碾压。

  所以此时的英国人非常幸运,也非常幸福。

  但是再过几年,日子可就没那好过了。

  战争爆发,普通人朝不保夕,心惊胆战。

  科学家也只能放下纸笔,拿起长枪上战场。

  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所谓的科学研究,也得给战争让步。

  物理学家们不再研究原子结构,而是要研究炮弹轨迹,和敌方国家的潜艇参数。

  那是一段所有人都无法忘记的岁月。

  正当李奇维想着这些伤感的事情时,突然后背被拍了一下。

  他都没回头,就猜到肯定是威尔逊了,果不其然,对方非常臭屁地说道:

  “布鲁斯,虽然你没邀请我参加第一届布鲁斯会议,但我现在已经不在意了。”

  “因为马上,我的云室将会成为很多物理学家的工具。”

  “教授职位,我指日可待。”

  李奇维好笑道:“威尔逊,那恭喜你啊。”

  真实历史上,威尔逊直到1925年才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

  “我觉得教授根本配不上你,我认为你应该获得物理诺奖。”

  威尔逊大吃一惊,信以为真,“真的吗,布鲁斯,你也认为我能获得诺奖吗?”

  李奇维在新年这个场合,当然不会揶揄威尔逊了,他说道:

  “其实云室的功能已经很全面了。”

  “我看你的论文,你还给云室安装了拍摄带电粒子的照相设备?”

  威尔逊很自豪也很感动,自豪的是这个功能是他自己想到的。

  因为他觉得用人的肉眼去观察,很容易忽略那些一瞬间的现象。

  而用照相设备拍下来就不一样了,实验者可以反复观看,研究粒子的运行轨迹,大大增强了数据的可用性。

  而威尔逊感动是因为他的论文都是发在《自然》的子刊上,因为目前大神太多,他的云室排不上号,只能发子刊。

  而李奇维能一口说出他的新功能,说明对方是认真读了论文的。

  威尔逊怎能不感动。

  以李奇维此时的身份地位,完全没必要关注云室,因为对他毫无作用。

  李奇维是一个高逼格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他们这些搞实验仪器的不在一个层面了。

  威尔逊知道李奇维一定是放不下自己,所以一直关注自己。

  于是,他的眼神满是感动。

  李奇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还以为是期待怎么才能获得诺奖呢。

  要是知道的话,他一定语重心长地威尔逊说:威老哥,你想多了,你的论文我一个字也没看过。是我的博士生们在每周一次的论文解读上,碰巧分享了你的论文。

  “单纯的云室想获得诺奖还是单薄了一点,毕竟它的结构和原理比较简单。”

  “所以,你需要让一项创新的实验,是用你的云室才能完成,这样也许你和对方可以共同获得诺奖。”

  威尔逊听完如获至宝,他把这个角度记了下来,准备时刻关注物理学界的最新动态。

  真实历史上,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利用云室证明了反冲电子的存在,从而验证了康普顿效应的正确性。

  因此康普顿和威尔逊一起,共同获得了1927年的物理诺奖。

  他二人还准备继续闲聊时,就被卢瑟福拉去喝酒了。

  新年聚会从早上10点钟,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钟。

  众人几乎都有点微醺了。

  路远的索性就在剑桥郡找个旅馆住一夜。

  而李奇维则选择了直接做火车回伦敦。

  在走之前,理查森拉着他说道,如果去美国,一定先去普林斯顿大学,他会好好招待。

  李奇维笑着答应了,看来理查森在普林斯顿也不容易,需要自己出马撑撑腰了。

  此外,汤姆逊告诉他今年2月份的第79届英国科学促进会的事情,让他也来参加。

  李奇维欣然应允,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不同领域的顶尖人物交流,对他自身发展有莫大的好处。

  他李某人纵横物理学界已经十年了,是时候跨界装逼.不.交流了。

第229章 博士毕业要求:获得物理诺奖

  进入1910年后,李奇维能明显感受到节奏在加快。

  不仅仅是科学界,而是整个社会的节奏都在加快。

  他有着后世的灵魂,提前知道结果,当然就能从各国最近的布局中看出端倪。

  来自军方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类军工企业订单暴涨,都在加足马力生产各式武器。

  就连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忽然收到了来自军方的各种研发需求。

  这也让他的先锋投资集团狠狠赚了一笔。

  李奇维不禁感叹,他这也算是大发战争财了。

  在战争中,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脆弱无比,轻易就会失去家人。

  真实历史上,普朗克共有两子两女,其中大儿子死于一战凡尔登战役,二儿子死于二战。

  两个女儿则都是因为难产而死,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教授并没有多少特权。

  幸好,他在1911年,因为第一任妻子梅尔克因病去世,就又娶了第二任,生下了第三个儿子。

  这一世,有了李奇维的存在,他自然不会让导师经历如此悲惨的命运。

  李奇维可不在乎接下来的一战,反正打生打死和他没关系。

  到时候,他肯定跑到婆罗洲老窝去趁机猥琐发育了。

  顺便把欧洲的科学家们都忽悠过去。

  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极度厌战的,他们想要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可以专心做自己的研究。

  不过,暂时想这些还太早。

  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给自己的博士生们分配课题。

  自从上次会议结束后,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玻尔不用考虑,他的路早已铺好,原子结构研究,只要按部就班培养即可。

  钱五师、钱湖州、邓怀宁、于隐四人,李奇维将来是要带他们去婆罗洲担当大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