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44章

作者:虚空圣堂

  所以现在校园内并没有学生和老师。

  而由于现在的清朝还没有高考,所以入学的主要是以前高等学堂的毕业生,相当于后世的高中生。

  招生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中。

  于式枚向长冈半太郎介绍了广东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

  这所清朝树立为典型的理工大学,受到了长冈半太郎的特别关注。

  他知道目前的清朝有“北方京大、南方广大”的说法。

  京师大学是清朝大学的象征,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而广东大学则是在李奇维的建议下成立,注重实用性理工科的教学,培养的都是技术性人才。

  作为第一所试点大学,广东大学的教育方式可以追求独特,不循规蹈矩。

  只要不是公开教授对清朝统治有负面影响的内容,清廷给了李奇维很大的自主裁量权。

  李奇维这个校长具有非常大的权力。

  比如,他刚一上任,就立刻任命广东教育史于式枚,当选广东大学的副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而且在于式枚的介绍下,广东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可以任意转换专业。

  长冈半太郎和代表团的成员听到后,觉得很不可思议。

  于式枚骄傲地说道:“管学大臣李大人认为,教育就应该是自由的,不能受到政府的过多管制。”

  石原纯连忙拿出笔记录下来,这可是清国教育的创新之处。

  而长冈半太郎则是微微点头,显然他没想到刚来清国,就受到了小小的震撼。

  真实历史上,樱花国在明治维新后,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总目标。

  这个目标也是他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1871年,明治政府设置文部省,负责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文部省成立后,立刻着手改革学校制度。

  1872年,文部省颁布《学制令》,决定把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

  每个大学区设立1所大学和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分成210个小学区。

  而教育的行政管理,则完全采取中央集权制,即文部省统一管理所有学校,设立督学局。

  但是这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碍,这种教育集权制让学校当地很不满。

  后来在1879年,《学制令》被废除,文部省重新颁布了《教育令》。

  这是樱花国第二次尝试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教育令》放宽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官僚式控制,转而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并由各地民众选出学务委员会来管理学校。

  然而在第二年,《教育令》就被修改了,樱花国中央政府又加强了对公共教育的控制。

  到了1886年,明治政府又颁布了《学校令》,其中包括《大学令》、《师范学校令》等。

  《师范学校令》规定师范学校在品德方面特别强调培养顺良、信爱和威重的气质。

  对师范生施以军事体操训练,学校实行兵营化,向樱花国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

  这些都为樱花国后来走向极端埋下了伏笔。

  所以,长冈半太郎对广东大学的模式感觉到很不可思议。

  在他的印象里,清国是封建国家,尤其注重对思想的管制,怎么可能允许李奇维随便改革。

  要是李奇维在这里,当然能解释长冈半太郎的疑惑。

  不过现在他还在校长办公室处理事情呢。

  作为大清皇帝的帝师,李奇维怎么可能像导游一样,带着长冈半太郎逛校园。

  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了于式枚。

  等到参观结束后,双方会进行正式的学术交流。

  那时候李奇维才会以广东大学校长的身份,接待长冈半太郎一行人。

  虽然对方只是大学教授,但毕竟代表一个国家,由校长出面也是合适的。

  其实关于长冈半太郎的疑问,这是由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便细说)

  而清朝虽然是封建国家,但是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让它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小政府。

  意思就是清朝虽然看起来很大,但是中央政府能管辖的事情很少。

  外有列强,内有豪族士绅和汉族封疆大吏,这就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政治平衡。

  任何人都不能乾坤独断,哪怕是慈禧也一样。

  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

  满清的八旗子弟们已经被养成废物一样。

  让他们学习西洋科学知识,管理学校,那简直比老母猪会上树还离奇。

  所以,教育领域还是汉族精英的天下,但是又受到了清朝的大方向限制。

  种种因素之下,导致清朝的教育和此时的欧洲很像。

  尤其是大学,自主权非常强。

  李奇维在教育改革纲要中,特别鼓吹这种制度的好处,还拿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举例。

  他成功说服了朝堂上的那帮掌权者。

  而此时的樱花国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清朝这种条件。

  长冈半太郎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羡慕,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当然明白广东大学代表的意义。

  此刻,他的内心有一丝忧虑。

  看来李奇维不仅仅只是自身绝顶聪明,就连搞教育也很有一套。

  他几乎就把西方国家的那一套方法照搬过来,关键的是还适应的很好。

  就是不知道等真正开学后,会是什么情况了。

  长冈半太郎已经打定主意,回国后会一直密切关注广东大学的发展。

  等到参观结束后,于式枚带着代表团来到了提前准备好的待客室。

  不一会儿,李奇维就走进来了,他的身后还跟着何育杰、夏元瑮、徐启泰三人。

  长冈半太郎则起身,看着后面的三人,猜测他们应该就是李奇维的三大亲传弟子了。

  三人外貌普普通通,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但是反观李奇维,对方和昨晚在宴席上简直判若两人。

  此刻的李奇维龙行虎步,一米八的身高是会议室内最高的。

  他浑身散发出让人不敢直视的强大气场,压得房间内所有人喘不过气来。

  那是自身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形成的能量场,能够影响周围人的意志。

  只有一米六五的长冈半太郎,在李奇维面前矮了整整一个头。

  他能清晰感受到李奇维的双眼中,有精光四射,仿佛能穿透人心。

  这个男人比想象中还要可怕!

  这一幕在于式枚看来,那就是大涨志气。

  双方握手后,便开始了正式的学术交流。

  还不等李奇维说开场白呢,樱花国的代表团内,突然就出现一道不和谐声音。

  “哼,刚刚听你们吹嘘了那么多,结果现在连学生都还没有招到呢。”

  “一个刚刚成立的大学,都能成为清国的招牌,可见清国的教育多么落后。”

  “长冈教授,我真想不明白这里有什么值得参观的。”

  “清国所谓的大学,恐怕还不如我们樱花国的一个高中呢。”

  话音刚落,年轻的何育杰等人,立刻勃然大怒,当场就想拍桌子,不过却被李奇维一个眼神制止了。

  就连老成持重的于式枚也瞬间变了脸色,朝说话的人看去。

  那是一个看起来30多岁的青年人,眼神阴鸷,能感受到对清国的仇视和鄙夷。

  长冈半太郎表情没有任何变化,而是淡淡道:“野上教授,这里是两国的学术交流会,请你注意场合。”

  野上慎介面对长冈半太郎的话,毫不在意,依然目光挑衅地看向李奇维。

  在他眼里,李奇维就是一个清国的下等人,根本不配谈论科学。

  没错,这是一个和之前的石原纯一样的蠢货,骄傲自大,看不起清国,顺带看不起李奇维。

  野上慎介年纪轻轻,就成为樱花国京都帝国大学的法学教授,年少得志,从来都是用鼻子看人。

  再加上他是法学专业的,对于物理一窍不通,自然不清楚李奇维在学术界的地位。

  他的身份和长冈半太郎是平等的,只不过由于后者名气太大,所以才成为这次访问的负责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长冈半太郎就有权命令野上慎介,让他闭嘴。

  但是,长冈半太郎很乐意看到对方公然挑衅,给自己树立敌人。

  因为这个野上慎介是个典型的重文轻理者。

  他认为国家就该由文科生管理,理工科生只要老老实实干活就行了。

  而且他又从京都帝国大学的法学院毕业,未来板上钉钉会进入政界,成为帝国官僚。

  所以,他其实对于长冈半太郎是很看不起的。

  名气大有什么用,不过是国家故意捧你,把伱当棋子而已。

  没有实质好处的荣誉,在政客眼里,就是糊弄那些木讷老实的聪明人的手段而已。

  而今天,面对广东大学新建的校园,和刚刚起步时的艰难情况。

  野上慎介忍不住内心的优越感,直接出言嘲讽。

  在他眼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垃圾。

  一时间,会议室内的气氛陡然凝重。

第175章 你若不想听道理,我也有些拳脚

  学术交流还没真正开始,樱花国代表团的野上慎介就出言讽刺清朝的教育改革。

  一时间,会场内众人的表情神色不一。

  长冈半太郎和石原纯冷眼看着野上慎介,这个狂妄的家伙在旅途中一直鼓吹文科至上。

  还说政府给理工科拨款完全是浪费,直接投入资金办工厂都比什么物理学强百倍。

  野上慎介遭到了代表团里所有理工科人的不喜。

  这次樱花国的代表团主要来自国内的几所大学,比如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

  总计人数约30人,都是各个大学选出来的精英代表,有学生有教授。

  野上慎介就是京都帝国大学的负责人。

  所以长冈半太郎和石原纯即便很不爽野上慎介,也只能希望李奇维能教训一下对方。

  于是,长冈半太郎出言解释道:“李桑,野上君是京都帝国大学的法学教授。”

  “他对于理工科的态度可能有一定的偏颇,所以对于广东大学才产生一点质疑。”

  “希望您能原谅。”

  长冈半太郎在法学教授上咬字很重,再加上李奇维之前一直在观察他们的表情。

  所以,他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个极端主义者,而且还鼓吹文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