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140章

作者:虚空圣堂

  “所以,育杰,你需要替我分担一点事情。”

  “工程的进度、建筑的细节方面,你都需要跟进。”

  何育杰连忙说道:“好的,李大哥。”

  “这段时间,我就准备住在这里了,正好一边监督,一边写我的教材。”

  何育杰现在意气风发,就在不久前,他的大型译著《物理学》正式完成。

  全书共12卷,里面详细地介绍了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史。

  还有各种物理学名词的审定工作。

  这项工作还得到了夏元瑮和徐启泰两人的大力支持。

  徐启泰更是动用家族的关系,为这本书校勘印刷,以后就成为华夏物理学的启蒙教材。

  李奇维之前在英国所编的教材,专业性太强,不适合作为大众书籍。

  更适合作为有一定基础的物理学生的进修教材。

  何育杰三人也发现了这点,所以没有死板地照抄,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

  作为此时华夏的物理学权威,李奇维亲自为这本书写序。

  并以管学副大臣的名义,将这本书推广到全国,作为所有大学物理专业的必读教材。

  讲师们可以根据这本书,编写自己的教材,适合本校的教育方法。

  清朝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让李奇维把控教育领域的所有内容。

  清政府也聘请了不少西洋教习,负责大学的理科教育。

  如今人才短缺,可能一所大学也就几个教授。

  文科还好一点,人才济济,但是理工科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如今何育杰他们也只找到几个有意向的人,来黄埔理工大学任教。

  放在后世,一个大学教师岗位,恐怕能让上百个候选人争的头破血流。

  李奇维大肆夸赞何育杰,让后者喜笑颜开。

  何育杰不仅完成了《物理学》的编撰,更是确定了自己要编写教材和教授的科目。

  李奇维看过后,直接被吓了一大跳。

  好家伙,在何育杰的规划里,他要讲授的课程有:电学、热力学、气体动力论、量子论、相对论等课程。

  伱一个本科生,真能讲这些吗,李奇维表示怀疑。

  不过他依然表示鼓励,让星火三人大胆尝试,有错就改。

  反正他们三人此刻论物理水平,绝对是除了自己最强的了,足够当所有人的老师。

  夏元瑮也不甘示弱,他要讲授的课程有:光学、流体力学、高等理论力学、声学、弹性论等课程,正好和何育杰互补。

  而徐启泰就没有那么夸张了,他还是聚集自己的特长,要讲授的就一门课:放射学论。

  不过他一个人就负责了所有实验类的课程。

  至此,黄埔理工大学的物理学课程已初步确定,至于数学、化学、生命科学等,还在慢慢完善中。

  李奇维同意了他们的计划,接下来,就看具体的教学效果了。

  自从李奇维在3月份回国后,整个1903年他就没有闲下来过,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缠身。

  到6月底,清朝在全国一共成立了22所新式大学。

  其中京师大学和广东大学地位最高,由清政府中央直属,两位管学大臣负责具体事务。

  而其余大学则由各省的教育使司负责。

  另外像李奇维这样的私人大学,暂时还未被纳入清政府的统计当中,不过却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管。

  各省的蒙学、小学、中学,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这些低水平的学校,由于需要的师资力量不强,所以反而运营的更快更好。

  在江浙等发达地区,一个年级的学生数量甚至都能达到100人了。

  7月,清朝第一所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正式开学。

  受到李奇维的建议启发,清政府在北方也建立了北洋大学这样的工科大学。

  其实北洋大学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而来。

  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它是清朝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比京师大学堂的成立还早了2年。

  现在,北洋大学堂又更名为北洋大学,开始以大学的名义招生。

  同月,清朝第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北洋工艺学校在天津成立,首任校长为周学熙。

  李奇维听到这条消息后,也被惊讶的不轻。

  他自己的职高和技校还没有创办呢,清朝已经开始下手了。

  看来满清政府里面也不全是蠢货,只不过有些人在历史上不出名而已。

  李奇维的纲要写的非常明白,只要对教育有心,深入研究的人,基本都能想到这些。

  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李奇维在利用清朝,清朝也在利用李奇维。

  因为广东大学在南方,那里自古就是清朝掌控薄弱的地方。

  慈禧等人当然不会放任李奇维,而是照抄他的想法,把大学建立在能掌控的京畿地区。

  李奇维这才感受到,他虽然是穿越者,但不代表就比所有人聪明。

  9月,清廷正式设立商部,以庆亲王奕劻的长子载振为尚书,伍廷芳、陈璧为左右侍郎。

  商部随即发表声明,鼓励民间开办工厂、企业。

  对于重工业更是有税收优惠。

  李奇维立刻找到胡喜忠,让他借助这个机会,加快山河实业集团的发展。

  目前,在总经理胡喜忠的全身心投入下,山河实业集团发展迅猛,已经和国内多个巨头企业达成合作,为对方提供咨询或者整体方案服务。

  李奇维还是觉得太慢,让胡喜忠尽快生产出产品。

  对此,胡喜忠没有抱怨,他不断向洋人企业取经,争取完成董事长的目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和比利时王储阿尔贝达成的50顿铀矿石交易,已经顺利完成。

  目前这些铀矿都储存在泰山实业公司的仓库里,李奇维命令胡喜忠严加看管,暂时不要动用。

  同时,李奇维还给远在英国的盛景然去电,让他关注美国一家新成立的汽车公司,名叫福特汽车公司。

  争取能在创立前期就投资入股。

  盛景然没有问为什么,而是照着董事长的指令,和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亨利·福特取得联系。

  先锋投资集团出资2万美元,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10月,一则海外消息让李奇维恍如隔世。

  第三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获得者为贝克勒尔、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三人。

  获奖原因是,表彰他们在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上进行的共同研究。

  李奇维立刻通过电报写信,让盛景然代为转交给居里夫妇,祝贺他们取得的成就。

  同时,他的内心则唏嘘感叹。

  自从他回到国内后,好像回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欧洲,他叱咤风云,在物理学领域宛如君临天下,受到无数学术大佬的尊敬与追捧。

  然而在国内,几乎无人能理解他所取得的物理成就。

  虽然有着《申报》等报纸的宣传,但是想让一个连正经大学都没有的国家,有人能理解相对论,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家知道李奇维在西方是大科学家,很厉害的那种,但是不会有具体的概念。

  就跟现代人知道外星人科技牛逼,但完全不懂牛逼在什么地方一样。

  李奇维有点怀念在国外的日子了。

  不过,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现在还不是去国外逍遥的时机。

  一方面,物理学现在处于一个真空期。

  真实历史上,1905年狭相发表,到1916年广相发表,再到1925年量子力学正式建立。

  这中间有十几年的空白期。

  李奇维如果待在国外,除非他提前把这些理论发表出来,不然就会显得非常无聊。

  然而他又不能这样做,他还要等玻尔、德布罗意等人成长起来呢。

  另一方面,则是他的原子弹计划需要的人才实在太多了。

  不仅仅是物理学家,普通的工程师、产业人员等等,都是海量的。

  如果他不回国提前把理工科教育办起来,那么等到军阀乱世的时候,就更不可能了。

  现在开始培养,至少也能毕业四五代的学生。

  到时候,他们就会成为科学之城的中坚力量,帮助李奇维完成那个宏伟计划。

  而且在乱世的时候,李奇维还能为他们提供庇护,保护国内的科学火种。

  所以,现在在国内办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为了不与世界产生太大的割裂感,李奇维突然奇想,干脆他也办报纸吧。

  虽然国内已经有了很多大学,但是对于华夏那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更多的人其实是上不了大学的,哪怕是免费的,也上不了。

  但是如果他能办一份科技类报纸,也许能提高普通大众的科学素养。

  这个时代,清朝其实也有科技类的报纸,但是那上面的内容实在不敢恭维。

  李奇维准备办的报纸,自然更加专业聚焦,不会把人带偏。

  李奇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徐启泰。

  他们家族是西学世家,不仅翻译过大量的西方科技文献,而且对于报纸也有所心得。

  加上积累的人脉,办这种事情手到擒来。

  很快,一份名叫《科学周刊》的报纸新鲜出炉。

  上面主要介绍西方各种最新的科学进展,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等各种领域。

  而且上面报道的内容,不是那种纯理论和公式的死板文章。

  李奇维有着后世的经验,自然知道报纸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就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比如《科技周刊》报道,德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人工化肥,一旦研制成功,就再也不需要天然粪便施肥了。

  到时候,粮食的产量甚至能提高数十倍。

  这个消息瞬间在民间引起了轰动,就连清朝的掌权者们也被惊动了。

  民以食为天,如果能解决了粮食危机,恐怕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改朝换代的事情了。

  清政府这才明白科技的重要性,虽然这个研究暂时没有成功,但是潜力太大了。

  11月,黄埔理工大学主体建筑框架完成,预计再有2个月,就能正式使用了。

  12月,《科学周刊》报道,美国的莱特兄弟乘坐自己发明的飞机,完成人类的首次飞行。

  国内的老百姓都是把这条消息当成谈资,而只有李奇维知道,飞机的诞生,将如何改变整个世界。

  同月,他亲自掌管长江实业公司,开始了飞行器的秘密研发。

第171章 前辈与穿越者的两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