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赢得在场群臣的默默点头,现在这是中兴的前兆。
大清经历了那么多黑暗时刻,现在总算能看到一点曙光了。
光绪脸上也露出惊喜的表情,没有哪个帝王不喜欢一个强盛的国家。
虽然它暂时不是自己的,但早晚有一天会是。
光绪已经想通了,论权力斗争,再过三十年,他也比不上慈禧。
还不如老老实实熬时间,年龄才是他最大的资本。
于是,他内心的包袱没了,整个人显得更加有精神了。
对奕劻不吝赏赐,称赞他为国实干,是众官楷模。
接着,新政的几个政务大臣,也分别上奏,介绍具体的成果,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希望朝廷能够提供支持。
包括设立商部,倡导私人创办工商企业;修订大清律法;在边疆设置行省,方便管理等等。
其中袁世凯的折子更是引起一片惊呼。
他和张之洞一起,奏请朝廷停止科举,兴办新式学堂。
要知道,这可不是1901年取消的武科科举考试,而是在华夏延续了1300多年的文科科举考试。
科举,这是古代所有读书人鱼跃龙门的唯一手段,更是寒门学子逆天改命的唯一机会。
然而,在新政面前,科举也得让步。
因为科举的内容和形式,实在跟不上世界的局势发展了。
早在前几年,就已经有不少大臣建议废除科举。
但是因为事关重大,清廷一直拖着,走一步看一步。
如今,全国各省已经开始建立新式学堂,这和科举有天然的矛盾和冲突。
形势所迫,不得不变。
要么取消科举,要么取消新政,二者只能选一个。
此时,朝会上顿时出现了不少的窃窃私语声。
张之洞是湖广总督,袁世凯是直隶总督,两位大佬联名上奏,就连慈禧也不得不重视。
“皇帝,你的意见呢?”
光绪微微低头,把皮球踢回去,“一切全凭亲爸爸圣裁。”
慈禧在帘子后面,众人看不到她的表情,也无法揣摩她的心思。
“罢了罢了,都随你们,你们想废除那就废除吧。”
“但哀家有一条要求,那就是废除科举后,新式学堂需要承担起作用。”
“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不能变。”
群臣高呼:“太后圣明,皇上圣明。”
忽然,慈禧又问道:“张百熙呢?”
人群中闪出一人,正是管学大臣张百熙,“微臣在。”
“我看了你写的学堂章程,只能算一般般。”
“接下来具体你想怎么做呢?”
“教育到底要怎么改革。”
“那些年轻人,懂得越多,越反对大清朝。”
“别以为我身在宫中,就是老糊涂了。”
“朝廷每年派遣的那些留学生,回来后连辫子都给剪了,这就是你们口中的忠君爱国吗?”
慈禧的语气并不严厉,却吓得在场所有人又一次跪下。
“教育是国家之根本。”
“我让你们办新式教育,是为了强盛我大清的,而不是培养跟大清作对的逆子。”
“还是说,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小心思啊。”
这话就严重和诛心了,所有人吓得瑟瑟发抖,全都不敢出声。
开玩笑,这时候谁敢搭话,那就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过了许久,帘子后才传来平静的声音,“都起来吧。”
“张百熙,你回去后好好研究,下次我还要问你。”
“是。”
接下来,君臣们对新政又讨论了各种细节,力求不出差错。
不一会儿,东暖阁内便安静下来。
得到慈禧和光绪的示意后,小太监尖声说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就在众人以为今天的会议就要结束时,忽然,一道声音从人群后面传出。
“启禀太后、陛下,臣广东学政于式枚,有本上奏。”
众人纷纷用余光朝于式枚撇去,心想这是哪个愣头青。
太后已经对新政教育不满意了,你一个学政还往上凑,简直是脑子被驴踢了。
第164章 光绪:朕觉得朕又行了
在御前会议的末尾,于式枚毅然挺出上奏,带给在场官员不小的惊讶。
不少人纷纷侧目,一个学政,想必进奏内容一定与教育有关,能有什么高见。
光绪此刻内心忽然有一丝颤动,难道说是李奇维回来了?
他现在对李奇维了解的一清二楚,自然知道对方已经回国,且就住在广州。
光绪看了看慈禧,发现她没有任何反应,于是开口说道:“于爱卿有何事要奏。”
于式枚上前一步,微微躬身,朗声道:“适才听太后对于教育改革一事,针砭时弊,鞭辟入里。”
“微臣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之醒悟。”
“微臣是广东学政,虽资质愚钝,不敢妄谈教育改革之大事。”
“然我大清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不乏有天资聪颖之辈,对于教育有独到的见解。”
“微臣在广州上任后,恰逢陛下谕旨亲点管学副大臣李奇维,对方托我带来一份教育改革纲要。”
“请太后和皇上圣览,以安人心。”
“微臣私以为,李奇维乃有学之人,可胜任管学副大臣一职。”
说罢,他双手高举材料,静静等待。
而东暖阁内的大臣,听到李奇维的名字后,全都表情微变,面色不一。
就连袁世凯也眼神微眯,他知道自己手下有个管带是李奇维的大哥。
或许可以借此召见李奇维。
他已经从洋人教官那里,知道李奇维在国外有巨大的名气。
不夸张地说,比他袁世凯的名字要大多了。
然而,在场所有人都知道,慈禧太后可是不喜李奇维的,还说他是孙猴子。
因此,场面陷入平静,大家不敢再窃窃私语。
慈禧接过李奇维的折子后,便打开随意翻了翻。
谁知这一翻,内心却受到不小的震动。
李奇维的折子和她平时审的折子完全不同,开头没有一大段的废话,也没有任何虚词。
各种学校数量、课程数量等,用的都是具体的数字,让人信服。
不像其他大臣,动不动就千啊万的,你问他具体是多少,就支支吾吾。
慈禧肯定不会全部看完,但仅仅这匆匆一撇,就知道李奇维是肚里有真货的。
她其实既不是喜欢李奇维,也不是厌恶李奇维,而是完全不在乎。
要不是之前光绪力荐对方,慈禧压根就记不住李奇维是何人。
能在她的心里挂上号的,起码也是袁世凯那一级别的。
然而今天,李奇维的名字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是大清国的官员都像他一样,奏报国家大事,那政务一定会更加畅通无阻,清晰易懂。
可恶那帮油腔滑调的老家伙,全都是不粘锅,想的都是怎么保全自身,而不是解决问题。
慈禧内心有点生气。
“去,把折子送给皇帝看。”
说完,李莲英小心谨慎地走到光绪面前,呈上折子。
光绪此刻内心已经开始激动了。
太后看完李奇维的折子后,没有说话,那就代表至少没有问题。
不然,早就金口一开,彻底否定了。
他翻开折子后,本来以为李奇维只是随便讲点国外的教育情况,毕竟他就是在那里留学的。
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光绪越看表情越震惊,越看内心越震动,到最后甚至连手指都在颤抖。
太好了,写的实在太好了。
这才是好折子!
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而且还对具体任务进行步骤分解。
可以说,光凭这份奏折,下面的官员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此时,光绪就跟大夏天喝了冰镇西瓜汁一样,浑身通透舒爽。
他在内心疯狂呐喊:看到了吗,你们都看到了吗,这是朕慧眼如炬,才能发现的大才。
光绪觉得他又行了。
之前的变法一败涂地,然而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没有问题,错的是这个朝廷,错的是不敢说的那个人。
难怪太后一言不发,想必她也找不出李奇维折子中的不妥之处。
因为这份折子无论怎么看,都是为大清着想,对大清十分有利的。
光绪虽然内心极度激动,但面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淡淡笑道:“朕认为这份奏折很好,诸位爱卿都可以互相传阅看一看。”
说完,小太监首先将折子递给了庆亲王奕劻。
奕劻眉头微皱,他之前听罗福玉提起过这个名字,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今天却不一样了,看来太后和皇上都对这个李奇维很满意。
奕劻十分忌惮汉族精英,在他的心里,这些汉族大臣想的永远是如何推翻大清,怎么可能为大清好。
因此,对于编练新军,虽然是袁世凯负责,但他奕劻才是正职,防的就是汉臣掌握军权。
如今教育领域,又出了李奇维这样的人物,令奕劻感到一丝紧迫。
但是不管他怎么看,李奇维的这份奏折,都没有任何私心,确实是为大清国着想的。
甚至对方连思想管控这一点都考虑到了。
和那些在民间偷偷成立各种学社的叛贼完全不同。
奕劻心中纳闷,难道这李奇维真是我大清的忠臣?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