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虚空圣堂
李奇维乐了,心想果然不愧是一省之学政,讲起道理来很有一套。
【奇维是粗人,不比学台通晓古今,博闻强识。】
【我认为,天下只有两种道。】
【一种是讲道理的道,一种是不讲道理的道。】
【孔孟之言也好,科学格物也罢,无非就是对世界万物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前者注重精神世界,后者注重物质世界,精神和物质是世界的两种本源存在。】
【两者本不应该对比,并无高下之分。】
【若论精神世界之道,西方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皆有醒世名言。】
【其地位,等同于我华夏孔子。】
【但二者之间还有区别,那就是逻辑。】
【西方先贤之语,可琢磨,可批判,可反对。】
【真理越辩越明。】
【科学之道更是如此,凡西方之科学家,皆以推翻前人为荣耀。】
【便如牛顿,也有错误之处。】
【我认为,这是一种讲道理的道。】
【允许双方各执一词,通过逻辑和现实,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一定会达成共识。】
【而我华夏圣贤之道,讲求言微意重,让人自己去揣摩,去分析。】
【但却不许偏离经典、曲解原意。】
【圣人之言不容反驳,否则就是欺师灭祖,为天下文人所不耻。】
【同为圣人,为何西方圣人说的话可以犯错,而我华夏圣人就一定正确,不容置喙。】
【所以我认为圣贤之道,是一种不讲道理的道。】
【讨论这种道,无非就是钻研字奇语怪,强行缝合而已。】
【对于道理的本质,却从不思考。】
【君君臣臣;那为何要有君呢?】
【英吉利两次工业革命,限制君权,虚化君威,竟成日不落帝国,威压海内。】
【美利坚地大物博,经济飞速发展,更是不见有君。】
【可见圣人的言论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于式枚已经被李奇维的惊世之言,吓得呆住了。
他认为李奇维简直是无君无父,和那些叫嚣着革命的狂悖之徒别无二致。
这些言论,如果公开谈论发表,就算对方是英国爵士,恐怕也吃不了兜着走。
“奇维慎言啊!”
“幸好你是对我说的。”
“我与你父皆效力中堂大人,虽不曾见面,但终究颇有渊源。”
“若是此话被别有用心之人听去,后果不堪设想。”
李奇维随即说道:“谢学台厚爱,晚辈只是有话直说而已。”
“学台的圣贤之道与科学之道之问,也是当今华夏无数能人志士纠结所在。”
“我本人对于孔孟之道,并无轻视厌恶之意。”
“毕竟,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点,已经很接近英国的情况了。”
“可见,我华夏文化确有可取之处。”
“只是真理蒙尘,帝王为巩固权威,愚弄百姓,致使圣贤之道全然变味,我深感可惜。”
“所以,奇维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为百姓祛除愚昧,开眼世界。”
“但是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若是上来就否定圣贤,别说改革了,恐怕我的命也不保了。”
“科学之道,格物致知,不涉及权力大义,为清朝统治者所轻视。”
“但是它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十分深刻。”
“学习科学之道后,自然就会讲逻辑,重事实,而非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之流。”
“圣贤之道和科学之道,争来争去,也不过图一时口舌之快。”
“对于华夏之崛起,无半点作用。”
“现在的华夏,需要的不是圣人,而是长枪大炮,钢铁巨舰。”
“连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又何谈精神世界的建设呢?”
当李奇维表露他的真心后,于式枚已经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他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对方在乎的根本就不是输赢,而是整个天下苍生。
可笑自己还故意卖弄文采,想要诡辩赢得对方。
真真让人汗颜,无地自容。
他于式枚并非迂腐之辈,李奇维的观点犀利严密,直指核心,自己确实被他说服了。
道无高下之分,本就是人们用来讨论的东西,只不过被人为神话了而已。
此刻,于式枚再也不敢轻视李奇维,而是把对方当成平等之辈,甚至产生敬佩之情。
毕竟,以对方的条件,完全没有必要以身试险,参与到清朝的新政中来,搞不好就是惹火上身。
凭借他在西方的地位,可以活得逍遥自在,甚至成为一代宗师。
“奇维,今日之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伱虽然不赞同圣贤之语,但却不贬低,认为其一无是处。”
“而是留其精华,改其缺陷。”
“用西方之道滋养我华夏之道,乃广阔无限之胸怀也。”
“而且你志向高远,心系国家苍生,实属难得。”
“将来有朝一日,未必不能实现三立之不朽,为后人传颂。”
李奇维笑道:“学台过誉了,我只是想做一点实事罢了。”
“纵然懂得再多的圣人之言,若是不能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我学习的物理,能实实在在提高我们的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
“让华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会落的太远。”
于式枚重重地点点头,大为赞赏,说道:“那你现在可有计划?”
“陛下让你当管学副大臣,不少人颇有微词,你得拿出真本领才是。”
李奇维说道:“我已经拟好一份纲要,正要拜托学台,替我转告清廷。”
说罢,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改革规划。
于式枚心中对于李奇维更看重三分,觉得自己这个大腿稳了。
不仅口才惊人,而且行动迅速,这才多久,就已经拿出方案了。
光绪给李奇维封官,自然也是需要考察的,不然怎么能服众。
李奇维的这份教育改革纲要就是证明。
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一切都要看他的能力。
李奇维也深知这点,所以他早在回国前就开始在心中谋划了。
今天,终于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第159章 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
当李奇维以赤子之心,展露他的理想抱负后,于式枚被彻底折服。
对于这样的汉族青年才俊,他只有欣赏与支持。
如果华夏的年轻人都能像李奇维一样,何谈不能复兴,恢复汉唐之荣光。
于式枚郑重接过李奇维的纸张,开始仔细地阅读。
既然是要呈现给皇上和太后,那么自然就有很多的语言限制和要求。
李奇维留学海外,对这一点肯定一窍不通。
他需要给对方把把关,尤其是那些激进的观点,更是要删除殆尽。
而且上达天听的内容必须精简清晰,不能又臭又长,显得进奏者水平太低。
随着于式枚不断深入,他的表情也逐渐舒展,感觉到非常满意。
整份改革纲要内容翔实,关键地方都有李奇维备注的西方国家真实数据,让人不得不信服。
总结李奇维的教育改革纲要,核心内容有五点。
1、重新命名现有教育领域专业名词,改成与西方相似的教育体系,方便未来与国际接轨。
李奇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普及大众,如果把很多名称搞得特别复杂,普通百姓是看不懂的。
比如各种小学堂、高等学堂让人眼花缭乱。
因此,在这份纲要里,他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
【大学堂:大学;
中学堂:中学;
小学堂:小学;
蒙学堂:蒙学。】
【总监督:校长;
教习:教授;
格致科:理科。】
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他还新增了很多术语,方便对学校进行体系化考核和管理。
李奇维基本上是把后世的那套称谓照抄过来。
改完后,更能凸显教育领域的专业性。
2、修改《钦定学堂章程》里的学制划分,改为:
蒙学(四年)、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单个学制内以年级划分层次。
规定凡年龄超过6岁的幼童,皆可入读小学一年级。
蒙学的入读情况,视当地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国家不统一负责管理。
3、李奇维认为当前国内最需要的是大学教育,而大学教育最需要的是理科教育。
只有理科发展好了,才能产生大量的数理人才,完成各种工厂、机器的开发和应用。
从而提升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摆脱对西方国家的进口依赖。
他举例英国的理科,甚至和工厂有直接的联系。
当学校发明一项技术后,就会让工厂进行批量生产,从而提高国力。
基本就是后世的产学研一体化了。
上一篇: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下一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