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海山
约瑟夫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听过,遂看向那名显得非常紧张的年轻人:
“已经有了成熟的设备?那真是太好了。”
沙普忙上前恭敬行礼:
“很荣幸能见到您,尊敬的王太子殿下。我的确是设计了一种信件传递装置。”
约瑟夫微笑点头:“您能向我展示一下吗?”
“当然,当然可以。”
沙普忙诚惶诚恐地取出一卷硕大的图纸,在桌上展开:
“殿下,您看,就是这个。我称之为‘远程书写’。”
沙普指向图纸上如同水塔一样的东西,介绍道:
“设备的主体建在一座高塔上。啊,它看起来有点像巨大的晾衣架,但实际上它是个可以转动的横梁,两端各有一个摆臂。”
约瑟夫这才注意到,“水塔”顶端有个像是天线的T形装置。
沙普说着,开始兴奋起来:
“两个摆臂能转成不同的角度,相互配合之下,可以做出90多种姿势。
“如果我们用每一种姿势对应一个字母,连起来就可以形成任何一段话。
“而在数公里外,会建有另一座信号塔。有信号员在上面,用望远镜观察前一座塔上的摆臂的姿势,并将其记录下来,翻译成字母。
“然后这座信号塔就可以将信件内容继续传递下去。
“我们只需每隔10公里建一座信号塔——我之前做过大量实验,这个距离完全能看清楚摆臂的动作——就能够快速将信件内容传到很远的地方。”
他满怀期望地看向王太子:
“殿下,我认为,这比用马匹传递信件要快数十倍!”
约瑟夫听到“比马匹快数十倍”,忽然想起好像在史料上看到过,拿破仑曾让人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光学传讯机制。结果他在滑铁卢战败之后,消息只用了不到两天就传回了巴黎,顿时引发混乱,令拿皇失去了返回巴黎稳定政局的可能。
看来,应该就是这位沙普先生的发明了。
约瑟夫立刻问道:
“有没有建成的信号塔?我想看看效果。”
贝尔蒂埃有些尴尬地上前两步:
“殿下,由于修建信号塔的费用很高,总参谋部还在评估可用性……”
约瑟夫暗自叹了口气。这倒也不能怪总参谋部,不论在什么时代,接受新鲜事物都是个困难的过程,毕竟其中绝大部分可能都只是浪费资金而已。
不过他可以确定,沙普的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这完全就是18世纪的电报系统。
尤其在战争方面,信息甚至比大炮还重要!
如果能在和英国的大战爆发之前,建起可用的远距离通讯系统,将会为法国带来巨大的军事优势。
约瑟夫看向沙普:
“建一座信号塔大概要多久?”
后者思索了一下,犹豫道:
“资金充裕的话,大概20天吧。”
“这么久吗?”约瑟夫微微皱眉。
他感觉这就是个两三层楼高的水塔,上面再搭个木头架子,一周应该就能搞定。
沙普有些为难地指着图纸上的摆臂道:
“殿下,信号架需要用到精密的滑轮系统和轴承,制作起来会比较麻烦。
“当然,等到开始大批量生产,速度就会快上很多。”
约瑟夫看向图纸,随口道:“一座信号塔的成本是多少?”
“大概两千法郎,殿下。”
约瑟夫不由得张了张嘴,这么贵?两千法郎快够在巴黎郊区买套房子了。
他旋即又注意到信号架上复杂的滑轮、摆臂系统,估计有一半成本都花在这上面了。
“等等,”他有些纳闷道,“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摆臂呢?”
沙普耐心解释道:
“殿下,我们需要传递26个字母,以及10个数字。而摆臂至少得转过45度,才能在远处清晰分辨出来。
“所以我们必须有可转动的横梁,加两个摆臂,这样才能凑齐所需的40多种姿势。您看,这边摆臂向上,这边向左,就是A。这边转下来,横梁斜45度,就是C……”
约瑟夫盯着图纸上的绞盘,又问道:
“这样摆出一个字母要多长时间?”
“熟练之后,大概5到8秒,殿下。”
摆臂足有3米多长,需要信号员将绞盘转动十几圈,才能带动摆臂转一圈。转两个摆臂加横梁必然很费时间。
约瑟夫皱了皱眉:
“这个完全可以简化成三根顶端能够伸缩的固定竖杆。用摩斯码的方式传递信号。”
“固定的竖杆?”沙普连连摇头,“那得要15根才行,每根伸缩状态各表示一个字母。
“对了,摩斯码是什么?”
约瑟夫想起来,摩斯码要到40多年后,才会发明出来。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道:“竖杆顶端伸出,表示‘横’,缩下去表示‘点’。以此类推,用不同的点、横组合表示不同的字母,比如这个组合就是A。”
沙普顿时瞪大了眼睛。
他的头脑非常灵活,立刻就意识到王太子殿下的方法可行。
使用三根竖杆,起落两次就能比出6个点或横。对于信号员来说,所进行的操作就是推拉手柄6次,这肯定比拼命转动绞盘要快得多。
而且这种方式只需三根中空的木杆,避免了任何滑轮和轴承,估计成本不会超过50法郎。
他顿时激动得连连点头:
“殿下,这,真是太神奇了!用如此简单的手段就解决了极复杂的问题……
“我怎么就没想到过……
“您简直是我所见过最伟大的发明家!”
约瑟夫有些汗颜,心说这都是摩尔斯先生的功劳,我就是照搬而已。
沙普几下卷起了自己的图纸:
“殿下,用您所说的‘摩斯码’模式,是这个名字吧?我估计一周左右,就能建好一座信号塔。”
“很好!”
约瑟夫点头,转对贝尔蒂埃道:
“请您予以沙普先生所需的一切支持,尽快完成测试。”
“是,殿下。”
约瑟夫不知道的是,历史上沙普在向法国军方提交报告之后足足过了三年,才获得了6千法郎的拨款用于测试。又过了一年才开始正式修建。
而他令这个过程,直接缩短到了一个下午。
第692章 直接开始第二阶段吧
待吩咐完“光学信号塔”的事情,沙普先退了出去,而约瑟夫则和贝尔蒂埃说起了备战的事情。
“您或许已经听说了,斯图加特的会议上,英国人已在不加掩饰地公开指责我国了。
“按照这个趋势,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贝尔蒂埃肃然点头:“是的,殿下。总参谋部也有类似的结论,并一直在抓紧进行准备。”
“那么,总参谋部认为,英国人会在哪里动手?”
“首先,一定是海军的全面封锁。”贝尔蒂埃道,“我国与美洲、远东,乃至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局面将会比七年战争时更为严峻。而且,这次荷兰舰队很可能会接受英国人的指挥。”
当然,在这个没有雷达的时代,所谓的全面封锁是不可能做到的。
法国也有欧洲第二的海军,在某些航线上掩护自家商船还是能进行一些贸易的,但总量必然会大幅下降。
约瑟夫安慰总参谋长道:“我可以向您保证,至少在地中海,英国人是不可能横行无忌的。”
贝尔蒂埃作为军方大佬,自然也听说了蒸汽战舰的消息,当下点头道:
“这会令我军获得巨大的战略空间……”
他很快转回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英国人的陆军根本不足以挑战我们,所以他们一定会依靠普鲁士、汉诺威和萨克森共同出兵。
“英国和汉诺威能动员10万左右的军队。普鲁士的动员极限接近20万。
“据目前的局势来看,奥地利的态度也非常值得警惕。他们可以调动超过25万士兵。
“比较可能的进攻路线是由科布伦茨过莱茵河,进攻我国凡尔登一带。以及从南尼德兰南下里尔。甚至意大利方向也会出现危险……”
贝尔蒂埃大致介绍了总参谋部的战略判断,继而说起备战的情况:
“殿下,目前皇家步兵五师、六师、七师,以及皇家散兵十二团,皇家龙骑兵六团、十一团,皇家骑兵三团都已完成组建。
“皇家近卫军团的改编也已接近尾声。
“目前,总参谋下辖新军共有7万1千人。这个数字到年底还能再增加3千左右。”
按照约瑟夫的要求,法国的新军从年初起,就进行了全面的师-团-营模式整编——与拿皇时代保持一致。
这也是历史上反复证明过,最适合这个时代的建制结构,直接照抄就行。
其实用不了5年,欧洲所有国家也都会进行类似的整编。
总参谋长继续道:
“旧军队方面,还维持着9万左右的规模。不过基本完成了标准化训练,装备方面也已普及了火帽枪。甚至几个比较优秀的军团还配备了防弹插片。”
旧军队比起两年前的12万士兵,规模已大为缩减,这缩水的部分主要是清查了空额,以及将优秀兵员吸收进了新军。
至于总参谋部为其制定的“标准化训练”,只是比之前略严格了一些,还远远达不到近卫军团的训练强度。
毕竟是传统军事贵族老爷手下的兵,根本不可能跟得上新军的训练步调——起码他们的身体素质就做不到。贵族老爷可无法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伙食来养好身体。
不过即便如此,法国旧军队的训练量也已经冠绝欧洲,即使英国龙虾兵也比不过他们。
但他们,在法国却处在士兵鄙视链的最底层……
贝尔蒂埃正说着,佩尔娜忽然一脸焦急之色地出现在门外。
她看到总参谋长也在场,只得原地来回踱步,却没有打搅他们谈正事。
过了好一会,约瑟夫才注意到她的身影,忙示意贝尔蒂埃暂停,向门口看去:
“您有什么事儿吗?”
女医生快步走了进来,急道:
“殿下,卡梅莉娅的情况似乎不太好……”
加勒比海。
圣多明戈。
太子港的原议会大楼里,新任英国远征军指挥官坎宁安侯爵阴着脸坐在一张桌子上——这里的椅子已经全部被拆掉搬走了——对身旁正在念新闻稿的参谋挥了挥手:
“就这样吧,反正也没人在意这个。”
他自从一个半月前接替布兰德指挥加勒比海的战斗,至今还未打过一场像样的仗。
上一篇:人在大明:债主为我操碎心
下一篇:毒誓一九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