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风华 第14章

作者:丰本

  好吧小聚之后总是离别收场;

  那现在就离别吧;

  那现在就收场吧。”

  粉笔有些使不惯,郑建国写到一半又拿起黑板擦掉,从小学到高中这会儿还没在黑板上写过这么多的字,对于字体大小的掌握也没做到得心应手的地步,以至于擦擦写写的到了最后时,已经没了先前看到通知的心潮。

  最后写完了后退两步,郑建国瞅着还算工整的行文,这才将粉笔扔进桌上的木制粉笔盒,瞅着台下的一圈人拍了拍手,面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大家马上就要分开,这就算是临别的叮嘱吧。”

  “咳——”

  林金梅两眼放光的盯着黑板上的字,不想吸了点粉笔末咳嗽两声,收回目光后满脸惊讶:“郑建国,这是你写的?”

  “嗯,最近看了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现在你们就要下乡了——”

  瞅着林金梅的眼神有些不对,郑建国又看了眼在远处盯着她看的郝运,探手一指这货开口道:“我答应送给郝运的,想想不光是他要准备下乡了,也就直接写在了黑板上,送给大家。”

  “倒是没看出来,你还有这本事——”

  林金梅扫过远处不知为何脸红的郝运,转过头后冲着郑建国仔细看了看,便感觉这位最近大出风头的同学有双好似能看透人心的眸子。

  莫名的林金梅心中重重一跳探手捋了捋耳畔的垂发,一双眼眸也就变得有些闪烁,语气也柔了几分:“那也是送给我了?”

  “也送给你。”

  郑建国眉头微挑,他没想到能听见这么个说法,不禁转眼看了看远处盯着自己的郝运,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的有点多,林金梅以前和没对谁这么温柔过。

  最起码是郑建国没接触过的一面,当即面上的笑容飞快敛去,开口道:“也送给赵楠寇阳吴斌——”

  “你最想送给寇阳吧?”

  林金梅圆圆的小脸一变,接着好像回过神来似的看了看身后,就见寇阳正站在门口处,当即眨了眨眼指着黑板上的通知,开口道:“寇阳,老师让你们班干部去校长办公室集合。”

  “嗯,我看到了。”

  默默的打量过这位同学兼半个好友,寇阳目光跳过她落在了郑建国的脸上,接着低头将身后的书包打开道:“郑建国,书我带来了,两块八毛七分钱,你明天能带来吗?”

  “能!”

  听到自习丛书的消息,郑建国也就把脑海中闪过的某些东西扔开,下了讲台几步到了寇阳面前,瞅着她手上的四本书面现喜色:“谢谢,还是那个约定,到时候你用就说话。”

  任由十几双目光落在脸上,寇阳笑了:“好!”

第26章 凑合

  郑建国会写诗的事儿,在高二五班掀起了阵波澜,同学们惊讶于这位其貌不扬的同学还有这么个本事后,却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拿记忆中的郑宝贝,和这会儿的诗人郑建国作比较。

  学生间和老师中所谈论更多的,还是关于善县高中的动员大会,很快上午的自习课还没结束时,消息传来:“参加动员的不光有县革委会主任,还有地委的革委会主任,还说地区里所有的高二学生全部提前毕业,赵楠出名了——”

  赵楠出名了,作为城关高级中学建校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学生,郑建国是直到揣着毕业证离校也没再见过她。

  等到再次听到这个名字时,还是郑建国在一周后,从三里堡大队知青点的新知青寇阳嘴里听来的:“她去南疆了,那批倡议者都去了,你找她?”

  “不,我只是问问——”

  郑建国飞快摇了摇头,目光在她额头上的汗珠上扫过,扯了扯嘴角道:“你知道郝运去哪了?”

  “这个不知道,他应该会给你写信的吧?”

  扶着和人差不多高的铁锨呼呼喘着气,寇阳一双眼睛扫过远处满脸打量之色的女孩,郑建国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便开口说道:“这是我四姐郑冬花,我没想到你也会跟着下乡。”

  “那是我表妹,罗兰。”

  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寇阳说着转身看了眼身后不远处正打量着郑建国的女孩,他也就明白过来这位老同学在说什么:“她是——”

  “对,就是你猜的那样。”

  寇阳不等郑建国说完便打断了他的话,接着发现知青队长张国怀正拿着毛巾擦着汗走来,压低了声音道:“不要对旁人说。”

  “嗯,胃口不好就要多吃,你现在才接触体力活,没有胃口吃饭很正常,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随着王国怀走近,郑建国提高了嗓门不高不低的叮嘱过。

  寇阳不想点出罗兰的身份,那很可能是连代理支书郭炳河都不知道,按照郑建国对这时领导们的认知来说,能为子女走后门走到这个程度的才是主流。

  子女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是他们的底线,舔犊之情又无法让他们把孩子送到边疆大荒受苦,那么折中下做到这个程度也是无可厚非,至于赵楠则是求仁得仁了,郑建国点了点头道:“我以为你也会和赵楠她们掺和一起——”

  寇阳眉头微皱:“她叫我了,我没去。”

  “哦,小寇和蝈蝈认识?”

  王国怀将毛巾搭在脖颈间,皱着脸望了望初升的朝阳开口问过,郑建国笑了笑接上道:“我们是同班同学,这不就多说了两句,行,不打扰你们干活了,回聊。”

  “哦,这小子——”

  郑建国前面的话是冲着王国怀说的,只是在后面临告别时已经看向了寇阳,挥挥手转身向着远处的郑冬花走了过去。

  王国怀瞅着这姐弟俩一前一后的离开,满脸鄙视的哼声道:“这么大的人了,走到哪里都让姐姐跟着——”

  寇阳从郑建国消瘦的背影上收回目光,瞅着王国怀开口道:“王队长你还是叫我名字吧,毕竟是男女有别。”

  粗黑的眉毛抖了下,王国怀转过半个身后点了点头道:“这里是知青点,咱们在这都是同志关系,不过你的要求我接受了。

  寇阳罗兰,这地你们俩翻的太浅了,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王国怀黢黑的脸上用大嗓门说过,再加上这时顺着风向,已经走远的郑冬花听到便停下脚步,郑建国这会儿已经回过头来:“四姐,我让你看的书看的怎么样了?”

  “哦,有些似懂非懂——”

  被郑建国一句话扯回了神,郑冬花面上闪过忐忑之色,一双眼睛望着他有些莫名:“你让我看这些——是想让我去考那些知青们都考不上的工?”

  “那得看什么样的知青,剩下的这些知青自然是考不上。”

  郑建国说着转头,瞥了眼站在寇阳和罗兰姐妹俩前,手中铁锨正翻飞的王国怀。

  这位知青队长来到三里堡大队七年了,几乎是每次城里的招工考试都会去参加,可每次都是名落孙三。

  郑建国回过头来望着郑冬花开口道:“大浪淘金更淘沙,排除掉那些去了边疆大荒没办法参加招考的知青,也不说那些穷山僻壤,工业基础薄弱招工计划不足的农业地区。

  单是咱们余泉地区的知青年们来说,那是每年都有招工回城的,年年也有剩下的,你认为这些剩下又剩下的,他们能考得上工?”

  这话郑建国也不是说了一次两次了,四个姐姐中大姐也就是脱离了文盲的范畴,二姐三姐四姐的下来倒是识字越来越多,到了郑冬花时她还拿到了高小毕业证,正好是这套丛书针对的目标人群。

  所以自打郑建国从寇阳手里接二连三的买下六本自习丛书,特别是化学完整的四本到手后,就拉着郑冬花一起看了起来,只是这会儿她有些搞不清状态:“让人知道了——”

  “知道又怎么了?”

  郑建国飞快开口打断她的话,记忆中这个姐姐是内心最敏感那个,所以对于旁人的目光也就最在意,一辈子好像都为了旁人的目光在活着,是身累心也累:“你别看他们比你多学了四年,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他们比你多学的那四年是一点用都没有,抛开他们嘴皮子上的本事,真正的这些数理化知识还不如你我。

  最起码咱们跟着老爹这么长时间,一些基本的知识是不缺的,但是他们就不一样了,在学校里面学的工基农基纯粹就是过场,真正的重心还是那些理论,但是现在没人说了。”

  眨了眨眼,郑冬花知道这位弟弟是不会骗她的,而且在这不到两年的高中时光里,她自己也不时的关注着他的学习进度,再加上她这些天看的化学自学丛书,也深知这些并不是现在高中生所能学到的,否则郑建国也不用花掉将近三块钱去买了,学校应该发才对。

  只是去考工,这还是超出了郑冬花的想象:“难道考工时,就不考这些理论了?”

  “这些理论是可以背的。”

  听到郑冬花有心动的迹象,郑建国笑了:“我听他们参加招考的知青说过,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就是数理化这些部分外,还会考一些文字上的内容。

  有的是默写一段语录和自己的读后感,还有的是写一篇自传,就是让你自己介绍自己的情况。

  这两种测验是用来看你对理论学习或者文件学习的程度,有个考上的知青说,他写自传的时候,就着重写了自己在农忙时用语录上的内容去鞭策自己,结合实际的进行了描写,四姐,你对语录和文件学习的还凑合吧?”

  “嗯,凑合。”

  郑冬花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这会儿的社员们也是要学习的,特别是在农闲的空档更是重点。

  现在经过郑建国的这番说辞,郑冬花心中的疑虑虽说还没消失,却是已经较之先前少了大半,只是想起白天需要挣工分,也就迟疑的开了口道:“那你得和咱爹说晚上点油灯的事儿——”

  “好~”

  想起老爹这些天拉的脸,郑建国撇了撇嘴也感觉有些麻烦,郑富贵虽然同意他的计划不去走后门到卫校里旁听,可先前投入的本钱就算是打了水漂,得知这个事儿的杜小妹都没给爷俩好脸色,而晚上读书就要点灯熬油。

  电灯是有的,大队部和知青的仓库以及副业那边的养殖场里面都有,可正因为这样郑建国才没办法去扯一条过来,一是钱不凑手二是这会儿没有分电表。

  一个大表跑下来的电费按照灯的数量来划分,不说大家使用的时间长短,他总不能跑到那两个地方去数人家有几盏灯,再算上那损耗也不是他这小门小户能撑得起的,这也就把用电灯的想法给堵死了。

  油灯对眼不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郑建国没办法做出改变,就只能随大流的去适应,到了大队部卫生室看了看发现古丽没在里面,倒是郑富贵坐在桌子前正给人看病,过去瞅着他给人拿过药开了口道:“爹,怎么你在这里坐诊的?古丽大夫呢?”

第27章 没什么问题

  “在隔壁念经呢——”

  叮嘱拿药的人几句送走,郑富贵看了门外没什么人开口说过,郑建国也就明白老爹在说什么了?

  隔壁就是大队部,念经则是指知青们盖知青点的心结,郑建国当即点点头道:“那怪不得,这次有新的知青过来,安置费什么的也到了,算上早就准备好的砖和钢筋以及水泥,知青点就可以开工了——”

  郑建国记忆中关于知青的影视剧有不少,但是绝大多数的情节,那都聚焦在时代的刻画和坎坷的回城之途。

  很少有关于这些知青们下乡插队时的待遇描写,也就没多少人知道这些知青们下乡插队时的安置费,是笔令时人都需要侧目的数字,按照插队(社队)和插场(农场林场茶场渔场)的情况不同,则分别高达五百块和一千块(开始时)。

  按照粗略统计的近两千万知青以顶格的一千块来算,这是一笔两百个亿的支出,再加以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各级知青管理组织和其他杂项支出,两百四五十亿的数字,是已经非常接近买了知青不满意和家长不满意以及农民不满意的那个数字。

  而这个数字分摊到十年里面,再对比这些年间的财政收入去计算,可以得出个占比高达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结果。

  当然,这些在没办法通过招工招干接班顶替回城的知青眼里是应该有的,而是没有去想同时下乡插队的知青绝大多数回到了城里,为什么会有以自己为代表的知青,还留到了一九七七年初的这个时候。

  (参考七四年到七七年的三年间又下去九百多万人,而到了七八年底时只留有六百多万人没能返城,可以确认绝大多数的知青,是在下去后几年内就回到了城里。

  剩下的大半部分应该都在没有办法以招工招干接班替班回城的边疆大荒,另外一半则就是王国怀这群人了)。

  郑富贵一双不大的眼睛警惕的看了眼门外,回过头后摇了摇头:“你别给旁人说,郭支书想要弄个楼板厂。”

  楼板的学名叫做预制板,是二十世纪初期出现在建筑行业中的模件,由于是在预制场生产加工成型的混凝土预制件,使用时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式的安装,所以叫做预制板。

  只是楼板厂与郑建国所在的大队副业相比,已经可以算到队办企业规模,而以这时的性质来说,还能划到国企的范畴里面,其性质完全不是养殖场和加工场俩副业能比的。

  当然,其组建的难度也是高出一个数量级,郑建国下意识的开口道:“这不止是人工问题,还有原材料的水泥钢筋属于计划物资——哦,等到搭起架子来,就好去找指标了。”

  这年月计划指标对于个人来说是个无解的难题,可对集体来说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且现在的情况还处在不甚明朗的时候,各地的基础建设什么的还要不知多久。

  记忆中随着拨乱反正的结束开始建设发展,三里堡大队的预制板厂飞快壮大,代理支书郭炳河也就顺利的转正。

  可惜自己这只蝴蝶带来的效应有点大,新知青们提前好几个月到来不说,普通知青郝运也变成了革委会副主任的千金和外甥女。

  想到这里,郑建国不禁开始为郭炳河的转正而担忧起来,挪用普通知青的安置费是没什么问题的,就是不知道寇阳和罗兰好不好说话?

  “哦,你对这个也有了解?”

  郑富贵两眼圆睁的瞅着郑建国,好在他这个话也只是问问而以,并没指望听到这宝贝儿子的解答,当即不等他开口的继续说了起来:“你来找我有事儿?”

  “嗯,就是灯油可能不够了,这两天晚上看书的时间有点长。”

  毕业这段时间虽然不长,郑建国却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社员的身份转换,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耕种时期,从上到下都在抓春耕的生产进度。

  全家是除了老爹郑富贵还在干着赤脚大夫的活,家里六口人则都扛起了锄头到了三组里翻地,几天下来变的又黑又瘦的,郑富贵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你这些天好好休息下,考工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考上的,等你适应适应的再去看书也不晚。”

  “没事,我现在也是在锻炼自己,城里来的知青都能咬牙坚持下来,我怎么也比他们强点吧?”

  嘴上这么说着,郑建国的眉头却皱了起来,这些天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以前下地深翻的时候也是抡过锄头甩过泥,可那会儿都是干上两小时或者半天的,偶尔干过一天两天的就算是少见了,身上也就没有太多的疲惫感。

  不想这些天的活干下来,才算是体会到庄稼把式的辛苦,好在这个经历被郑建国当做了读书的动力:“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能锻炼人的毅力和心性,只有深切感受这种田的辛苦,才能坚定我去考工的信心,要是考不上就得种一辈子地——”

  郑富贵深深的被震动了,他很想说你以后也可以当个赤脚大夫,可想起这个活也只是个社员身份,别说是林山那样的医生了,便是工人也拍马都赶不上,当即满脸欣慰的开了口:“好,等到古丽回来,我去公社里再打点油,你也不要太熬了,11点必须睡觉。”

  种地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在春耕夏忙秋收这三个阶段,每天五点随着起床号爬起来,喝点热水顶着蒙蒙亮的天空下到地里。

  抡起锄头铁锨的忙活到八点多收队吃饭,九点多时再出发干到下午四点钟,吃饭后继续干到夜里八九点钟收队回家,这不是一时半会一年两年,而是不改变身份的话,就要干一辈子。

  郑建国在咬牙坚持,他知道挨过一天就离解放近一天,每天晚上收工后到了家里,总是要点灯熬油的拉上郑冬花一起看,结果是没过几天这姐姐就撑不住了:“你不累吗?”

  “累才看啊,除非你打算这辈子都这么累了。”

  郑建国一句话就把包括旁边打算开口的杜小妹在内的人都堵了回去,瞅着父母两人关切的神情,继续开了口道:“爹,娘,你们年纪大了早点休息,我们11点就去睡觉。”

  “嗯,好,那我们先去睡觉了。”

  郑富贵和杜小妹两口子对视一眼,便感觉这儿子的脾气是一天比一天大了呢,现在都会指派两人了,也就各自的洗的洗擦的擦后进了帘子后面。

  “那要是考不上——”

  郑冬花强打精神的从郑建国手里拿过书,说了半句没说下去,后者飞了个白眼给她后自顾自的看了起来,声音不大:“二姐三姐她们是想看都看不懂,你就别不知足了。”

  “郑大夫,郑大夫在家吗?”

  两人才看了没一会,门外响起了串呼唤声,郑建国帘子一挑将身上的褂子裹紧到了堂屋门口,瞅着外边嚷嚷道:“谁啊?”

  “我,王国怀,郑大夫,我们知青点的知青,好像都拉肚子了——”